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
以此為起點,生物學家開始了追尋答案的腳步……
本書見證了台灣魚類的來源、配合島嶼生態而演化、
以及面對自然災難和變故時,如何存續命脈的韌性和適應性。
還有人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一部和我們切身的環境故事。
《我的水中夥伴: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是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記錄台灣溪流魚類的身世、生活,以及面對自然變故如何掙扎生存,面對變局的曲折故事,以及與身在台灣的我們之間的切身關係。
本書從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這個問題開始。方力行不辭辛勞將全台灣所有的淡水魚放在一起分析,發現牠們和台灣人一樣,也有南北東之分,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故事。
台灣的國寶、獨特物種、冰河孑遺生物櫻花鉤吻鮭,日本學者認為,牠是因地形變動而滯留在大甲溪上游,方力行則透過綜合分析和實地考察,認為牠應來自五十萬年前的蘭陽溪,翻過中央山脈而至大甲溪裡。這怎麼可能呢?書中有精彩分析。
一般魚類要通常要經過較長時間才長大成熟,為什麼台灣的高山溪流魚類大多在一年之內就要長大成熟?一般魚類都是春季繁殖,為何台灣溪流魚類特別熱情,在秋季也要繁殖?在九二一地震第三天解除路封之後,方力行立即下水調查魚況,發現台灣魚類必須面對自然變故而演化出的挑戰,也發現溪流的深潭和支流在魚類面對自然災難變故時,所扮演存續命脈的重要角色。
方力行也在龐大數據中抽絲剝繭見證一條河流的脈動,在對新竹香山客雅溪、台南二仁溪、台北淡水河的數據分析中,他讀出一條河承載的歷史和溪流中生物的命運,從而掌握人類污染的模式,成為環評環測的有力工具。
台灣這些溪流魚類的獨特故事和命運,向來少有人知。若非有長期收集資料的耐心與縝密,以及出於做研究、滿足追尋答案的好奇心,這些溪流魚類故事可能早在人為破壞、對於知識和事實不求甚解的扭曲中、以及曲解科學為求名求利手段的短視中消失無蹤。
方力行累積三十年研究功力,從早年帶著學生潛入水中取得台灣溪流魚類第一手觀察資料,到近年來透過大數據資料,勾勒只能從數據分析見識到溪流的另一個真實面,第一次嘗試將多年來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上的研究論文,轉換成你我都能讀懂,且對於你我來說如此切身的環境故事,用豐沛的情感和生動的文字,娓娓訴說的他對台灣魚類獨鍾的情感。
這座島嶼的人和魚類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精彩和無奈,方力行教授的研究及面向一般讀者所寫,不僅給所有關心台灣溪流魚類生態的讀者一些提醒、一些啟發、一些樂趣,也從生物學的角度折射出另類台灣故事。
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一部和我們切身的環境故事。
《我的水中夥伴:生物學家談台灣溪流魚類和環境故事》是一部台灣魚類生命史,記錄台灣溪流魚類的身世、生活,以及面對自然變故如何掙扎生存,面對變局的曲折故事,以及與身在台灣的我們之間的切身關係。
本書從台灣是個島嶼,為何會有淡水魚這個問題開始。方力行不辭辛勞將全台灣所有的淡水魚放在一起分析,發現牠們和台灣人一樣,也有南北東之分,各有各的來歷,各有各的故事。
台灣的國寶、獨特物種、冰河孑遺生物櫻花鉤吻鮭,日本學者認為,牠是因地形變動而滯留在大甲溪上游,方力行則透過綜合分析和實地考察,認為牠應來自五十萬年前的蘭陽溪,翻過中央山脈而至大甲溪裡。這怎麼可能呢?書中有精彩分析。
一般魚類要通常要經過較長時間才長大成熟,為什麼台灣的高山溪流魚類大多在一年之內就要長大成熟?一般魚類都是春季繁殖,為何台灣溪流魚類特別熱情,在秋季也要繁殖?在九二一地震第三天解除路封之後,方力行立即下水調查魚況,發現台灣魚類必須面對自然變故而演化出的挑戰,也發現溪流的深潭和支流在魚類面對自然災難變故時,所扮演存續命脈的重要角色。
方力行也在龐大數據中抽絲剝繭見證一條河流的脈動,在對新竹香山客雅溪、台南二仁溪、台北淡水河的數據分析中,他讀出一條河承載的歷史和溪流中生物的命運,從而掌握人類污染的模式,成為環評環測的有力工具。
台灣這些溪流魚類的獨特故事和命運,向來少有人知。若非有長期收集資料的耐心與縝密,以及出於做研究、滿足追尋答案的好奇心,這些溪流魚類故事可能早在人為破壞、對於知識和事實不求甚解的扭曲中、以及曲解科學為求名求利手段的短視中消失無蹤。
方力行累積三十年研究功力,從早年帶著學生潛入水中取得台灣溪流魚類第一手觀察資料,到近年來透過大數據資料,勾勒只能從數據分析見識到溪流的另一個真實面,第一次嘗試將多年來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上的研究論文,轉換成你我都能讀懂,且對於你我來說如此切身的環境故事,用豐沛的情感和生動的文字,娓娓訴說的他對台灣魚類獨鍾的情感。
這座島嶼的人和魚類的故事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精彩和無奈,方力行教授的研究及面向一般讀者所寫,不僅給所有關心台灣溪流魚類生態的讀者一些提醒、一些啟發、一些樂趣,也從生物學的角度折射出另類台灣故事。
- 推薦序 聽方老師講故事 齊柏林(第5頁)
- 自序 故事從喜愛溪水中游動的魚開始 方力行(第9頁)
- 第一章 身世之謎:台灣淡水魚來自大陸?海洋?(第19頁)
- 無法忽視的台灣史(第20頁)
- 淡水魚也有族譜?(第22頁)
- 淡水魚生態的兩個分類:依鹽度和依遷移特性(第24頁)
- 特有種是追查身世線索的關鍵(第28頁)
- 解開身世之謎:北閩江、南粵江(第31頁)
- 翻越中央山脈的魚?(第38頁)
- 海源性的魚多在東岸(第46頁)
- 尋找櫻花鉤吻鮭謎樣身世(第49頁)
- 基因分布可提供直接證據(第53頁)
- 復育應該要師法自然(第57頁)
- 第二章 躲進深潭、熱情繁殖:台灣溪流魚類的生態和演化(第61頁)
- 台灣溪流魚類生活史的三種型態(第62頁)
- 透過潛水觀察台灣溪流魚類生態(第68頁)
- 一條泳褲、一副水鏡就下水(第71頁)
- 在魚的背鰭上縫色盤 觀察魚類移動習性(第73頁)
- 潛水調查的危險和辛苦(第78頁)
- 深潭是高山魚類過冬保命之處(第79頁)
- 台灣溪流魚類可在適合棲地獨立繁殖(第85頁)
- 水壩徹底改變了溪流的自然生態(第88頁)
- 不同魚種充分利用每一區位食物(第94頁)
- 為了因應變局 台灣魚類不只在春天繁殖(第99頁)
- 因為不瞭解 誤把高身鯝魚當作珍稀品種(第102頁)
- 第三章 適者生存:台灣溪流魚類如何面對變局?(第109頁)
- 地震土石崩塌 支流成為魚類命脈存續的關鍵(第112頁)
- 人為濫墾對魚類的傷害 遠大於自然災害(第118頁)
- 本土性魚類在自然變故中更具適應力(第120頁)
- 全球暖化讓上游魚類無處可退(第125頁)
- 人類給魚類的致命一擊(第130頁)
- 第四章 用大數據抽絲剝繭,見證台灣河川的脈動(第135頁)
- 數字形成一條河 看見客雅溪的污染史(第138頁)
- 從模糊的概念逐漸浮現出清楚的架構(第142頁)
- 從數據分析 看到二仁溪嚴重優氧化(第144頁)
- 淡水河分析:蝦子在河川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第150頁)
- 建立生態系模型 掌握污染模式(第160頁)
- 學術研究令人滿足 理當專默精誠(第161頁)
- 面對自然變化應心懷謙卑 不宜驟下定論(第163頁)
- 後記:河流也影響海洋的生態系(第167頁)
- 大數據分析不是工具的進階 而是觀念的革新(第168頁)
- 改變水利運用模式 人不再與自然萬物搶水(第174頁)
- 致謝(第179頁)
- 引用書目和期刊論文(第180頁)
紙本書 NT$ 260
單本電子書
NT$
18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