內容簡介
私家收藏珍稀蒙學文獻大公開
再現臺灣早期私塾師生互動場景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最早成於清代,最晚則出版於二十世紀末,歷時三朝百年;題材主要可分為六大類:三字經體、千字文體、韻對類、詩歌類、尺牘類、雜字類。這些早期的「課本」具有傳統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美感,不僅見證不同時期的教育方針、國族觀念、事物演變等歷時性特色,也由於教學上使用閩南、客家話,保存了臺灣語言的發音和語料,延續了臺灣語言的生命。本書比較各種教材的撰作動機、內容釋義,融合作者田野調查與文獻蒐藏的經歷,舉出傳統文人對傳統啟蒙教材的回憶,佐以《鶯雛學囀集》、《練習對帖》等私塾手抄本,再現臺灣早期私塾文人的養成過程,讓我們重新發現:原來臺灣孩子曾經是這樣長大的!
- 書影(第i頁)
- 代序(第1頁)
- 1 導論(第11頁)
-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意義(第14頁)
- 本書的切入點(第17頁)
- 釋名(第18頁)
- 2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時代觀察(第22頁)
- 清代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第24頁)
- 日治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第28頁)
- 戰後的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第34頁)
- 3 臺灣的「三字經體」傳統啟蒙教材(第46頁)
- 洪棄生《時勢三字編》(第48頁)
- 王石鵬《臺灣三字經》(第54頁)
- 張淑子《精神教育三字經》(第65頁)
- 林人文《新改良三字經》(第70頁)
- 陳德興《三字集》(第73頁)
- 廖啟章《光復新編臺灣三字經》(第79頁)
- 楊向時《新三字經》(第84頁)
- 小結(第90頁)
- 4 臺灣的「千字文體」傳統啟蒙教材(第94頁)
- 黃錫祉《千家姓》(第96頁)
- 辜尚賢《新百家姓》(第99頁)
- 鮑雨林《常用字歌訣》(第102頁)
- 吳九河《四字雜錄》(第106頁)
- 吳延環《四字經》(第109頁)
- 小結(第115頁)
- 5 臺灣的「韻對類」傳統啟蒙教材(第120頁)
- 林珠浦《新撰仄韻聲律啟蒙》(第122頁)
- 諸家〈新聲律啟蒙〉(第125頁)
- 林緝熙《荻洲墨餘仄韻聲律啟蒙》(第129頁)
- 佚名《新撰對類》(第131頁)
- 姜宏效《成語集對》(第135頁)
- 對類的習作方式(第137頁)
- 小結(第140頁)
- 6 臺灣的「詩歌類」傳統啟蒙教材(第144頁)
- 黃錫祉〈訓蒙集格言〉(第146頁)
- 莊萬生《皇民奉公經》(第151頁)
- 吳紉秋《鐵道全線行吟集》(第156頁)
- 楊仲佐〈漫吟百章〉(第159頁)
- 劉秉南《國音七字歌》(第162頁)
- 陳俊儒《文化傳承詩集》(第164頁)
- 小結(第168頁)
- 7 臺灣的「尺牘類」傳統啟蒙教材(第172頁)
- 劉青雲《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第174頁)
- 陳百忍《新編士農工商手抄利便來往書信不求人》(第181頁)
- 張淑子《和漢寫信不求人》(第184頁)
- 郭克仁《新體白話商業書信前編》(第188頁)
- 尺牘的習作方式(第190頁)
- 小結(第193頁)
- 8 臺灣的「雜字類」傳統啟蒙教材(第200頁)
- 佚名《千金譜》(第203頁)
- 佚名《四言雜字》(第212頁)
- 其他臺灣雜字蒙書(第224頁)
- 小結(第234頁)
- 9 結論(第244頁)
-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學性(第246頁)
-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文獻價值(第249頁)
- 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的未來展望(第254頁)
- 參考文獻(第259頁)
紙本書 NT$ 390
單本電子書
NT$
273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