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6

內容簡介

阿房宮只是個傳說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是當今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名篇佳作,然而歷代文學作品中關於阿房宮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歷史的真實,又有多少是出於文人墨客的發揮之筆,這些就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了。

要了解一個真實的阿房宮,修建這座宮殿的原因自然首需知曉。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之後便開始以都城咸陽為首要建設目標,大興土木,阿房宮就是秦始皇時期所築宮殿中最宏偉壯觀的一座。相傳,秦始皇當年認為咸陽人口過於繁密,而且城中所建宮殿又十分狹小,因此他才在公元前212年下達命令,要求在渭河以南,故周都城鎬、豐之間修建一座美輪美奐、大氣磅礡的嶄新殿宇—阿房宮。

至於這座華美壯麗的宮殿為何要稱之為「阿房」,則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裡選言之成理的幾種列舉:

一、「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且號阿房。」是說這所宮殿距離咸陽很近,故取名阿房。
二、據《漢書.賈山轉》記載:「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可見,此宮殿是因為它坐落於大陵上而得其名。
三、「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這是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相關記載。所謂「四阿房廣」,古來有蜿蜒曲回,婀娜盤旋之意。可見,據司馬遷所載,阿房宮之所以為「阿房」二字,是根據宮殿曲徑幽轉的建築風格來命名的。
四、傳說「秦始皇與阿房女」的故事,即秦王嬴政與一名民間女子相愛,故修建阿房以作紀念。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道:「乃營建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漢書.賈山傳》又說道:「起咸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鐘鼓幃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鶩馳,旌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

這樣計算開來,阿房宮南北長為115米,東西寬為690米,總面積大約為8萬平方米,容萬人所居是不在話下的。其實無論哪種記載,在歷代文人的筆墨之下,阿房宮都是一座氣勢雄渾、規模宏大的建築。然而其在文獻中記載規模的龐大卻又十分令人生疑。

多數古文獻在提及阿房宮時都用「阿城」一詞來代,據考古專家指出,所謂「阿城」,指的其實就是現在我們所見到的阿房宮前殿的遺址。另有《長安志》中記載:「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長安縣西二十里。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無牆。」

這也與考古工作所證實的情況是一致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上面南部邊緣未見夯築土牆的遺跡,而其餘東、西、北則各有夯築土牆。再加上在前殿遺址上所見的東漢之後到宋代的遺跡,這些都充分地證明了我們所認識的阿房宮,其實指的就是阿房宮的前殿。因此,「阿房宮並未建成」這種說法在考古工作繼續深入的近年來,日漸被人接受。

另據《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這與流傳在民間的關於阿房宮被項羽用火焚毀的說法是矛盾的,因為這裡提到的僅僅只是「秦宮」,而並未提及「阿房」。而且從對阿房宮前殿台基遺址的考察和挖掘來看,證實這裡並沒有任何火燒所殘留下的痕跡,這就說明了之前流傳的阿房宮在秦末被大火焚毀的說法是有誤的。而且由前面所述阿房宮並未建成來看,項羽也根本無需燒掉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台。

那麼,杜牧為什麼要寫《阿房宮賦》虛構歷史呢?

原來,在公元825年,即唐敬宗寶曆元年,唐敬宗李湛十六歲繼位,昏庸無道,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就借這篇賦,表面上寫秦因修建阿房宮揮霍無度,勞民傷財,終至亡國,實則是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唐朝的當政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最後落得「後人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正像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所說的:「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所以,《阿房宮賦》的最後一句話才是他的真正用意:規勸當權者要以古為鑒,不能哀而不鑒,否則只能落得「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的結局。


  • 懸案篇 疑竇重重史海沈(第11頁)
    • 湘君、湘夫人究竟是誰(第12頁)
    • 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第14頁)
    • 荊軻刺秦王為何失敗(第16頁)
    • 秦始皇傳國玉璽下落追蹤(第18頁)
    • 秦始皇為何因一句謊言而修長城(第21頁)
    • 漢代名將李廣利為何會投奔匈奴(第23頁)
    •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第25頁)
    • 曹操殺楊修不是因為妒才(第27頁)
    • 周瑜不曾打黃蓋(第29頁)
    • 唐高宗與武則天合葬陵——乾陵無頭石像之謎(第31頁)
    • 「泥馬渡康王」真假說(第33頁)
    • 八賢王不是趙德芳(第34頁)
    • 朱元璋死後「速葬」留謎團(第36頁)
    • 李自成的百萬大軍瓦解於鼠疫嗎(第38頁)
    • 到底是誰燒了圓明園(第40頁)
    • 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水師(第42頁)
  • 城坊篇 傾城傾國非傳說(第45頁)
    • 阿房宮只是個傳說(第46頁)
    • 殷墟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商朝(第49頁)
    • 消逝的樓蘭古國(第52頁)
    • 桃園從未三結義(第55頁)
    • 金庸筆下「明教」的前世今生(第58頁)
    • 項羽魂歸東城(第60頁)
    • 「龍城」在何處(第62頁)
    • 尋找西夏後裔(第64頁)
    • 契丹為何在歷史上消失(第66頁)
    • 紅樓夢大觀園在哪裡(第69頁)
    • 太平天國秘藏之謎(第71頁)
    • 明代北京城規劃之謎(第73頁)
    • 北京城為何會獨缺一角(第75頁)
  • 文化篇 史海一樣需鈎沈(第77頁)
    • 「龍」之謎(第78頁)
    • 中華民族為什麼叫做「華夏」(第80頁)
    • 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究竟是誰(第83頁)
    • 神農氏和炎帝是同一個人嗎(第86頁)
    • 夸父追日的寓意(第88頁)
    • 女媧補天的真相(第90頁)
    • 「八仙」的真實原型(第92頁)
    • 「白蛇」的傳說從何而來(第95頁)
    • 「牛郎織女」的傳說從何而來(第97頁)
    • 《河圖》、《洛書》是上古的無字天書嗎(第100頁)
    • 五千年前就有開顱手術嗎(第103頁)
    • 中國最早的「文字」之謎(第105頁)
    • 「姓名」從何而來(第107頁)
    • 「青樓」原指帝王居(第110頁)
    • 《孫子兵法》作者是誰(第112頁)
    • 《詩經》是孔子刪詩而成的嗎(第114頁)
    • 孔子著《春秋》之謎(第116頁)
    • 孔子墓墓名的由來(第118頁)
    • 象棋的由來和發展(第120頁)
    • 小篆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第122頁)
    • 《史記》為何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第124頁)
    • 萬歲何時變成皇帝的專稱(第127頁)
    • 誰發明的「永字八法」(第129頁)
    • 三國人名多單字非巧合(第131頁)
    • 《胡笳十八拍》作者究竟是誰(第133頁)
    • 諸葛亮寫過《後出師表》嗎(第135頁)
    • 《蘭亭集序》真偽之謎(第137頁)
    • 唐朝已有「老公」、「老婆」之稱(第140頁)
    • 皇后為什麼被叫做「梓童」(第142頁)
    • 為什麼《百家姓》以「趙」姓開頭(第144頁)
    • 《滿江紅》作者之謎(第146頁)
    • 《西廂記》究竟為何人所做(第148頁)
    • 劉伯溫寫《燒餅歌》目的是什麼(第150頁)
    • 三寸金蓮為何能流行(第152頁)
    • 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廟(第154頁)
    • 《永樂大典》流失何方(第156頁)
    • 為什麼《金瓶梅》不是淫穢小說(第158頁)
    • 乾隆帝修編《四庫全書》的真正原因(第160頁)
    • 《清明上河圖》五次入宮,四次被盜(第162頁)
    • 為什麼京劇臉譜五顏六色(第164頁)
    • 故宮為何被稱紫禁城(第166頁)
  • 誤解篇 此物常常非彼物(第169頁)
    • 古代「皇袍」不都是「黃袍」(第170頁)
    • 太監並非宦官(第172頁)
    • 「朕」和「萬歲」最早跟皇帝沒有關係(第174頁)
    • 「三教九流」並無貶義(第177頁)
    • 狗從不曾咬過呂洞賓(第179頁)
    • 「衣冠禽獸」是誇人(第182頁)
    • 「鴛鴦」非夫妻(第184頁)
    • 「千金」不是女子(第186頁)
    • 「無毒不丈夫」實為「無度不丈夫」(第188頁)
    • 「公主琵琶」指的並非王昭君(第190頁)
    • 「王八烏龜」怎麼得罪了中國人(第193頁)
    • 皇帝的女兒不全叫「格格」(第195頁)
    • 自稱「奴才」地位高(第197頁)
    • 「坐懷不亂」是千年的美麗謊言(第199頁)
  • 古俗篇 凡塵俗事乃生活(第201頁)
    • 十二生肖產生之謎(第202頁)
    • 昆侖奴之謎(第204頁)
    • 山西為什麼大院多(第206頁)
    • 中國春節放爆竹之謎(第208頁)
    • 門神的由來(第210頁)
    • 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第212頁)
    • 「福」字為何要倒貼(第214頁)
    • 重陽簪菊花的由來(第216頁)
    • 為什麼中國人對算命情有獨鍾(第218頁)
    • 中國風水盛行的原因(第220頁)
  • 疑竇篇 不畏謎雲遮望眼(第223頁)
    • 民國時期黑竹溝恐怖案之謎(第224頁)
    • 內蒙古恐怖小湖為何能吞噬人畜(第227頁)
    • 宗教聖地峨嵋山霄洞為何被遺棄(第229頁)
    • 長存1600年的羅布泊為何數年間消失(第231頁)
    • 神農架古代野人真的存在嗎(第234頁)
    • 《山海經》為何稱長白山為「有神之山」(第237頁)
    • 「香格里拉」究竟在哪裡(第239頁)
    • 「桃花源」身在何處(第241頁)
    • 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第244頁)
    • 石鐘山是否因「鐘」得名(第246頁)
    • 泰山「無字碑」是誰而立(第248頁)
    • 響沙山的沙子因何會鳴叫(第251頁)
    • 明朝風動石為何懸立千年(第253頁)
紙本書 NT$ 220
單本電子書
NT$ 15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0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