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辭賦 [簡中版] [2015年第7期]
-
點閱:93
4人已收藏
- 作者: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編
- 出版社:《長篇小說選刊》雜誌社
- 出版年:2015.07
- 格式:PDF,JPG
- 頁數:100
本期內容簡介
卷首語
采擷風雅
中國文學是高起點的文學,除了有限的上古歌謠和神話傳說之外,以《詩經》為源頭的文學長河,秉承風雅精神為其主流,不斷充實著內涵、豐富著形式。或質樸天成,或一詠三嘆,或言志,或抒情,幾千年來浩浩湯湯,奔騰不息。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與風雅精神的傳承發展密不可分。文化上的高品味,成就了民族性格的儒雅豪雄。
所謂風雅,被後世總結為諸多品格之總彙:對現實社會的真切關注,個性情懷的充分抒發,強烈的道德意識,敢於擔當的政治襟懷,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這些優秀的文化基因,孕育了浩如煙海的文學精品,造就了繁若星辰的文學巨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講的就是要學習詩三百的風雅,不僅僅是語言技巧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領略。劉勰說的“衣被詞人,非一代也”。不僅僅是贊美楚辭這種文學形式,更是極力推崇其形式中蘊含的風雅靈性。風雅能讓人們“包括宇宙,總攬人物”;風雅能讓人們“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杜甫“別裁偽體親風雅”,而後“即事名篇,無復依傍”。李白“將欲繼風雅”,遂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風雅映入陶潛眼中的,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風雅浸透蘇軾心懷的,是“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風雅是全方位的文化修養,除了讀書,旅行采風是提高修養的必要途徑。
概覽當代詩賦創作,相對於讀書而言,作者更短缺的是旅行采風,是對自然、對社會的親歷。各類詩賦大賽,精品之所以匱乏,恐怕主要是作者沒有親臨實地,只做表面文章的緣故。對於寫作對像,借助網絡可以搜索到很多文字、圖片、視頻的資料,包羅萬像。這些間接的知識可以提供很全面的介紹,同時也是很呆板的、很冷漠的介紹,甚至是矛盾的介紹。這些介紹只能讓你知道什麼,卻不能讓你體會到什麼,更不能讓你為之而激動而感動,所以寫出來的文字一定是機械的、沒有血肉的、欠缺風雅的。
讓我們上路,去采擷風雅。風雅就在我們的腳下,在月夜裡,在清風中,在偶然回眸的一剎那,在前方的山重水復之間。
- 诗赋人物 代雨东(第I頁)
- 卷首语 姜东阳 采撷风雅(第1頁)
- 奇赋新碑(第5頁)
- 黄彦 法治中国赋(第5頁)
- 闵凡路 一首弘扬法治的正气歌(第7頁)
- 于海洲 中共中央在香山赋(第9頁)
- 马向党 长安街即景赋 大鹿岛日出赋(第11頁)
- 陶武先 诚信赋(第14頁)
- 宋良曦 桃缘桥赋 塘坎上小学赋(第16頁)
- 刘长焕 仁怀赋 中国永联赋(第18頁)
- 严保伦 庄严赋(第20頁)
- 马铭清 钱塘江思治赋(第23頁)
- 徐连祥 元月赶五台供灯法会并朝山赋(第24頁)
- 冯再光 钱塘江赋(第25頁)
- 邓文德 永康赋(第27頁)
- 诗词选登(第8頁)
- 张留生(第8頁)
- 刘刚(第10頁)
- 涂继文(第13頁)
- 孙敬甫(第17頁)
- 刘璐昌(第22頁)
- 陈传添(第26頁)
- 刘欣(第26頁)
- 张建兰(第30頁)
- 刘雅萍(第30頁)
- 姚天华(第30頁)
- 陶琦(第32頁)
- 张万银(第32頁)
- 郭良坤(第34頁)
- 吴远寿(第38頁)
- 国元令(第38頁)
- 吴尚文(第40頁)
- 吴农荣(第40頁)
- 印利华(第42頁)
- 吴述东(第42頁)
- 李振章(第44頁)
- 杨冰(第49頁)
- 朱玉铎(第51頁)
- 蒋作灿(第57頁)
- 徐帅(第61頁)
- 陈冰(第61頁)
- 徐振辉(第62頁)
- 周定洪(第64頁)
- 陈怀志(第64頁)
- 刘远俊(第64頁)
- 宋桂宝(第65頁)
- 李德敏(第89頁)
- 陈春松(第89頁)
- 天涯赋海(第28頁)
- 程守正 全民抗战赋(第28頁)
- 曹杰 赤壁砖茶赋(第31頁)
- 戴石金 筠门岭镇赋(第33頁)
- 赵洪禄 琳琅山赋 张掖丹霞赋(第35頁)
- 侯瑞锋 安阳老城赋(第37頁)
- 庞东邦 华池赋(第39頁)
- 姜善真 凤凰山公园赋(第41頁)
- 宋政权 牡丹赋(第43頁)
- 周光宁 观音文化园赋(第45頁)
- 严荣德 泰兴赋(第46頁)
- 童凤立 玉峰山森林公园赋(第48頁)
- 耿培荣 金秋赋(第49頁)
- 周承旺 天下第一牡丹赋(第50頁)
- 杨乔槐 石羊赋(第52頁)
- 潘财春 翠竹赋 大海赋(第53頁)
- 张卫生 东坡赤壁赋(第55頁)
- 李中峰 骆驼赋(第57頁)
- 刘永成 天池赋(第58頁)
- 郑志华 靖州杨梅赋(第60頁)
- 李佑华 红高粱赋(第62頁)
- 沈文进 周公赋(第63頁)
- 胡荣锦 岭南龙舟赋(第65頁)
- 本刊启事(第47頁)
- 诗词撷英(第66頁)
- 代雨东 词二十四首(第66頁)
- 刘麒子 诗十首(第69頁)
- 许清忠 诗词九首(第70頁)
- 王家麟 诗十首(第71頁)
- 张家安 诗词七首(第72頁)
- 刘卫东 词五首(第73頁)
- 吴继国 诗十二首(第74頁)
- 周戊香 诗词九首(第75頁)
- 钟岸先 诗十二首(第76頁)
- 李夏 诗词八首(第77頁)
- 董学增 词五首(第78頁)
- 马营寨 诗词九首(第79頁)
- 丁懿 诗词十首(第80頁)
- 苏少道 诗十二首(第81頁)
- 陈圣争 诗词六首(第82頁)
- 赵志忠 诗九首(第83頁)
- 胡吉祥 诗词八首(第84頁)
- 刘贵连 诗词八首(第85頁)
- 高遂有 诗词七首(第86頁)
- 天涯诗论 吴文凯 浅谈作诗结尾“十法”(第87頁)
- 散曲新韵 余昌文 散曲十五首(第90頁)
- 楹联大观(第92頁)
- 蒋有泉 楹联五副(第92頁)
- 赵秀敏 楹联九副(第93頁)
- 刘童 楹联十副(第94頁)
- 古赋选读 曹植 九愁赋 节游赋(第95頁)
- 古诗选读 张问陶 诗六首(第96頁)
- 中华辞赋社理事会 《中华辞赋》特约编委(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