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發展多元友善平權,營造親民博物館
專論
文化無界,愛心無限:史前館推動身心障礙者文化近用的實踐
讓人有感的文化平權服務—宜蘭文化平權大步走
人生百百款一臺史博創齡共創實踐經驗分享
從「心」出發:臺史博圓夢計畫與兒童一起學習及成長
博物館的數位近用:從資料賦能管理到共融性實踐
博物館面面觀
「面對變遷:Yes, We Can」——記《第50屆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 年會》在臺灣
博物館推展媒介的文化傳播實踐:以臺博館2020-2024年出版品為例
戲劇×博物館 跨界戲劇主題展覽之展示手法及案例分析: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 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為例
醫療與藝文融合的創新社會處方箋: 2022 ICOM博物館新定義下的跨界合作
Feel like Home:博物館實踐文化平權的可能性
讓人有感的文化平權服務—宜蘭文化平權大步走
人生百百款一臺史博創齡共創實踐經驗分享
從「心」出發:臺史博圓夢計畫與兒童一起學習及成長
博物館的數位近用:從資料賦能管理到共融性實踐
博物館面面觀
「面對變遷:Yes, We Can」——記《第50屆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 年會》在臺灣
博物館推展媒介的文化傳播實踐:以臺博館2020-2024年出版品為例
戲劇×博物館 跨界戲劇主題展覽之展示手法及案例分析: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 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為例
醫療與藝文融合的創新社會處方箋: 2022 ICOM博物館新定義下的跨界合作
Feel like Home:博物館實踐文化平權的可能性
- 發展多元友善平權,營造親民博物館(第1頁)
- 專論(第2頁)
- 文化無界,愛心無限:史前館推動身心障礙者文化近用的實踐(第2頁)
- 讓人有感的文化平權服務—宜蘭文化平權大步走(第6頁)
- 人生百百款-臺史博創齡共創實踐經驗分享(第10頁)
- 從「心」出發:臺史博圓夢計畫與兒童一起學習及成長(第14頁)
- 博物館的數位近用:從資料賦能管理到共融性實踐(第20頁)
- 博物館面面觀(第24頁)
- 「面對變遷:Yes, We Can」——記《第50屆國際建築暨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年會》在臺灣(第24頁)
- 博物館推展媒介的文化傳播實踐:以臺博館2020-2024年出版品為例(第28頁)
- 戲劇×博物館 跨界戲劇主題展覽之展示手法及案例分析: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為例(第32頁)
- 醫療與藝文融合的創新社會處方箋:2022 ICOM博物館新定義下的跨界合作(第36頁)
- Feel like Home:博物館實踐文化平權的可能性(第40頁)
紙本書 NT$ 0
單本電子書
NT$
0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