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
  • 點閱:125
    73人已收藏
  • 作者: 勞思光著
  •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
  • 出版年:2014
  • 集叢名:中西對話
  • ISBN:9789570529692
  • 格式:PDF,JPG
  • 頁數:300
  • 書籍難度(SR):837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 附註:著者本名勞榮瑋 含索引

這一本先生的遺作,如實呈現哲學大師沉澱一生的思想風采,理性而深邃─
尋跡於二十世紀的西方世界,「在世界裡面的中國」(China in the world),思索中國文哲未來的路向。
 
從勞思光先生犀利剖析的深邃思維及現身說法的講席風采,在這個時代,尋得「哲學問題」之解答。
 

哲學必須是理性的保衛者。
 
我所真正關切的是我自己所見到的理境及所達到的自我境界。我所關切的哲學問題,本是哲學現有的危機問題,與未來的希望問題。─勞思光先生《思辯錄》
 
人是已往歷史之奴隸,卻是未來歷史的主人。
 
人站在歷史大洪流裡面就有一定的位置、一個視域;每一次去探求、思想、研究的時候,都是取了一個視域。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的歷史轉變是從希望漸漸步入破滅,出現「困局」(predicament),用病理學的方法來觀察文化的困局:為何出現違背啟蒙運動的兩次世界大戰?又為何二十世紀竟有三件大荒謬的事情(希特勒大屠殺、史達林及墨索里尼大審判、毛澤文化大革命)?
 
世界的問題是無窮展開的。舊的成績無法解決新問題時,歷史就走入另一個階段,每一種文化都是如此。
 
哈瑪斯: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研究,主要是一種病理學研究(parthological study)。
 
十九世紀時,知識份子認為他們處在「希望的世紀」(century of hope)
,文化永遠都在超越過去,世界會越來越好。
 
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二十世紀變成一個混亂的時代,結構主義思維、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衝突,呈現了許多哲學家的迷惘與憂慮。原先充滿希望的世界,漸漸走向處處是「困局」(predicament)的世界,再也不能維持「希望的世紀」這種信念。
 
於是走入一連串困局:
˙第一重困局:傳統與現代性的緊張關係
˙第二重困局:現代文化本身的不完整性
˙第三重困局:不信任現代文化而出現「反理性思潮」
 
從二十世紀每個世代對於哲學問題的瞭解,藥方,剖析當代西方哲學家如何解消「走向一個現代社會的鐵籠」的憂慮,進而擴展哲學思維的「視域」。
 
思索「哲學之未來」的問題究竟是什麼?現代文化之下的哲學思維落實到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秩序上,會成為什麼主張?
 
勞思光先生:若要從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衝突或困局中找到出路,就是一種創造的工作,這工作必須要發揮已有文化傳統的潛力──可以發揮、可以出現,但是還完全發揮。……發揮潛力並不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唯一可能的出路。
 
本書特色
 
★如實呈現勞思光先生晚年口述「講書」之原稿,本書亦是他生前最後一本著作。
★在哲學的思辨中,從勞思光先生的思路中,重新思索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家所提出的觀察與辯論。
★透過西方哲學的困局、當代文化現狀所衍生的困難,詮釋中西方二十世紀重要歷史、社會事件的發生脈絡及意義。
 
名人推薦
 
陳振崑教授 導讀推薦


勞思光1927─2012
 
原名勞榮瑋,號韋齋,筆名思光,是與唐君毅、牟宗三齊名的哲學家,尤其長於中國哲學史及現當代西方哲學。
 
先生曾於1946至1949年就讀北京大學,後轉至台灣大學於1952年畢業。1955年起先後在珠海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並為美國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以及台灣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師範大學與私立東吳大學等校客座教授。2012年十月去世前為華梵大學講座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榮休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中國哲學史》三卷四冊、《康得知識論要義》、《中國文化要義》、《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光詩選》等約三十餘種。在《存在主義哲學新編》一書中,他形容自己是一個「人文主義者」。先生曾經獲得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2001年行政院頒佈的的「文化獎」、以及「國家講座」等榮銜。


  • 導讀(第I頁)
  • 編者後記(第XXVIII頁)
  • 第一章 引言──待解的難題(第1頁)
    • 一 從希望世紀到三重困局(第2頁)
    • 二 傳統與現代性:第一重困局(第8頁)
    • 三 現代文化與不完整的計畫(Incomplete Project):第二重困局(第20頁)
    • 四 反理性思潮與「哲學之終結」( End of Philosophy):第三重困局(第41頁)
  • 第二章 詮釋學風之收穫及迷失(第51頁)
    • 一 客觀主義(objectivism)之爭議(第54頁)
    • 二 詮釋學風與相對主義(relativism)(第64頁)
    • 三 外加結構與文化世界(第74頁)
    • 四 反省思維之新向度(第92頁)
  • 第三章 反理性思潮之檢評與理性言談之轉向(第115頁)
    • 一 後現代思潮之歷史背景(第115頁)
    • 二 後現代思維的家族相似性(第124頁)
    • 三 後現代思想之理論重點(第136頁)
    • 四 結論:「反理性」(anti-rational)論述而非「非理性」(irrational)論述(第190頁)
  • 第四章 異質文化之問題(第193頁)
    • 一 引言──衝突(confl ict)與整合(integration)(第193頁)
    • 二 三種通俗觀念(demotic ideas)的評述(第201頁)
    • 三 典範轉移與破除迷執之嘗試(第209頁)
  • 結論 勇敢承擔歷史之任務──觀念之探險(第253頁)
  • 人名索引(第iii頁)
  • 概念索引(第viii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