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密關係. Ⅰ, ──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
-
點閱:519
50人已收藏
- 作者: 克里斯多福·孟(Christopher Moon) 著 , 張德芬,余蕙玲 譯
- 出版社:寶瓶文化
- 出版年:2025
- ISBN:9789864064601
- EISBN:9789864064595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14788
- 系列書: 親密關係,本系列共2本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親密關係裡的衝突,是過往創傷的代罪羔羊。
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面對創傷,因為憤怒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銷售破100萬,近20年蟬聯暢銷排行榜。
★「樊登讀書會」App點播量突破4000萬,近40萬則盛讚回饋。
★網路書店近100萬則評論,好評率100%。
★華語世界遍布線上和線下讀者自發組織的讀書會。
★張德芬翻譯、全力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在親密關係裡最大的錯誤與盲點:我們向對方索求自尊、自我價值與歸屬感。
但,這些只有我們自己能給自己。
長久以來,我們始終都誤解了親密關係:
■當我們覺得「你是我的伴侶,就該滿足我的需求」:
但你在需求下所埋藏的痛楚、自我匱乏,只有自己能面對、處理;你的需求,從來不是對方的責任。
■當我們覺得「我這麼不快樂,都是因為伴侶(你)」:
遷怒、怪罪伴侶是容易的,但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百分之百負責。
■當我們以憤怒、冷嘲熱諷或冷暴力方式,期待伴侶滿足我們的期待:
但其實這些攻擊都是你的求救;只有內在受傷、不快樂的人,才會攻擊別人。
親密關係是真正的療傷之路:
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
我們以為是伴侶讓我們痛苦,伴侶是我們的敵人;但真正的敵人是我們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無價值感、無被愛感。
因此,我們能否別再用期望去束縛伴侶?
我們能否坦然面對自己的陰影、武裝與痛苦,不去怪罪伴侶?
我們能否理解: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而你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因為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除了你自己。
加拿大百萬暢銷書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此書中,將親密關係分為四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他深刻提出當我們在親密關係裡,不怪罪對方,誠實表達自己的痛,讓痛浮上檯面。
痛苦一旦浮上檯面,兩人就可以選擇平靜地去體驗它,用愛來支持彼此,一起度過,我們也能擺脫過往對自己的負面、侷限看法,活出更真正的自己。
★本書特色: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張德芬(作家)撰推薦序
◎吳若權(作家)、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Neko嗚喵(說書人;YouTuber)、賴芳玉(律師)、賴佩霞(身心靈成長教練)、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這本書是給所有人或者所有的靈魂,曾經因為愛而折磨的一切生命,用來作為自己曾經複雜而混亂的感受,終於有了清楚的鏡映,有了屬於自己的領悟。」──摘自王浩威推薦序〈真實而活生生的親密關係〉
◎「我個人在幾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是講述親密關係的經典之作……這是少數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摘自張德芬〈這是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推薦序(張德芬為本書譯者;華文世界深具影響力的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空間」創始人)
◎動人金句:
‧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卻不會察覺自己深埋在潛意識裡的需求。
‧我們希望伴侶做或說一些事,但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
‧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
‧痛苦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痛苦永遠也不會消失。
‧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每個自我侷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
‧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併帶去。
‧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痺我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痺身體的感覺。生氣的第二個好處,是能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當有罪惡感時,人會很自然地因為可能被處罰而感到恐懼;我們都知道人在恐懼時是多麼容易被操控。
‧所有攻擊都是出於自衛。
‧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實可以同樣暴力。
‧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伴侶的行為只是讓自己的舊痛浮現的催化劑。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裝,我就能瞭解,伴侶對我的攻擊其實是求救信號。只有不快樂的、受了傷的人才會攻擊別人。
‧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
‧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怎麼評論別人,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陰影就是我們自己。
‧一旦你把陰影人物整合為自己的一部分,你曾經拒絕了的天賦就又會回到你身上了。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推薦序】真實而活生生的親密關係
- 【推薦序】這是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
- 【作者序】
- 【前言】
- 第一章 親密關係的聖杯
- 一種全新的「愛」的體驗
- 第二章 月暈現象
- 情感之旅
- 吸引磁場
- 製造夢想的機器
- 通往地獄之路
- 壓力、失望和憤恨
- 第三章 幻滅
- 偏差行為
- 權力鬥爭
- 胡蘿蔔、西瓜與痛苦
- 信念:想法的果實
- 過去的魅影
- 回家
- 被善意之火誤傷
- 因果關係
- 憤怒
- 站在對的一方
- 愛意
- 你們之間最短的距離
- 能談談嗎?
- 報復
- 贏在心態上
- 第四章 內省
- 好的,不好的,醜陋的……和神聖的
- 自我放逐
- 穿牆而過
- 受害者監牢
- 左右為難
- 對家庭死忠
- 犧牲
- 親密關係的律動就像鐘擺
- 依附:束縛之索
- 魔鏡,魔鏡
- 對性的罪惡感
- 競爭
- 死神啊,你的毒針在哪裡?
- 以懷疑為手段的陰謀
- 第五章 啟示
- 量子隧道
- 擁抱我所愛
- 然後,你就會看見陽光
- 第六章 靈魂關係
- 允許
- 無私的明辨
- 結語 新的起點
- 【致謝詞】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60
單本電子書
NT$
32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