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UB 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內容簡介
 
「為什麼我們越積極行動,越陷入無止境的倦怠?」
如果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
人就像一顆不斷滾動的石頭,陷入無止境的過動、孤立及倦怠。

「反省沉思」也變得遙不可及。
 
◆這本60頁的哲學書,二○一○年在德國上市兩週,即銷售一空,引起軒然大波
 
◆特別收錄韓炳哲教授在卡爾斯魯爾大學哲學系的演講稿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林宏濤──撰寫中文版導讀
 
◆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的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視窗。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林宏濤/導讀
 
這個時代正悄悄進行著典範變化,強調否定性的規訓社會退下,換上一個過度強調肯定性的功績社會。
 
從這種典範變化中,作者韓炳哲描繪了現在社會的病理學樣貌──由神經性疾病主導,如憂鬱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邊緣性人格疾患、身心俱疲症候群。它們不是傳染性疾病,而是一種梗塞現象。
 
這些現象並非肇因於免疫學上的「否定」他者,而是經由過度活躍的「肯定性」所引發的,因此能擺脫免疫科技的預防與防堵。韓炳哲的分析最終導向一種社會現象,他一語雙關地稱之為「倦怠社會」。
 
這本哲學短論,以綿密細緻的辯證筆觸,刺激我們在過度積極的現代人倦怠中,看到另一幅寧靜的風景:找到「空檔」暫停一切,從「帶有目的性做事」的日子釋放出來,「一起倦怠」。
 
我們是怎麼進入倦怠社會?
 
‧過度工作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的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
 
‧剝削者,同時也是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過度的積極正面也以過度的刺激、資訊和衝動表現出來,它徹底改變了注意力的結構和分配方式。感知也因此變得支離破碎、散亂而無法專注。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人們以過度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勞動和生產,來回應變得赤裸而極為短暫易逝的生命。
 
‧沉思的生活,才能使人類處在應有的存在狀態,不是積極行動的生活。
 
‧立即反應並隨著每個衝動而行動,已經是一種病態,一種墮落沉淪,一種精疲力竭的徵兆。
 
‧若只擁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沒有不做事情的力量,就會導致致命的過動症。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深層的疲累鬆開了身分認同的箝制。
 
‧基本的倦怠完全不同於筋疲力竭的狀態,在筋疲力竭的狀態中,人們喪失做任何事情的工作能力。基本的倦怠則被描繪成一種特殊能力,能「啟發」、讓「心靈」動起來。


  • 導讀 一直很疲倦,但是為什麼?/林宏濤
  • 精神暴力
  • 規訓社會的彼岸
  • 深層的無聊
  • 積極行動的生活
  • 觀看的教育
  • 抄寫員巴托比的案例
  • 倦怠社會
  • 附錄 一篇講稿:憂鬱症的社會
紙本書 NT$ 250
單本電子書
NT$ 175

套書組合
韓炳哲關鍵三部曲(全套3冊)

《倦怠社會》、《透明社會》、《愛欲之死》

原價 NT$780
套書價 NT$546
本組合共含3件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