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科技蜃樓
  • 點閱:124
    22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Technology mirage
  • 作者: 黃心健著
  •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 大和書報總經銷
  • 出版年:2013
  • 集叢名:catch:193
  • ISBN:9789862134221
  • 格式:PDF,JPG
  • 頁數:292
  • 書籍難度(SR):584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九年級

內容簡介
 
一起社會案件,讓黃心健開始思考數位文明對於人類世界產生的影響。之後,他決定放棄在美國電玩界建立的資歷與人脈,回到台北,開始做一位新媒體藝術家:用科技來講述人與科技的故事。本書是黃心健在過去25年裡,從工程領域「遷徙」到藝術創作得到的領悟分享。
 
要知道未來,先要知道過去。在這科技的時代,黃心健越來越覺得「科技史」的重要。本書所關注的是:科技如何「修改」了人性、生活形態與歷史。

 
「科技本於人性」,可是「人性有善有惡」,所以由人創造出來的科技,也是一體兩面、善惡並存。如果能夠善用,本來是用於戰爭與殺人的技術,也可以轉換為助人的科技。但是,如果不知如何運用技術,一項好的發明,也會成為嚴重的問題。
 
當人類的人文素養追不上科技發展時,被科技操控或左右的人們,他們的人生到底失去了什麼?社會存在的許多問題,均須訴於人文兼具科技的思考才能解決。要將世界改變得更好,我們必須要解讀出科技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以及了解這些技術對生活與環境造成什麼影響。
 
黃心健希望本書能成為一粒種子,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人文與科技整合的重要性。而培養跨領域人才並非一蹴可幾,需要一代接著一代傳承延續下去。


作者簡介
 
黃心健
 
新媒體藝術家。

 
母親黎蘭為知名油畫家,自幼生長在傳統藝術的環境;高中時有了人生第一台電腦Apple II,程式語言成為伴隨長大的第二外國語。大學時台大機械的訓練賦予深厚的技術背景,赴美後在巴沙迪納的藝術中心設計學院與伊利諾理工設計學院接受6年設計教育。畢業後獲得美國新媒體競賽「新聲音,新視界(New Voices, New Visions)」的首獎,並與新媒體藝術家蘿瑞.安德森合作她的第一張互動光碟「木偶旅館(Puppet Motel)」。其後,黃心健在美國Sega與美國索尼電腦娛樂公司擔任藝術總監,以及在微軟創始者保羅.愛倫的研究公司「區間」研發互動與音樂的創新應用。
 
黃心健在2001年返台,開始從事新媒體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在國際畫廊、美術館與藝術展展出,包括臺北美術館、國立臺灣美術館、上海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中心,北京798、韓國仁寺洞藝術中心、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等。黃心健也以藝術家的身分參與委託製作,包括故宮博物院之未來博物館、周杰倫演唱會、誠品詩歌節、上海世博會臺北館、臺北花卉博覽會夢想館、迴龍捷運站公共藝術「傾聽」、南港展覽館公共藝術「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101世貿站公共藝術「相遇時刻」等。2011年,黃心健獲得總統接見和頒贈「臺灣之光系列人物」,與第8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
 
黃心健目前是政治大學數位內容學程的副教授,致力新媒體藝術的教育與出版。著有:《象形迷宮》。


  • 推薦序 / 我終於明白,你試著要告訴我的事 Akibo(第8頁)
  • 推薦序 / 又一次的驚嘆,是科技,更是人文 陳國祥(第10頁)
  • 自序 / 科技本於人性 黃心健(第13頁)
  • 驚蟄 01 - 05(第15頁)
    • 17 億美金的煙火(第16頁)
    • 以生命負責的人(第18頁)
    • 殺人的電玩(第20頁)
    • 最成功的設計(第22頁)
    • 被物質修改的人性(第23頁)
  • 停下來,往回看 06 - 14(第27頁)
    • 搞砸到面目全非(第28頁)
    • 我們急著去哪裡(第29頁)
    • 人類腦中的爬蟲(第32頁)
    • 活著的單位(第34頁)
    • 不會說八卦的尼安德塔人(第36頁)
    • 數位時代的異象(第38頁)
    • 傳承一(第40頁)
    • 傳承二(第42頁)
    • 傳承三(第44頁)
  • 想像世界的可能 15 - 22(第47頁)
    • 思想是最美的作品(第49頁)
    •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消長(第50頁)
    • 給海豚的軟體(第51頁)
    • 海底的獨立製片家(第52頁)
    • 混沌世界中的因果感應(第54頁)
    • 科技的減法(第56頁)
    • 心劍(第58頁)
    • 境界的回歸(第60頁)
  • 科技史 23 - 36(第65頁)
    • 巴別(第66頁)
    • 器物中的人性(第68頁)
    • 電話中的歌劇(第70頁)
    • 新就是好?(第72頁)
    • 恐龍的時尚生活(第74頁)
    • 身上的開關(第78頁)
    • 物質的遺跡(第80頁)
    • 名稱的遺跡(第82頁)
    • 愛迪生的野望(第84頁)
    • 馬蹄的賭局與美國的霸業(第86頁)
    • 進步的原動力(第90頁)
    • 新時代的地理(第92頁)
    • 黑白電視,黑白夢(第94頁)
    • 個人的編年史(第96頁)
  • 新因果 37 - 44(第99頁)
    • 果報(第100頁)
    • 人為的自然(第102頁)
    • 天與地的對應(第104頁)
    • 鬼來電(第106頁)
    • 地震的歌曲(第107頁)
    • 希望的奇妙因果(第108頁)
    • 即生即死(第110頁)
    • 由逝者的眼睛看世界(第112頁)
  • 時空的重塑 45 - 51(第117頁)
    • 新距離(第118頁)
    • 實與虛的地址(第119頁)
    • 不朽一(第122頁)
    • 不朽二(第126頁)
    • 不朽三(第127頁)
    • 不朽四(第128頁)
    • 不朽五(第129頁)
  • 微量的力量 52 - 60(第133頁)
    • 每個人都可以成名個 15 分鐘(第134頁)
    • 頭上的燈泡(第138頁)
    • 在家中尋找外星人(第139頁)
    • reCAPTCHA(第140頁)
    • 不可忽視的零頭(第141頁)
    • 民主:被分擔的微小責任(第143頁)
    • 微量隱私(第144頁)
    • 小我變笨,大我才能長智慧(第146頁)
    • 微量知識與半吊子的時代(第148頁)
  • 殺人的技術 61 - 71(第151頁)
    • 奪命手機(第152頁)
    • 戰場中的 XBOX 把手(第153頁)
    • 軍方的 YouTube(第154頁)
    • 你不可以向直升機投降(第155頁)
    • 躲在安全的地方殺人(第156頁)
    • 軍隊裡的 Power Ranger(第157頁)
    • 暢銷的殺人模擬遊戲(第158頁)
    • 禁運的 3C 產品(第160頁)
    • 微波海鷗(第161頁)
    • 限制防撞桿高度的立法(第162頁)
    • 我不接「生」(第163頁)
  • 遊戲的歲月 72 - 84(第165頁)
    • 自我在哪裡?(第166頁)
    • 多重人格(第168頁)
    • 被機器摸頭(第169頁)
    • 新移民(第170頁)
    • 唯我獨尊(第171頁)
    • 你在玩遊戲還是在睡覺?(第172頁)
    • 無限的想像(第174頁)
    • 毀掉全球三分之一工作效率的來源(第175頁)
    • 超級瑪利歐的迷幻體驗(第176頁)
    • 只玩一次的遊戲(第178頁)
    • 天堂的經濟規模(第179頁)
    • 靈肉分離(第180頁)
    • 被引誘的行為(第181頁)
  • 愛在技術蔓延時 85 - 94(第183頁)
    • 一見鍾情(第184頁)
    • Dear John Letter 的演化史(第185頁)
    • 心賊(第186頁)
    • 數位代溝(第188頁)
    • 另類友誼(第189頁)
    • 網路情殺事件(第190頁)
    • 雲端美女(第191頁)
    • 特種月老(第192頁)
    • 死亡與婚禮(第193頁)
    • 即時通,冷笑話與一夜情(第194頁)
  • 科技中的人性 95 - 106(第197頁)
    • 74 分 42 秒(第198頁)
    • 房子中的人性(第200頁)
    • 深夜的字謎(第204頁)
    • 讀水(第206頁)
    • 照片與證據(第208頁)
    • 人海戰術(第210頁)
    • 真假互動(第211頁)
    • 數位家庭(第212頁)
    • 不義的自動販賣機(第213頁)
    • 車的文化(第214頁)
    • 馬路上的擬態(第216頁)
    • 種族歧視的橋(第217頁)
  • 奴隸工程 107 - 112(第219頁)
    • 數位黑奴(第220頁)
    • 夢遊仙境中的瘋帽匠(第222頁)
    • 捐心(第223頁)
    • 我是熱點(第224頁)
    • 被插過的痕跡(第225頁)
    • 數位殖民(第227頁)
  • 「看」的工程 113 - 117(第233頁)
    • 畫皮(第234頁)
    • 最昂貴的廣告片(第235頁)
    • 最賣座的電影 = 特效片(第236頁)
    • 愚弄眼睛的人(第238頁)
    • 在這個紅綠燈看下個紅綠燈的人(第239頁)
  • 數位禪 118 - 122(第241頁)
    • 科技禪(第242頁)
    • 音之禪一(第244頁)
    • 音之禪二(第245頁)
    • 靜止的移動(第246頁)
    • 心之鯉(第248頁)
  • 科技藝術的省思 123 - 134(第253頁)
    • 瞪回來的作品(第254頁)
    • 一件沒有觀眾的作品,還是作品嗎?(第255頁)
    • 沖水馬桶是國家機密(第258頁)
    • 數位古董:「新」媒體藝術家的技術(第260頁)
    • 科技藝術家的穿著(第262頁)
    • 極大中的極小(第263頁)
    • 是觀眾還是演員?(第267頁)
    • 音的記憶(第270頁)
    • 印象派其實是科技藝術(第274頁)
    • 立體派其實是科技藝術(第276頁)
    • 包浩斯的機械之愛(第278頁)
    • 科技藝術的社會功能(第280頁)
  • 圖片來源 Picture Credits(第284頁)
紙本書 NT$ 300
單本電子書
NT$ 210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