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血證論:中醫臨床必讀!
  • 點閱:297
    113人已收藏
  • 作者: 唐容川著
  • 出版社:晶冠出版
  • 出版年:2014
  • 集叢名:養生館:32
  • ISBN:9789865852344
  • 格式:PDF,JPG
  • 書籍難度(SR):705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二年級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4

內容簡介
 
中醫臨床必讀!
 
血證是指血液不循經脈而滲溢脈外的各種出血證,凡以出血為主要表現的病證,均屬血證的範疇。臨床常見的血證有吐血、咳血、咯血、崩漏等。

 
血證學說起源於周秦,形成於漢代,發展於明清。《黃帝內經》對血證的病因病機論述較詳細,但沒有證治方藥。漢代張仲景專門論述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證治方藥、禁忌預後等,奠定了血證的臨床學基礎。明清時期血證學說更為充實,研究者不乏其人,有關血證的論著也很多,對血證不斷探索,不斷補充。其中清代名醫唐容川的《血證論》貢獻尤為突出。
 
血證的治法,在歷代醫書中,只是偶有參雜,未有整理講解如此之詳細者。著者唐容川是有別於其他醫家,因其已會通中醫之本,本於氣血陰陽水火?何以言之,觀《血證論》,其於氣血水火之論,篇中所述,可知其通達會悟矣。故此書為求本之學,不似有些醫家,在氣血陰陽水火上,未曾著墨,好比失根之蘭花,空泛而無本。
 
然《血證論》於邏輯推理的觀念上並不周詳,致文字之中常出現許多犯駁的地方,是其著作上的一大瑕疵,陳永諸醫師根據立基於《血證論》之原點,結合自己多年的臨床實踐,對中醫學基礎知識、醫古文、中醫診斷、中藥、方劑和中醫各科臨床知識作了適當編校,力求正確傳達中醫古籍。


作者簡介
 
唐宗海
 
字容川,四川天彭人,生於清代咸豐光緒年間(公元1851-1908?),晚清著名醫家。

 
由於其父體弱多病,所以早年即習醫,以替父親調治。癸酉年六月,其父病情惡化,突然吐血不止,再又轉為下血。唐宗海遍查萬書,及拜請名醫均無法確定病情及施治,至拖延至死,因此唐氏後來花費多年,於正統醫學上之研究,終於觸類旁通,領悟到血證的治療意義。
 
後因臨床施治,功效不凡才寫成《血證論》一書,其學術思想來源,受東垣、丹溪及溫補學派的影響甚深,但卻能成為一家者言,惜當時唐氏對西醫的生理解剖,尚在一知半解之中,致其文字之中出現甚多謬誤,但其著作對後世的中醫,仍俱莫大的指導作用。


  • 編者序(第v頁)
  • 自序(第vii頁)
  • 凡例(第viii頁)
  • 卷一 總論六條(第19頁)
    • 陰陽水火氣血論(第20頁)
    • 男女異同論(參看經血胎產門)(第24頁)
    • 臟腑病機論(第28頁)
    • 脈證死生論(第35頁)
    • 用藥宜忌論(第37頁)
    • 本書補救論(第39頁)
  • 卷二 血上干證治十四條(第41頁)
    • 吐血(第42頁)
    • 嘔血(第60頁)
    • 咯血(第64頁)
    • 唾血(第66頁)
    • 咳血(第68頁)
    • 鼻衄(第79頁)
    • 腦衄(第82頁)
    • 目衄(第83頁)
    • 耳衄(第85頁)
    • 齒衄(第86頁)
    • 舌衄(第87頁)
    • 大衄(第88頁)
    • 零腥(第88頁)
    • 吐膿(第89頁)
  • 卷三 血外滲證治七條(第93頁)
    • 汗血(第94頁)
    • 血箭(第96頁)
    • 血痣(第97頁)
    • 血瘙(第98頁)
    • 瘡血(第98頁)
    • 創血(第101頁)
    • 跌打血(第104頁)
  • 卷四 血下泄證治六條(第109頁)
    • 便血(第110頁)
    • 便膿(第115頁)
    • 尿血(第125頁)
    • 經血(第127頁)
    • 崩帶(第129頁)
    • 產血(第132頁)
  • 卷五 血中瘀證治五條(第137頁)
    • 瘀血(第138頁)
    • 蓄血(第143頁)
    • 血臌(附血腫)(第144頁)
    • 經閉(第146頁)
    • 胎氣(第148頁)
  • 卷六 失血兼見諸證(第155頁)
    • 癆瘵(第156頁)
    • 咳嗽(第158頁)
    • 發熱(第162頁)
    • 厥冷(第165頁)
    • 寒熱(第166頁)
    • 出汗(第167頁)
    • 發渴(第168頁)
    • 心煩(第169頁)
    • 臥寐(附夢寐)(第171頁)
    • 喘息(第174頁)
    • 呃噦(第176頁)
    • 痰飲(第177頁)
    • 痞滿(積聚、癥瘕)(第179頁)
    • 腫脹(第180頁)
    • 怔忡(第182頁)
    • 驚悸(第183頁)
    • 健忘(第184頁)
    • 恍惚(癲狂、見鬼)(第185頁)
    • 暈痛(第186頁)
    • 眼目(目黃、出火、見鬼、昏花、目珠紅)(第187頁)
    • 耳病(第188頁)
    • 口舌(第190頁)
    • 咽喉(第192頁)
    • 聲音(第193頁)
    • 腹痛(第194頁)
    • 痹痛(第194頁)
    • 痿廢(第195頁)
    • 遺精(第196頁)
    • 淋濁(第198頁)
    • 便閉(第200頁)
    • 泄瀉(第201頁)
    • 飲食(第203頁)
    • 感冒(第204頁)
    • 痙掣(拘急)(第206頁)
    • 暑疫(第207頁)
    • 食復(第208頁)
    • 勞復(怒復)(第209頁)
    • 時復(第210頁)
    • 房勞復(第212頁)
    • 附抱兒癆論(第213頁)
  • 卷七 方解上 古今方共八十二條(第221頁)
    • 仲景瀉心湯(第222頁)
    • 十灰散(第222頁)
    • 獨參湯(第223頁)
    • 甘草乾薑湯(第224頁)
    • 四物湯(第224頁)
    • 白虎湯(第225頁)
    • 佛手散(即歸芎湯)(第226頁)
    • 失笑散(第226頁)
    • 大柴胡湯(第227頁)
    • 逍遙散(加丹、梔,名丹梔逍遙散)(第227頁)
    • 當歸蘆薈湯(第228頁)
    • 地黃湯(第229頁)
    • 花蕊石散(第229頁)
    • 側柏葉湯(第230頁)
    • 人參瀉肺湯(第231頁)
    • 甲己化土湯(第231頁)
    • 牛膝散(第232頁)
    • 桃仁承氣湯(第233頁)
    • 小調經湯(第233頁)
    • 小柴胡湯(第234頁)
    • 犀角地黃湯(第235頁)
    • 甘露飲(第236頁)
    • 清燥救肺湯(第236頁)
    • 保和湯(第237頁)
    • 麥門冬湯(第238頁)
    • 四磨湯(第239頁)
    • 桂苓五味甘草湯(第240頁)
    • 蘇子降氣湯(第240頁)
    • 腎氣丸(第241頁)
    • 辛字潤肺膏(第242頁)
    • 瓊玉膏(第242頁)
    • 生脈散(第243頁)
    • 保元湯(第243頁)
    • 六君子湯(第244頁)
    • 天王補心丹(第244頁)
    • 朱砂安神丸(第245頁)
    • 人參養榮湯(第245頁)
    • 歸脾湯(第246頁)
    • 養真湯(第247頁)
    • 小建中湯(第247頁)
    • 正元湯(第248頁)
    • 白鳳膏(第249頁)
    •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第249頁)
    • 滑氏補肝散(第250頁)
    • 炙甘草湯(一名復脈湯)(第250頁)
    • 大補陰丸(第251頁)
    • 四物湯(為生血和血之通劑)(第252頁)
    • 四君子湯(第252頁)
    • 異功散(第253頁)
    • 八珍湯(第253頁)
    • 十全大補湯(第253頁)
    • 當歸補血湯(第254頁)
    • 柴胡清骨散(第254頁)
    • 保命生地散(第255頁)
    • 豬苓湯(第256頁)
    • 導赤散(第256頁)
    • 麻黃人參芍藥湯(第257頁)
    • 止嗽散(第257頁)
    • 《千金》麥門冬湯(第258頁)
    • 柴胡梅連散(第259頁)
    • 甘桔湯(第259頁)
    • 瀉肺丸(第261頁)
    • 消化丸(第262頁)
    • 太平丸(第263頁)
    • 二陳湯(第264頁)
    • 紫菀散(第264頁)
    • 礞石滾痰丸(第265頁)
    • 旋覆代赭石湯(第266頁)
    • 溫膽湯(第267頁)
    • 真武湯(第267頁)
    • 苓桂朮甘湯(第268頁)
    • 二加龍骨湯(第269頁)
    • 團魚丸(第270頁)
    • 月華丸(第270頁)
    • 生化湯(第271頁)
    • 止衄散(第272頁)
    • 生地黃散(第272頁)
    • 地骨皮散(第273頁)
    • 歸脾湯(第274頁)
    • 回龍湯(第274頁)
  • 卷八 方解下 古今方共一百十九條(遺方續補)(第275頁)
    • 玉女煎(第276頁)
    • 聖愈湯(第276頁)
    • 參蘇飲(第277頁)
    • 參附湯(第277頁)
    • 通脾泄胃湯(第278頁)
    • 通竅活血湯(第279頁)
    • 防風通聖散(第279頁)
    • 《千金》葦莖湯(第280頁)
    • 瓜蒂散(第281頁)
    • 白散方(第281頁)
    • 人參清肺湯(第282頁)
    • 寧肺桔梗湯(第282頁)
    • 丹皮湯(第283頁)
    • 赤豆薏苡湯(第284頁)
    • 人參固本湯(第284頁)
    • 當歸六黃湯(第285頁)
    • 涼血地黃湯(第286頁)
    • 田螺捻子(第286頁)
    • 仙方活命飲(第286頁)
    • 托裡消毒散(第287頁)
    • 麥冬養榮湯(第288頁)
    • 大楓丹(第289頁)
    • 山黎洞丸(第289頁)
    • 當歸地黃湯(第290頁)
    • 防風芎歸湯(第290頁)
    • 化腐生肌散(第291頁)
    • 烏梅丸(第291頁)
    • 橘核丸(第292頁)
    • 當歸導滯湯(第292頁)
    • 十味參蘇飲(第293頁)
    • 玉燭散(第294頁)
    • 竹葉石膏湯(第294頁)
    • 黃土湯(第295頁)
    • 赤小豆當歸散(第296頁)
    • 解毒湯(第296頁)
    • 清胃散(第297頁)
    • 槐角丸(第298頁)
    • 葛根黃連黃芩湯(第298頁)
    • 龍膽瀉肝湯(第299頁)
    • 瀉青丸(第299頁)
    • 《濟生》烏梅丸(第300頁)
    • 臟連丸(第300頁)
    • 斷紅丸(第300頁)
    • 地榆散(第301頁)
    • 四逆散(第301頁)
    • 五苓散(第302頁)
    • 平胃散(第303頁)
    • 石蓮湯(第303頁)
    • 大清涼散(第304頁)
    • 左歸飲(第304頁)
    • 血府逐瘀湯(第305頁)
    • 膈下逐瘀湯(第306頁)
    • 土瓜根湯(第306頁)
    • 大黃甘遂湯(第307頁)
    • 代抵當湯(第307頁)
    • 化滯丸(第308頁)
    • 大黃蟅蟲丸(第308頁)
    • 金蟾丸(第309頁)
    • 白頭翁湯(第309頁)
    • 移尸滅怪湯(第310頁)
    • 紫參湯(第310頁)
    • 當歸四逆湯(第311頁)
    • 抵當湯(第311頁)
    • 琥珀散(第312頁)
    • 葉氏養胃湯(第312頁)
    • 脾約丸(第313頁)
    • 三物湯(第313頁)
    • 附子湯(第313頁)
    • 梔子豆豉湯(第314頁)
    • 甘麥大棗湯(第314頁)
    • 桃奴散(第315頁)
    • 三一承氣湯(第315頁)
    • 都氣丸(第316頁)
    • 補中益氣湯(第317頁)
    • 清燥養榮湯(第317頁)
    • 大魂湯(第318頁)
    • 豁痰丸(第318頁)
    • 燒裩散(第319頁)
    • 三才湯(第319頁)
    • 清化湯升降散(第320頁)
    • 玉泉散(第320頁)
    • 清心飲(第321頁)
    • 地黃飲(第321頁)
    • 黃連阿膠湯(第322頁)
    • 仁熟散(第322頁)
    • 清瘟敗毒散(第323頁)
    • 酸棗仁湯(第323頁)
    • 甘草瀉心湯(第324頁)
    • 生薑瀉心湯(第324頁)
    • 桂苓甘草五味湯(第325頁)
    • 小結胸湯(第325頁)
    • 大陷胸湯(第325頁)
    • 左金丸(第326頁)
    • 萆薢分清飲(第326頁)
    • 地魄湯(第327頁)
    • 葛根湯(第327頁)
    • 大秦艽湯(第328頁)
    • 越鞠丸(第328頁)
    • 十棗湯(第329頁)
    • 四神丸(第329頁)
    • 金箔鎮心丹(第330頁)
    • 黃耆五物湯(第330頁)
    • 五蒸湯(第330頁)
    • 益氣安神湯(第331頁)
    • 醋黃散(第331頁)
    • 小青龍湯(第332頁)
    • 九氣丸(第332頁)
    • 香蘇飲(第333頁)
    • 指迷茯苓丸(第333頁)
    • 腎著湯(第334頁)
    • 天靈蓋散(第334頁)
    • 黃連解毒湯(第335頁)
    • 五皮飲(第335頁)
    • 瀉白散(第335頁)
    • 五淋散(第336頁)
    • 小溫經湯(第336頁)
    • 理中湯(第337頁)
    • 人參敗毒湯(第337頁)
紙本書 NT$ 350
單本電子書
NT$ 245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