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建構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文學史,探討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為文學而文學」如何受到政治的影響而趨於消亡。作者透過《大公報》《文學雜誌》《觀察》等文學雜誌,分析1945.08-1949.10中國文學的演變。1945.08.15,日本裕仁天皇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文學的重心自此發生位移,作家與知識人此時對於區分光明與黑暗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迫切。及至1949.07.02,第一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於北平開幕,會議中鞏固了對文學的規範、組織對文學的操控作用,延安文藝傳統至此取得正統的地位。1949.10中共建政,自由主義的文學理想,正式宣告終結。
- 序 還原歷史/林崗(第i頁)
- 緒論 關於一九四五年八月至一九四九年十月間自由主義文學的敘事史(第1頁)
- chapter 1 自由作為一種觀念背景(第17頁)
- 一、無限的自由與有限的自由(第18頁)
- 二、自由的最低限度(第31頁)
- chapter 2 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困境(第41頁)
- 一、文學形勢的變動(第42頁)
- 二、文學策略的變與不變(第45頁)
- 三、組織與權力的合流(第53頁)
- 四、文學理想自身的困局(第72頁)
- chapter 3 消極自由與文學選擇(第79頁)
- 一、自由主義文學與自由主義報刊(第80頁)
- 二、消極保守的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第122頁)
- 三、消極自由與個人選擇(第140頁)
- chapter 4 自由主義文學的藝術趣味(第163頁)
- 一、文學之獨立趣味的區分(第164頁)
- 二、敘事性文體的寫作趣味(第174頁)
- 三、非敘事類文體的寫作趣味(第219頁)
- chapter 5 自由主義文學的藝術良心(第259頁)
- 一、內心的法官(第260頁)
- 二、苦難的意象與複雜的罪惡感(第267頁)
- 三、連帶的責任關係(第297頁)
- 四、自我的去向(第314頁)
- chapter 6 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第317頁)
- 一、文學自由與文學責任的關係(第318頁)
- 二、自由主義文學前提的消失(第320頁)
- 三、消極自由的崩潰(第326頁)
- 結語(第377頁)
- 後記(第381頁)
- 主要參考書目(第383頁)
紙本書 NT$ 500
單本電子書
NT$
35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