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5
文學、藝術乃至於二十世紀以來的電視、電影及網路等媒體,讓飲食除了填飽肚子,滿足口腹之欲的功能外,更有反映歷史與社會現況與思維的另一種意涵。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文章,作者分別居住在臺、港、新加坡三地,探討的區域飲食文化則涵括海峽兩岸、香港、琉球、越南和東南亞,討論的對象涉及古代文獻、當代散文、小說、電影,乃至龜圖像祭物、食品包裝等,內容豐富,繽紛多彩。看文學與藝術中的飲食符號,如何反映「在地」的關懷和「全球」視野。
- 導論 陳益源(第1頁)
- 《中山傳信錄》之琉球飲食紀實 徐郁縈(第7頁)
- 越南李文馥(1785 - 1849)筆下十九世紀初的亞洲飲食文化 陳益源(第27頁)
- 戰後香港的飲食影像 ── 以五、六○年代香港電影為研究核心 蕭欣浩(第45頁)
- 從他鄉到故鄉:以李渝小說為例談亂離人的味覺轉向 林怡君(第65頁)
- 臺灣當代飲食書寫中全球饕家的「全球」與「在地」對話 蘇俐穎(第85頁)
- 書寫作為一種行動 ── 從「地方書寫式」的飲食文學談飲食文化的保存 劉書甫(第105頁)
- 紅關公、白劉備、黑張飛:試論臺灣、金門、廈門之紅龜粿形象意涵及文化創變 古佳峻(第127頁)
- 金門貢糖包裝的符號學與風格學分析 翁振盛(第177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5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