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訊 [第474期]:那我們開始吧--採訪如何成為一種技藝
-
點閱:9
4人已收藏
- 作者: 文訊雜誌社編著
-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 出版年:2025.04
- 格式:PDF,JPG
- 頁數:176
- 附註:月刊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26
本期內容簡介
在文字工作的世界裡,採訪寫作往往是難以避開的書寫類型,實際上它既是某種意義上的敲門磚,也是富含學問的技術。文字工作者們通過與更資深的作家或公共人物的對話,不只屢屢練習走入人心的技巧,也要學會再現現場的技術。做足訪前功課後,現場尚有能寫的與不能寫的內容相互交錯,也須捕捉到魔幻時刻,事後取得多方共識,方能讓一篇採訪稿安全問世。
本期專題將集合那些曾以採訪為起點的作家及經驗豐富的文字工作者們,探討他們如何在採訪中打磨自己對「人」的理解,以及如何處理受訪者與文字的關係,並分享他們的採訪心法。此外,專題亦試圖觸及當前採訪工作的挑戰與機遇,為新一代的文字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 編輯室報告(第1頁)
- ︱自由談︱(第10頁)
- 〈西南氣流〉愛文―玻璃紙的故事(第10頁)
- 〈情不情〉在未來追貓的女人(第13頁)
- ︱本期專題︱讓我們開始吧:採訪如何成為一種技藝(第18頁)
- 曾經,想要成為「我」以外的任何人(第20頁)
- 不是浪尖,是菌絲―顧玉玲談寫報導文學,有時小說(第22頁)
- 《Openbook閱讀誌》,用閱讀把大家連結在一起(第25頁)
- 這未嘗不是一種邀請作者互相魔法對魔法(拉椅子)(第28頁)
- 你告訴我,然後我去告訴別人―蔣亞妮採訪的時候(第30頁)
- 謹慎光譜的三種位置―日本藝文人士採訪經驗(第33頁)
- 切換「戲迷」與「採訪者」間的身分(第34頁)
- 採訪過程所描述的作品,若和最後演出不一樣怎麼辦?(第35頁)
- 我慎重的好奇(第36頁)
- 「—或許,你有在愛某某嗎?」(第38頁)
- 編輯們的告解相談室(第40頁)
- 去到距離文學遠一點的地方(第42頁)
- 遲來的二手書寫(第46頁)
- 採訪寫作的旁觀與介入―專訪胡慕情(第51頁)
- 清醒的時候都是在寫―李屏瑤×郝妮爾對談側記(第57頁)
- ︱聚光燈︱(第61頁)
- 風雨行旅,食色知味―王琦玉、毛奇對談《北山時雨》的書寫思路(第61頁)
- 藉著一口好食,我們終於在時間中安頓下來―《北山時雨:我的京都前妻懷孕了》(第64頁)
- ︱人物春秋︱(第67頁)
- 〈文壇新秀〉陽光正好曬入快門―專訪徐蘊見《做生命的獵遊者:非洲野性大地的生命養分》(第67頁)
- 〈懷念作家〉(第70頁)
- ︱特稿︱甦醒的靈魂―記第十一屆楊牧文學獎頒獎典禮與青春組詩創作得獎作品展(第82頁)
- ︱談文論藝︱〈Pentimento〉(第92頁)
- 荷花池畔的人文風景―談陳祖文老師《老瘸子與劊子手》及其他(第92頁)
- 追憶劉子健先生―兼具家國情思與國際襟懷的史學家(第96頁)
- 金門文學觀察(第98頁)
- 教育之父劉真―臺灣師資培訓的推手(第102頁)
- ︱書的世界︱(第107頁)
- 武俠是自我面對的江湖―讀伍軒宏《尋隱劍》(第107頁)
- 以最小阻礙方式前進―談鄭聿在社會規範下的《普通快樂》(第110頁)
- 同體―讀沐羽《造次》(第113頁)
- 敘事散文的鄉愁―《離開漁村以後》自序(第116頁)
- 知性與感性的交融―呂自揚《詩寫臺灣第二集》讀後(第122頁)
- ︱我們的文學夢︱AI時代下,人類的優與劣―王文華的文學夢(第125頁)
-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第132頁)
- ︱草原副刊︱(第137頁)
- 看芒草(第137頁)
- 遇見拿破崙(第138頁)
- 世界不知道我的執著(第144頁)
- ︱銀光副刊︱(第145頁)
- 〈夐虹詩抄〉玄奘大師頌(第145頁)
- 〈一葉心舟〉伴我半個世紀的花梨木餐桌(第146頁)
- 〈感光臺〉(第149頁)
其他刊期
類似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