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爆炸,苗栗以北都將化為灰燼,
全台都可能變成核子廢墟……
台灣曾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幾乎」成功自製了一個爆炸威力驚人的核武裝置。但令人不解的是,它為何要設置在距石門水庫幾公里之遙的大漢溪畔?為何是固定式的?是為了「先求有,再求好」,還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兩位蔣總統的盤算為何?張憲義是叛逃的賣國賊,還是救了台灣的悲劇英雄?
而尚未結束的則是因之而來的核汙染!它使得桃園竟成為沒有核電廠、卻受核汙染最嚴重的地方……
台灣「土製」核彈第一手祕辛首度公開
這個核武計畫由兩位蔣總統直接「單線領導」,即使當時的行政院長或國防部長都不知全貌;為此量身成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極盛時曾達兩萬人,但各研究所/室、各組/分組,任務分工,互不聞問,一切都在最高機密下進行;更巧的是張憲義叛逃後沒幾天,蔣經國也剛好辭世,美國隨即派人前來封了核子反應爐,導致計畫戛然而止……屈指可數的幾個關鍵人物不僅全無留下隻字片語,後來也先後離世,台灣的整個核武計畫竟至今仍是一個大謎團。
本書作者當時負責模擬計算該核武的爆炸威力,並經常奉命執行各種關鍵任務,但對於那段歷史,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如今將所知的「能講的」部分公諸於世,期盼的則是該計畫能夠全面解密,予相關的人事物一個公平的評價,並提醒國人對核武應有的認識及反省。
開啟蔣氏父子治台一個全新的謎團
其中最費解的就是兩位蔣總統的戰略思維!
計畫之初,北台灣只有一個石門水庫,台北、桃園數百萬人口都靠此活命;台灣三個核電廠均坐落於最偏遠的角落,為何更具破壞力的核武裝置卻選在石門水庫大壩北邊的不遠處?蔣經國在晚年時期甚至特別關心核武的進度,頻頻親自前往視察。加上該裝置的體積很大,不可能放上當時的任何飛行載具進行投放,台灣至今也沒有能夠加以投射的飛彈系統……這顆核彈到底是要炸誰的?期間如果稍有閃失,台灣豈不毀於一旦?
這是終極的焦土政策,還是作為恐嚇對岸、尋求恐怖平衡的自保籌碼?又或只是冷戰時期的一種「盲目流行」?但它發動於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的1960年代,花費驚人的金錢與資源來搞核武,這在兩位蔣總統心中,是值得的嗎?
揭露桃園及全台不為人知的核汙染
核彈計畫功虧一簣,危害更深遠的核汙染卻依然存在──至少包括未被美國取走的破損高階核燃料棒現在狀況如何?未來如何處置?當初發生氫爆所汙染的大漢溪上游土地,全都除汙了嗎?除汙後的輻射泥土貯存在何處?因為汙染而劃設的「環境實驗區」何時才能解除管制?經過精煉的大量釷與鈾核子原料,後來堆置在何處?由桃園鬧區輻射馬路所挖掘出的土石,被移到了何處?為濃縮鈾而購買的六氟化鈾,它們的容器還能保用多久?準備如何處理?
上述已發生或潛在的核汙染,多年來一直被嚴密地掩蓋著,即使已經兩次政黨輪替,也從未資訊公開並積極善後。而每一項汙染的真相,勢必都將造成台灣民眾極大的恐慌,並掀起難以預料的「政治核爆」……
台灣「土製」核彈第一手祕辛首度公開
這個核武計畫由兩位蔣總統直接「單線領導」,即使當時的行政院長或國防部長都不知全貌;為此量身成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極盛時曾達兩萬人,但各研究所/室、各組/分組,任務分工,互不聞問,一切都在最高機密下進行;更巧的是張憲義叛逃後沒幾天,蔣經國也剛好辭世,美國隨即派人前來封了核子反應爐,導致計畫戛然而止……屈指可數的幾個關鍵人物不僅全無留下隻字片語,後來也先後離世,台灣的整個核武計畫竟至今仍是一個大謎團。
本書作者當時負責模擬計算該核武的爆炸威力,並經常奉命執行各種關鍵任務,但對於那段歷史,他也只是一知半解;如今將所知的「能講的」部分公諸於世,期盼的則是該計畫能夠全面解密,予相關的人事物一個公平的評價,並提醒國人對核武應有的認識及反省。
開啟蔣氏父子治台一個全新的謎團
其中最費解的就是兩位蔣總統的戰略思維!
計畫之初,北台灣只有一個石門水庫,台北、桃園數百萬人口都靠此活命;台灣三個核電廠均坐落於最偏遠的角落,為何更具破壞力的核武裝置卻選在石門水庫大壩北邊的不遠處?蔣經國在晚年時期甚至特別關心核武的進度,頻頻親自前往視察。加上該裝置的體積很大,不可能放上當時的任何飛行載具進行投放,台灣至今也沒有能夠加以投射的飛彈系統……這顆核彈到底是要炸誰的?期間如果稍有閃失,台灣豈不毀於一旦?
這是終極的焦土政策,還是作為恐嚇對岸、尋求恐怖平衡的自保籌碼?又或只是冷戰時期的一種「盲目流行」?但它發動於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的1960年代,花費驚人的金錢與資源來搞核武,這在兩位蔣總統心中,是值得的嗎?
揭露桃園及全台不為人知的核汙染
核彈計畫功虧一簣,危害更深遠的核汙染卻依然存在──至少包括未被美國取走的破損高階核燃料棒現在狀況如何?未來如何處置?當初發生氫爆所汙染的大漢溪上游土地,全都除汙了嗎?除汙後的輻射泥土貯存在何處?因為汙染而劃設的「環境實驗區」何時才能解除管制?經過精煉的大量釷與鈾核子原料,後來堆置在何處?由桃園鬧區輻射馬路所挖掘出的土石,被移到了何處?為濃縮鈾而購買的六氟化鈾,它們的容器還能保用多久?準備如何處理?
上述已發生或潛在的核汙染,多年來一直被嚴密地掩蓋著,即使已經兩次政黨輪替,也從未資訊公開並積極善後。而每一項汙染的真相,勢必都將造成台灣民眾極大的恐慌,並掀起難以預料的「政治核爆」……
- 導讀序 台灣自製核彈的公案終於出土/楊憲宏(第12頁)
- 推薦序 正好及時的一本書/愛德華.弗里德曼(第22頁)
- 作者序(第24頁)
- 第一章 核武新兵日記(第27頁)
- 楔子(第28頁)
- 擁抱核武夢(第30頁)
- 遮遮掩掩的學習(第35頁)
- 第二章 與 CIA 過招(第39頁)
- 諜對諜的愛荷華(第40頁)
- 金髮的陷阱(第44頁)
- 業餘與職業的拳賽(第46頁)
- 魂斷異鄉的同學(第48頁)
- 神祕死亡的華裔核工教授(第50頁)
- 美軍的撲克牌(第54頁)
- 長官召見(第58頁)
- 第三章 幾乎成功了(第63頁)
- 土製加拚裝(第64頁)
- 超級電腦來助陣(第66頁)
- 計算爆炸威力(第69頁)
- 與核工說再見(第72頁)
- 第四章 美國間諜張憲義(第75頁)
- 學長、長官與鄰居(第76頁)
- 叛逃的時機(第79頁)
- 張憲義的自傳(第81頁)
- 李潔明的證詞(第85頁)
- 《紐約時報》的報導(第88頁)
- 叛徒還是英雄?(第92頁)
- 第五章 台灣核武發展史(第93頁)
- 台灣的核武時代(第94頁)
- 中科院的組織(第100頁)
- 研發資源(第102頁)
- 核武終結的震撼(第104頁)
- 郝柏村的譴責(第106頁)
- 老美的摸頭(第108頁)
- 扁嫂的爆料(第110頁)
- 轉型的核研所(第112頁)
- 從美國角度看台灣的核武計畫(第118頁)
- 第六章 不為人知的核汙染(第125頁)
- 被遺忘的 TRR(第126頁)
- 輻射馬路事件(第138頁)
- 釷燃料的真相(第144頁)
- 核武廢料何處去(第151頁)
- 廢爐的延宕(第158頁)
- 核汙染會是誰的痛苦?(第160頁)
- 公開但扭曲的資訊(第162頁)
- 政府的公信力(第165頁)
- 歷史留下的謎團(第167頁)
- 第七章 失控的全球核武(第169頁)
- 試爆的後遺症(第170頁)
- 核武裁軍後的核爆威脅(第177頁)
- 核武的道德問題(第180頁)
- 走鋼索的遊戲(第182頁)
- 免於恐懼的自由(第185頁)
- 後記(第187頁)
- 結語(第188頁)
- 致謝(第195頁)
- 附錄:我國與世界核武與核電相關大事記(第199頁)
- 參考資料(第202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19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