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韻海鏡源 —音韻文字論集
  • 點閱:9
  • 作者: 黃耀堃著
  •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882373112
  • 格式:JPG
  • 頁數:454

本書是彙集作者近年有關音韻文字的論文,對一些長期難以確解的文獻加以解讀,其中包括保存在日本的《盧宗邁切韻法》、黑水城出土的《解釋歌義》等。此外本書又考辨一些傳統的成說,如現存的《切韻指掌圖》和《四聲等子》真偽的問題,以及段玉裁的古音學與韻圖的關係等問題,作者用推理的手法,層層深入分析,饒有趣味。本書特別就王力與潘重規音韻學說與
香港關係加以討論,亦為同類作品中罕見。

作者簡介

黃耀堃,1953年生於澳門。大學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並在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取得文學碩士及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以及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和香港恒生大學客座教授。現為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及執行委員會主席。著有《音韻學引論》、《論銳變中的香港語文》、《黃耀堃語言學論文集》、《唐字音英語和二十世紀初香港粵方言的語音》(合著)等書。

  • 喬全生序:《韻海鏡源一音韻文字論集》讀後(第VII頁)
  • 第 1 篇:《廣韻》切語用字與音節結構(第1頁)
    • 1. 切語改動與反切改良(第2頁)
    • 2. 音節結構與「切韻學」(第7頁)
    • 3. 《廣韻》的組織與音節結構(第11頁)
    • 4. 切語與介音(第14頁)
    • 5. 贅語(第17頁)
  • 第 2 篇:讀《盧宗邁切韻法》小記(第21頁)
    • 1. 引言(第22頁)
    • 2. 從兩個附圖談起(第23頁)
    • 3. 今本《切韻法》是否曾被改動(第27頁)
    • 4. 非敷在前,幫滂在後(第30頁)
    • 5. 「三十六字母切韻法」的聲母次序(第32頁)
    • 6. 《切韻法》的流傳和重現(第39頁)
    • 附圖(第40頁)
  • 第 3 篇:歸納助紐字與漢字注音的「三拼制」(第43頁)
    • 1. 「雙拼法」和「三拼制」(第44頁)
    • 2. 助紐字的功用(第50頁)
    • 3. 開口(第57頁)
    • 4. 平聲的陽聲韻(第61頁)
    • 5. 三四等(第65頁)
    • 6. 「三拼制」與音素分析(第69頁)
    • 附表(第73頁)
  • 第 4 篇:讀〈四星等子序〉小記(第81頁)
    • 1. 引言(第82頁)
    • 2. 「切韻」和「等子」(第83頁)
    • 3. 「摺玄論」?(第88頁)
    • 4. 「舊圖」(第95頁)
    • 5. 小結(第100頁)
    • 附圖(第101頁)
  • 第 5 篇:《解釋歌義》所據的音韻材料及其相關問題(第105頁)
    • 1. 「二百零七韻」及其他(第106頁)
    • 2. 《解釋歌義》與字母(第121頁)
    • 3. 再說「見母列位」(第128頁)
    • 4. 贅語(第137頁)
  • 第 6 篇:《説文解字注》與《廣韻》—「段注」的今音學初探(第139頁)
    • 1. 引言(第140頁)
    • 2. 「段注」中的「今音」、「今韻」(第142頁)
    • 3. 「段注」引《古今韻會舉要》(第147頁)
    • 4. 小徐本與《通雅》(第149頁)
    • 5. 「段注」中的《廣龍》(第152頁)
    • 6. 「段注」的「異常音注」(第155頁)
    • 7. 「異常音注」與《古今韻會舉要》(第158頁)
  • 第 7 篇:讀《六書音均表》札記—論段玉裁與韻圖之一(第161頁)
    • 1. 引言(第162頁)
    • 2. 「審音」和《廣韻》(第165頁)
    • 3. 韻圖與古韻部(第172頁)
    • 4. 「異平同入」與古龍分部(第176頁)
    • 5. 贅語(第193頁)
  • 第8 篇:讀《古韻標準》札記—論段玉裁與韻圖之二(第195頁)
    • 1. 引言(第196頁)
    • 2. 段玉裁與《四聲切韻表》(第196頁)
    • 3. 《古韻標準》的分部(第205頁)
    • 4. 《古韻桴準》和《六書音均表》的歛侈(第213頁)
  • 第 9 篇:讀戴震《聲韻考》札記—論段玉裁與韻圖之三(第223頁)
    • 1. 引言(第224頁)
    • 2. 《聲韻考》的成書與刊行(第225頁)
    • 3. 《戴氏文集》和《聲韻考》(第231頁)
    • 4. 《聲韻考》的改訂與戴震韻圖學說的變遷(第236頁)
    • 5. 「審音」和「辨聲」(第246頁)
    • 6. 刪稿與「西域字母」之學(第253頁)
    • 7. 「七類二十部」的部名(第262頁)
    • 8. 贅語(第274頁)
    • 附記(第275頁)
    • 補記(第275頁)
  • 第 10 篇:讀段玉裁〈答江晉三論韻〉札記—論段玉裁與韻圖之四(第277頁)
    • 1. 第一則: 「合韻」和「十七部之次第脈絡」(第280頁)
    • 2. 第二則: 「古之雙聲」試釋(第291頁)
    • 3. 後記(第303頁)
  • 第 11 篇:讀王力〈古音説略〉札記—論段玉裁與韻圖之五(第305頁)
    • 1. 引言(第306頁)
    • 2. 〈古音說略〉與《漢語語音史》(第307頁)
    • 3. 《清代古音學》(第313頁)
    • 4. 《漢語音韻》(第324頁)
    • 5. 由上世纪 30 年代到 50 年代(第329頁)
    • 6. 脂微分部與等韻學(第332頁)
    • 7. 幾個跟脂微分部相關的圖表(第338頁)
    • 8. 小結(第346頁)
    • 9. 後記(第347頁)
  • 第 12 篇:王力古韻學與香港—讀《音韻學初步· 古韻》小記(第349頁)
    • 1. 王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古韻學論著(第350頁)
    • 2. 《清代古音學》(第353頁)
    • 3. 《詩經韻讀》(第356頁)
    • 4. 同源字與古韻(第365頁)
    • 5. 王先生與香港(第369頁)
    • 補記(第371頁)
  • 第 13 篇:讀潘重規先生韻圖論著小記(第373頁)
    • 1. 引言(第374頁)
    • 2. 《解釋歌義》(第376頁)
    • 3. 《廣韻譜》(第380頁)
    • 4. 《切韻指掌圖》(第384頁)
    • 5. 後記(第389頁)
  • 第 14 篇:讀劉毓崧〈唐元和寫本説文木部箋異跋〉(第391頁)
    • 1. 引言(第392頁)
    • 2. 中唐和元和(第394頁)
    • 3. 睿宗和玄宗的諱(第396頁)
    • 4. 唐諱與宋諱(第401頁)
    • 5. 小結(第407頁)
    • 附圖(第408頁)
    • 附:與沈培教授的電郵討論(第409頁)
  • 引用文獻(第411頁)
    • 傳統文獻(第411頁)
    • 現代文獻(第418頁)
    • 本書各篇引用文獻簡稱(第429頁)
  • 後記(第433頁)
紙本書 NT$ 675
單本電子書
NT$ 473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