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選定了嗎?」「廣島、長崎、京都,還是東京?」
投下原子彈會殺死20萬人,但如果日本繼續打下去,
可能會再多死數百萬人。是你,會如何選擇?
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年度最佳書籍
Amazon網站、Goodreads網站千人5顆星好評
日本終戰80週年不可錯過的歷史作品
【三位決定「二戰終結」的關鍵人物】
史汀生:前華爾街律師、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監督「曼哈頓計畫」的決策者。史帕茨: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負責指揮戰略轟炸,執行原子彈投放行動。
東鄉茂德:韓裔日本外相,勸服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接受投降。
【本書內容】
1945年夏天,日本帝國敗象已露。
但日本還有至死方休的士兵、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
以及手拿乾草叉的女人和小孩……
1945年5月30日早上9點20分,格羅夫斯將軍接到一則緊急通知:「立即前往戰爭部長辦公室報到。」戰爭部長史汀生已在等他。
「目標選定了嗎?」「京都是完美的目標,因為它有100萬人口,將讓人無法質疑原子彈的威力。」「還有別的選項嗎?」
兩個多月後,美國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帶走20萬條日本人的生命。從那之後,世人就不斷爭辯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只有原子彈可以結束戰爭嗎?原子彈是不是為了要震懾蘇聯?直到事件已過去80年,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所揭示的,這股原子彈的震撼餘波仍影響著世人。
《通往投降之路》以縝密的研究與最新日記資料,深入探討三位關鍵人物如何影響美國投擲原子彈與日本投降的歷程。史汀生早年在華爾街當律師,曾在五位總統的政府中任職,「曼哈頓計畫」是他人生最大的難題──到底該不該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呢?陸軍航空隊司令史帕茨將軍身處第一線,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但投下原子彈成為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東鄉茂德,日本外務大臣,為了拯救國家千萬黎民百姓,他是昭和天皇御前唯一力抗軍方鷹派、主張投降的人。
透過史汀生、史帕茨、東鄉茂德的日記與家人的紀錄,《通往投降之路》試圖還原歷史重大抉擇,呈現他們的內心掙扎、動機與決策過程。杜魯門總統曾告訴奧本海默:「滿手鮮血的人是我,讓我來煩惱吧。」說這句話的同時,背後有著多麼複雜的情緒呢?
【本書精華】
1. 雖然以「全知視角」我們知道美國最終投下了原子彈,但這中間美方的戰略決策、外交折衝,日方內部鴿派文官與鷹派軍官的對立,天皇扮演的角色,都讓整本書充滿懸念,不到關頭無法看清最終結果。
2. 以三位當事人的親筆日記與仍在世家人的口述為本,探討他們內心的靈魂交戰、道德難題,當下又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這不是個非黑即白、好人與壞人的故事,而是做出什麼選擇,就會有什麼代價的故事。
3. 作者大量引用近代美國投擲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的相關學術研究,為本書更增知識性。
4. 全書約13萬字,以三位關鍵人物及兩顆原子彈推動的主線,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有極佳的閱讀體驗。
【三位決定「二戰終結」的關鍵人物】
史汀生:前華爾街律師、時任美國戰爭部長,監督「曼哈頓計畫」的決策者。史帕茨:美國陸軍航空隊司令,負責指揮戰略轟炸,執行原子彈投放行動。
東鄉茂德:韓裔日本外相,勸服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接受投降。
【本書內容】
1945年夏天,日本帝國敗象已露。
但日本還有至死方休的士兵、神風特攻隊自殺式飛機,
以及手拿乾草叉的女人和小孩……
1945年5月30日早上9點20分,格羅夫斯將軍接到一則緊急通知:「立即前往戰爭部長辦公室報到。」戰爭部長史汀生已在等他。
「目標選定了嗎?」「京都是完美的目標,因為它有100萬人口,將讓人無法質疑原子彈的威力。」「還有別的選項嗎?」
兩個多月後,美國分別在廣島與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帶走20萬條日本人的生命。從那之後,世人就不斷爭辯美國是否應該對日本投擲原子彈?只有原子彈可以結束戰爭嗎?原子彈是不是為了要震懾蘇聯?直到事件已過去80年,如同克里斯多福.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所揭示的,這股原子彈的震撼餘波仍影響著世人。
《通往投降之路》以縝密的研究與最新日記資料,深入探討三位關鍵人物如何影響美國投擲原子彈與日本投降的歷程。史汀生早年在華爾街當律師,曾在五位總統的政府中任職,「曼哈頓計畫」是他人生最大的難題──到底該不該對日本投下原子彈呢?陸軍航空隊司令史帕茨將軍身處第一線,服從命令是軍人的天職,但投下原子彈成為他一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東鄉茂德,日本外務大臣,為了拯救國家千萬黎民百姓,他是昭和天皇御前唯一力抗軍方鷹派、主張投降的人。
透過史汀生、史帕茨、東鄉茂德的日記與家人的紀錄,《通往投降之路》試圖還原歷史重大抉擇,呈現他們的內心掙扎、動機與決策過程。杜魯門總統曾告訴奧本海默:「滿手鮮血的人是我,讓我來煩惱吧。」說這句話的同時,背後有著多麼複雜的情緒呢?
【本書精華】
1. 雖然以「全知視角」我們知道美國最終投下了原子彈,但這中間美方的戰略決策、外交折衝,日方內部鴿派文官與鷹派軍官的對立,天皇扮演的角色,都讓整本書充滿懸念,不到關頭無法看清最終結果。
2. 以三位當事人的親筆日記與仍在世家人的口述為本,探討他們內心的靈魂交戰、道德難題,當下又需要承擔多大的壓力。這不是個非黑即白、好人與壞人的故事,而是做出什麼選擇,就會有什麼代價的故事。
3. 作者大量引用近代美國投擲原子彈、日本宣告投降的相關學術研究,為本書更增知識性。
4. 全書約13萬字,以三位關鍵人物及兩顆原子彈推動的主線,情節緊湊,高潮迭起,有極佳的閱讀體驗。
- 封面
- 目錄
- 導論 困境
- 第一部
- 1. 輾轉難眠 ── 「可怕的東西」、「恐怖的東西」、「駭人的東西」
- 2. 目標選擇 ── 「可能是科學怪人,也可能是世界和平的工具。」
- 3. 腹藝 ── 「日本沒有人是平民。」
- 4. 病人進步迅速 ── 「你來評斷吧,我沒辦法。」
- 5. 迅速且完全的毀滅 ── 「如果發生最壞情況。」
- 6. 一桶瀝青 ── 「管他呢,我們賭一把吧。」
- 第二部
- 7. 可怕的責任 ── 「我有點心臟病發作。」
- 8. 否認 ── 「把機上所有信號彈都打出去!」
- 9. 聖斷 ── 「我們將從死中求生。」
- 10. 妙著 ── 「超級堡壘今天不飛了。」
- 11. 密謀 ── 「你在想什麼?」
- 12. 下一個是東京嗎? ── 「這傢伙已經快倒了。」
- 13. 忍所難忍 ── 「如仲夏夜一夢。」
- 14. 無高地可據 ── 「要讓一個人值得信任,你得先信任他。」
- 後記 清算
- 謝詞
- 參考書目
- 圖片來源
- 版權頁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