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與譯事活動研究
  • 點閱:14
    1人已收藏
  • 作者: 楊承淑著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882372771
  • 格式:PDF,JPG
  • 頁數:456

本書的討論主題為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與譯事活動;透過分析公文書史料、關係人日記、書信、詩文、譯作等相關文本及其知識生產過程,探索臺灣日治時期譯者身分的形成、譯事活動的屬性特徵,以及贊助人與譯者關係等。本書從翻譯學視角切入,揭示日本殖民者如何透過譯者的形塑,進行對政治、社會、文化乃至話語等操控,藉此為亞洲殖民史開闢全新的研究路徑。

--------------------------

本書探討臺灣日治時期譯者群的養成,及其譯事活動、特徵與多重身分等。除了公家的原始檔案外,作者透過走訪通譯後人進行口述訪談,搜集不少重要證言,具有極高的價值。而其對資料深入徹底的考訂,不但解讀了譯者所要傳達的折射下的訊息內涵,還糾正先驅研究者的訛誤。本書對小野西洲、片岡巖、東方孝義的生平與譯事的研究尤其全面,以後也很難有超越者。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本書是楊承淑教授近十年以來研究成果的結集,在日治時期譯者研究方面提供了可貴的基礎,更是未來相關學術研究都必須參考的重要著作。

——賴慈芸(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

作者簡介
楊承淑,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碩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翻譯方向)博士,曾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專研口譯研究、譯者研究及臺灣翻譯史,著有《口譯的原理與方法》(1988),也曾合著或主編多部著作,包括《亞洲翻譯傳統與現代動向》(2000)、《日本統治期台灣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2016)、《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2019)、《翻譯研究十二講》(2020)等。

  • 引言(第xi頁)
  • 序章 譯者與譯史研究:理論與實踐(第1頁)
  • 第 1 章 臺灣日治時期的譯者群像(第15頁)
  • 第 2 章 譯者與贊助人:以林獻堂為中心的譯者群體(第59頁)
  • 第 3 章 譯者的視角與傳播:片岡巖與東方孝義的臺灣民俗著述(第105頁)
  • 第 4 章 譯者與他者:以佐藤春夫的臺閩紀行為例(第149頁)
  • 第 5 章 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第175頁)
  • 第 6 章 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的群體位置:以《語苑》為範疇(第215頁)
  • 第 7 章《語苑》裡的雙面角色:跨界於警察與法院的譯者(第245頁)
  • 第 8 章 日治時期的法院高等官通譯:譯者身分的形成及其群體角色(第283頁)
  • 第 9 章 譯者的解讀與重構:以小野西洲對謝雪漁的〈內地遊記〉讀後文為例(第311頁)
  • 第 10 章 小野西洲的漢詩文媒體披露與日臺藝文圈形成(第345頁)
  • 第 11 章 從日治時期警察通譯試題中的對話見端倪(第369頁)
  • 第 12 章 從《臺灣語虎之卷》看教材中的話語與權力(第399頁)
  • 終章 研究發現與我思我見(第413頁)
  • 跋語(第421頁)
  • 建議閱讀書目(第425頁)
  • 本書各章初出一覽(第433頁)
  • 索引(第435頁)
紙本書 NT$ 1260
單本電子書
NT$ 882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