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國別視角,穿越歷史邊界
從互動中見證文化之交織,探索亞洲的聯繫與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傳統國別史研究已經愈顯局限,難以涵蓋亞洲各國之間複雜的歷史互動。過去,學者們多聚焦於單一國家,忽視了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與影響。亞洲各國的歷史脈絡交錯,正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突破舊有框架,拓展新的視野。
然而,這樣的突破並非易事。面對多樣的文化背景、語言差異與立場分歧,歷史研究也需要新的視角,來理解多國間的聯繫與匯流。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正是由此而生。本書由復旦大學葛兆光教授精心編寫,以四個單元十三講,探討亞洲史研究的多元方法,並深入分析東部亞洲海域的歷史互動。本書強調從區域史和全球史的角度出發,理解中國、朝鮮、日本、琉球等國在東亞近世歷史上的位置、文化交流與互動如何塑造今日的亞洲,也從中反思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詮釋。
葛兆光教授以深厚之功底、獨到之見解,不僅為歷史研究開闢新的線索與道路,更為讀者提供了具體指引。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自序
- 目錄
- 開場白 「亞洲史的研究方法」課程要旨
- 第一單元 亞洲史/東部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 問題:亞洲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可能嗎?
- 第一講 從「元寇/蒙古襲來」事件說起
- 第二講 亞洲史研究的可能性
- 第三講 亞洲/東部亞洲史的研究方法
- 討論:文獻、歷史和語言
- 建議閱讀論著
- 第二單元 亞洲史的學術史: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與中國的亞洲史研究
- 問題:為什麼要討論學術史?亞洲研究與日本東洋學的興起
- 第一講 從歐洲東方學、日本東洋學到亞洲史研究
- 第二講 個案:近代東西學術中之南中國海及東南亞研究
- 討論:通向亞洲史或東部亞洲史的途徑
- 建議閱讀論著
- 第三單元 環東海南海作為一個歷史世界:十五世紀以後的東部亞洲海域史
- 問題:為什麼十五世紀之後,要談論「東部亞洲海域」?
- 第一講 蒙古時代以後:東部亞洲海域史的一個關鍵時代(一三六八–一四二〇)
- 第二講 十五至十九世紀的環東海南海海域
- 討論:有關「東部亞洲海域」,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
- 建議閱讀論著
- 第四單元 域外有關近世東部亞洲的歷史文獻舉例
- 問題:就算你研究中國史,是否中國史料就已足夠?
- 第一講 攬鏡自鑒:為什麼要關注這些域外史料?
- 第二講 有關東部亞洲與中國的日本文獻舉例
- 第三講 有關東亞與中國的朝鮮史料舉例
- 第四講 有關朝鮮與日本之間交往的漢文通信使文獻
- 第五講 有關琉球的漢文文獻
- 第六講 有關越南與中國的漢文史料舉例
- 討論:從各種漢文文獻中看東亞的歷史
- 課程總結
- 版權頁
- 封底
紙本書 NT$ 620
單本電子書
NT$
43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