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23
本期內容簡介
1977年所舉辦的「圖像世代攝影展」中,影像與文字的關係,不再以現實作為唯一度量,而是如何與其他的影像與文字建立並發生關係,藝術史上稱之為「圖像世代」(Pictures Generation)。
回顧蘇珊.桑塔格《論攝影》所言,當電視、電影、廣告、海報等無數圖像充斥於日常的世界到來,「照片打造的影像世界,取代了真實世界」,桑塔格如此描述。
時至今日,高科技如AI或VR,低科技如迷因,圖像與文字的關係第N次進入嶄新階段。
本專題試圖邀請圖像世代的原住民一起討論並想像,此一現象對創作的巨大影響。
- 編輯室報告(第1頁)
- ︱自由談︱(第10頁)
- 〈鄉野聊齋〉伊端困擾的事(第10頁)
- 〈一寸灰〉我們將不能安眠(第13頁)
- 〈海洋帶我去流浪〉第八幕:黨工悲歌(第16頁)
- 〈我的北京小陽臺:一〉二十一年後重回北京長住(第19頁)
- ︱本期專題︱圖文不符:圖像世代生成中(第22頁)
- 未來是圖像的世代嗎?(第24頁)
- 媒介概念之下的影像與文學(第26頁)
- 圖像當道?―寫在「文字攝像術」時代來臨之前(第29頁)
- 當「美」可以被AI產製,我們還創作嗎?(第33頁)
- 迷因之死(第36頁)
- 奧運迷因,迷因奧運(第39頁)
- 心靈也要吃美食―聊聊敘事攝影(第42頁)
- 私人書信、手記與紙條―文字與影像的同行異步(第45頁)
- 圖像的牢獄之外,沒有生活(第48頁)
- 神遊與圖像的邂逅(第51頁)
- 從「文學改編電影」到「書寫與影音」―以九○年代作為轉轍(第54頁)
- 傾聽或者觀察―關於「英雄美人」的兩種漫畫敘事(第57頁)
- 觀景窗中的寫真或轉譯―「如何拍攝思想的泡泡」座談側記(第61頁)
- ︱人物春秋︱〈文壇新秀〉儘管我是一個離開的人―專訪陳二源《最後的劍蘭》(第64頁)
- ︱詹冰特輯︱(第72頁)
- 讓詩意通電:理工腦的文學發電廠―《詹冰全集》前言(第72頁)
- 《詹冰全集》的意義與價值(第74頁)
- 向前輩作家致敬(第81頁)
- 《詹冰全集》各卷導讀摘要(第85頁)
- ︱特別報導︱世紀之筆―紐約僑界慶賀鼎公發表新著《江河旋律》(第90頁)
- ︱談文論藝︱梁宗岱與沉櫻的故事(第97頁)
- ︱我們的文學夢︱文學與我的少年和初老―詹偉雄的文學夢(第102頁)
- ︱書的世界︱(第110頁)
- 臺灣文學是否走向墮落?―讀林秀赫《臺北文青小史》(第110頁)
- 詩句是削尖的筆―談李修慧《身體演化我》(第113頁)
- 微(偽)小三日常―林薇晨《彼女的日復一日》(第116頁)
- 詩與匱乏―章楷治的詩讀後(第119頁)
-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第122頁)
- ︱草原副刊︱(第126頁)
- 過街(第126頁)
- 過山行(第129頁)
- 步步(第130頁)
- 生長痛(第134頁)
- 在這混亂中你念頭的頻率(第136頁)
- ︱銀光副刊︱(第137頁)
- 〈響馬導演話從頭之十五〉尚未完成的那部電影(第137頁)
- 〈時代與往事〉(第140頁)
- 空白頁面(第ii頁)
其他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