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特別推薦:于欣、文榮光、王浩威、李宇宙、林信男、林克明、陳秀芬、陳登義、許翼雲、張儒和、葉英堃、鄭泰安、賴其萬
張文和,一九三四年出生於北京,成長過程中經歷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無數的思想改造和政治運動。
張文和接受過完整的北京醫學院及研究所訓練,是當時最有潛力的「研究型」醫師。政治冷感的他原本前途看好,卻被「文化大革命」耽誤了十年的青春。雖然如此,身處鄉野的他仍不忘追求研究新知,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亦成為官方首位指派出國的精神科醫師。
然而,在時代巨輪的運轉之下,張文和因緣際會從美國來到陌生的台北,也因如此,他的生物精神醫學導向的研究及實務,有機會在台灣深根茁壯,並留下值得後輩學習的典範。
- 推薦序(第11頁)
- 以台北市療精神藥理研究為榮 葉英堃(第11頁)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林克明(第17頁)
- 寫一個人,折射一段歷史 于欣(第21頁)
- 在可說與不可說之間 陳秀芬(第23頁)
- 華夏世家祖孫淵源 張儒和(第27頁)
- 自序(第31頁)
- 第 1 章 動盪年代中的無憂少年(第35頁)
- 第 2 章 紅太陽下的自專青年(第51頁)
- 第 3 章 決定一生的兩個女人與一粒藥丸(第65頁)
- 第 4 章 初見宗廟之美(第83頁)
- 第 5 章 下放十年(第99頁)
- 第 6 章 重整旗鼓再出發(第127頁)
- 第 7 章 再見宮殿之美(第143頁)
- 第 8 章 政治冷感的反共義士(第171頁)
- 第 9 章 「殺」出一條生路(第191頁)
- 第 10 章 開花結果(第215頁)
- 第 11 章 兩個故鄉(第245頁)
- 後記(第271頁)
- 用熱情闖天涯 吳佳璇(第271頁)
- 致謝(第281頁)
- 張文和年表(第285頁)
- 附錄一 對張文和教授「有生涯無規劃」的註腳 劉鍾毅(第291頁)
- 附錄二 延伸閱讀(第299頁)
作者簡介
吳佳璇
1969年生於台灣雲林,1995年畢業於台大醫學系,旋即於母校精神科接受住院醫師訓練(1995-1999)。2004年澳洲墨爾本大學進修,獲「國際心理衛生」碩士。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1999-2000)及台大醫院精神部(2000-2006)主治醫師,現任職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
工作是作者寫作的泉源。自接任財團法人醫界聯盟《醫望》雜誌副總編輯,並終結該雜誌(2000-2001)後,開始積欠文字,至今清償了《九二一之後──一個年輕精神科醫師的九二一經驗》(聯合文學,2000),《憂鬱年代──精神科醫師的診間絮語》(健康世界,2001),與《台灣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傳記》(心靈工坊,2005)等。
傳主簡介
張文和
1934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醫學院(1957)及研究所(1965)畢業。「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下放甘肅農村長達十年(1969-1979)。之後,又回任北大精神衛生研究所神經化學研究室副主任、資深講師及主治醫師﹙1979-1981﹚。八○年代初期﹙1981-1982﹚,曾在美國精神衛生研究院(NIMH)接受現代生物精神醫學及精神藥理學研究訓練,並成為美國生物精神醫學會會員(1982-)。1983年抵台,主持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台北市立療養院合作成立之「生物精神醫學研究室」,同時在台北市立療養院成人精神科任主治醫師及台大醫學院精神科兼任教授。2000年從公職退休後,應聘出任慈濟大學及慈濟醫學中心教授,並擔任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創會理事長(200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