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日本民族之起源
  • 點閱:195
    111人已收藏
  • 作者: 楊喜松作
  • 出版社:策馬入林文化出版 西北國際文化總經銷
  • 出版年:2010
  • ISBN:9789862251829
  • 格式:PDF,JPG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5

日本,一個我們未曾真正了解,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民族!
 
二千年來,它就在我們的周遭,與我們休戚與共;
但我們對日本民族的認識,卻又是如此粗淺!
您知道日本人各階段的歷史嗎?

您知道日本人由哪些民族組成嗎?
您知道這些日本民族的基因長相,與古代通古斯民族或漢民族的關係嗎?
楊喜松教授將帶您上下追索,找出問題的解答!
 
本書九十餘萬字,將近一千頁,為楊喜松教授近十年來的研究心得之總結。內容廣博浩瀚,穿梭古今,是一本蘊涵了作者深厚人文情懷的名山大作。
 
楊喜松教授行醫多年,發現鼻咽癌在東方民族中的分布,以華南中國人及東南亞民族為主,而在白種人、日本人、或北方中國人身上,則幾乎未發現鼻咽癌的蹤跡。作者由此大膽假設日本民族的起源,並非一般所稱之南蒙古人,而是北蒙古人。
 
除此之外,作者再以其豐厚的遺傳學學識,佐以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等相關史料的科學考證,使得本書除了作為一位醫學教授業餘的文史考察之外,也深具學術研究價值。
 
有兩個因素促成了《日本民族的起源》之書寫: 一是楊喜松教授耳鼻喉科醫師的訓練, 一是他對古代漢民族譜系及圖騰的深刻認識。作者認為,日本人把中國人研究得很透徹,而中國人對日本人卻所知不多,他想架起橋樑, 彌補這方面的缺失。
 
在結構上,本書上從地球的構造、人類的起始、上古人種的形成與遷徙,下至西亞、 中亞、東北亞歷史上曾經出沒的、已經消失的民族,都一一進入作者的書寫範圍。 而這些都是為了說明歷史上曾經過有什麼樣的民族, 為了什麼樣原因而進入日本, 留下了痕跡, 變成現在日本人的一部分。
 
日本民族一般被認為是由愛奴民族、南韓民族和夫餘民族混血形成;古代漢民族則是夏民族、殷商民族和周民族(藏族)的混血。但事實上,所謂「夫餘民族」又是通古斯民族、殷商民族和西藏民族的混血。透過夫餘民族這層關係,中國人和日本人不僅可視為同文,而且同種。
 
愛奴民族、通古斯民族都是來自中亞貝加爾湖周邊地區。近年分子人類學的研究顯示,現居貝加爾湖周邊人民的免疫蛋白質基因群與現今日本人的非常相似。
 
而且西藏民族獨特的DNA-AIU鹽基排列,在日本人中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這些都是科學史料,用以支撐印證這些民族之間的親戚關係,為日本民族的起源提供了有力可信的證據。


楊喜松
 
一九二一年生於台中縣東勢鎮。 一九四三年畢業於台北帝大醫學專門部。 一九五四年獲日本京都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學位。 曾任台北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 並任職帝大第二附屬醫院, 即後來的中興醫院達十七年。 一九六O年在台北市南京西路正式掛牌開業,至西元兩千年退休。
 
退休後的楊喜松博士,仍孜孜不倦於學問的勤學苦讀,將其早年對中國歷史, 尤其是上古史,以及對世界文明、對考古人類學的業餘興趣,轉化為寫作的動力。尤其難能可貴的是,當他從醫學的觀點來查看史料文獻上的記載時,常能有獨特的見解。他說:「史料可能眾說紛紜, 但基因不會騙人!」

 
當九十高齡的楊喜松博士完成了中國與日本民族的起源關係後,他發下豪語:接下來還要寫一本「量子力學」的書,將研究心得公諸社會!


  • 父親的研究精神(第7頁)
  • 序言(第11頁)
  • 第一章 現代地球觀(第15頁)
    • 第一節 地球內部構造(第15頁)
    • 第二節 沉沒海中的古代大陸(第19頁)
    • 第三節 大陸漂移(第21頁)
    • 第四節 plate tectonics(第24頁)
    • 第五節 water planet(第27頁)
    • 第六節 海洋之起源(第29頁)
    • 第七節 水之循環(第29頁)
    • 第八節 冰河現象(第30頁)
    • 第九節 海平面運動(第33頁)
  • 第二章 人類起源與進化(第35頁)
    • 第一節 人類化機構(第35頁)
    • 第二節 南猿群爭論(第41頁)
    • 第三節 Homo 屬之宗譜(第46頁)
    • 第四節 從反錄病毒探討人類起源(第65頁)
    • 第五節 從分子人類學探討人類起源(第66頁)
  • 第三章 日本列島在第四紀(第71頁)
    • 第一節 日本列島之誕生(第71頁)
    • 第二節 日本列島與冰河(第75頁)
    • 第三節 象路(第78頁)
    • 第四節 日本古石器文化(第83頁)
    • 第五節 日本古石器人類(第86頁)
  • 第四章 探問繩紋人奧秘(第97頁)
    • 第一節 繩紋文化之起源與氣候變遷(第97頁)
    • 第二節 繩紋人是否古生物遺種呢?(第105頁)
    • 第三節 繩紋人之形質人類學(第111頁)
    • 第四節 繩紋人就是愛奴人(第124頁)
  • 第五章 愛奴、匈奴同祖論(第131頁)
    • 第一節 秦漢以前中國北方異民族(第131頁)
    • 第二節 匈奴之興亡(第134頁)
    • 第三節 匈奴、維吾爾為何種民族乎?(第149頁)
    • 第四節 愛奴與匈奴之醫學人類學的親緣性(第153頁)
  • 第六章 彌生人帶來文明(第157頁)
    • 第一節 彌生時代概觀(第157頁)
    • 第二節 彌生人之形質人類學(第166頁)
    • 第三節 水稻農耕之起源與傳播日本(第178頁)
    • 第四節 銅鐸物語(第199頁)
  • 第七章『魏志』優人傳研究(第215頁)
    • 第一節 中國史籍上倭人記事(第215頁)
    • 第二節 近世以前中國之支配朝鮮(第221頁)
    • 第三節 邪馬台國爭議(第232頁)
    • 第四節 倭人文化志(第246頁)
    • 第五節 卑彌呼王朝(第254頁)
  • 第八章 古墳時代(第267頁)
    • 第一節 前方後圓墳(第267頁)
    • 第二節 記紀神話(第287頁)
    • 第三節 神武天皇東征傳說(第300頁)
    • 第四節 倭國五王(第312頁)
    • 第五節 古墳與其後各時代歷史沿革(第325頁)
    • 第六節 古墳人形質特徵與以後演變(第370頁)
  • 第九章 遊牧騎馬民族筆記(第385頁)
    • 第一節 遊牧騎馬民族之源流(第385頁)
    • 第二節 匈奴民族補遺(第401頁)
    • 第三節 鮮卑系通古斯民族(第414頁)
    • 第四節 突厥系民族(第450頁)
    • 第五節 蒙古民族(第469頁)
    • 第六節 女真系通古斯民族(第492頁)
    • 第七節 西夏民族(第530頁)
  • 第一○章 繩紋人遠古原鄉西域(第543頁)
    • 第一節 西域之地理範圍(第543頁)
    • 第二節 兩漢時代西域(第546頁)
    • 第三節 唐代長安春(第554頁)
    • 第四節 西域之回教化(第561頁)
    • 第五節 光自西來(第569頁)
    • 第六節 Seiden Strasse(第575頁)
    • 第七節 月氏昭武姓說(第583頁)
    • 第八節 佛陀東行(第587頁)
    • 第九節 唐三彩與唐草紋(第590頁)
    • 第一○節 近代西域探險(第597頁)
    • 第一一節 西域發掘傳奇(第603頁)
    • 第一三節 民國以來新彊(第620頁)
  • 第一一章 大和王朝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第631頁)
    • 第一節 騎馬民族說概觀(第631頁)
    • 第二節 從記紀神話探討騎馬民族說(第636頁)
    • 第三節 從中國史籍探討騎馬民族說(第640頁)
    • 第四節 從考古學探討騎馬民族說(第644頁)
    • 第五節 夫餘夢痕在日本(第647頁)
  • 第一二章 紀元前之中國人(第659頁)
    • 第一節 三皇傳說今解(第659頁)
    • 第二節 古史新證舉例(第676頁)
    • 第三節 象族遺裔(第687頁)
    • 第四節 祝融之民(第700頁)
    • 第五節 鳥形諸神(第712頁)
    • 第六節 伯趙渡海(第726頁)
    • 第七節 蒼兕!蒼兕!(第744頁)
    • 第八節 戎族雙雄(第759頁)
    • 第九節 東夷、南蠻、於越(第775頁)
    • 第一○節 何謂漢民族乎?(第790頁)
  • 第一三章 蝦夷悲歌(第807頁)
    • 第一節 蝦夷釋義(第807頁)
    • 第二節 城柵時代(第809頁)
    • 第三節 前九年戰役與後三年戰役(第817頁)
    • 第四節 奧州藤原氏(第820頁)
    • 第五節 反駁蝦夷非愛奴論(第823頁)
  • 第一四章 淺談日本語起源(第831頁)
    • 第一節 比較語言學(第831頁)
    • 第二節 日本語在本質上特異性(第835頁)
    • 第三節 日本語文法(第841頁)
    • 第四節 再論愛奴語(第844頁)
    • 第五節 日本語阿爾泰系語說(第850頁)
    • 第六節 日本語非北方起源說之啓示(第855頁)
  • 第一五章 從醫學人類學、分子人類學探討日本民族起源(第865頁)
    • 第一節 人種和民族概念不一(第865頁)
    • 第二節 百家爭鳴進化論(第874頁)
    • 第三節 集團遺傳學及分子遺傳學(第881頁)
    • 第四節 智人起源和新腦化新論(第886頁)
    • 第五節 現代日本人之形質地域差異(第894頁)
    • 第六節 病毒學與日本民族(第900頁)
    • 第七節 分子免疫學與日本民族(第907頁)
    • 第八節 DNA 學與日本民族(第919頁)
  • 後語(第931頁)
  • 參考文獻(第935頁)
紙本書 NT$ 800
單本電子書
NT$ 560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