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
  • 點閱:25
    52人已收藏
  • 作者: 呂佩怡 著
  •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 出版年:2024
  • ISBN:9786267430026
  • EISBN:9786267430149 EPUB; 9786267430132 PDF
  • 格式:PDF,JPG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3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作者簡介

呂佩怡


策展人、研究者、藝評人。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分為兩個主軸: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與策展,包括藝術與城市、社區/社群/社會參與、文化行動等。另一軸線則關注展覽史、策展研究。策展與策劃實踐包括:擔任2014年第八屆深圳雕塑雙年展「我們從未參與」副策展人、2015年英國曼徹斯特華人當代藝術中心「微型小革命」策展人、2016年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共同策展人、北美館「對談雙年展」講座策劃主持、2017–2018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春之當代夜-亞洲策展史I&II」策劃主持。其出版發表散見於國內外研討會、學術期刊等,研究計畫專書《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2012)》獲得第十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出版提名獎」。

 


  • 序(第4頁)
  • 導論(第9頁)
    • 三個具啟發性的抗爭場景(第10頁)
    • 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第13頁)
    • 藝術與行動主義(第15頁)
    • 從野草莓到太陽花運動(第20頁)
    • 關於本書(第25頁)
  • 第一章 藝術作為運動之殘響(第35頁)
    • 以重演回應關廠女工抗爭:《加工廠》(第37頁)
    • 以虛構對應缺席的全球碼頭工人抗爭:《路徑圖》(第45頁)
    • 創造樂生保留運動的後延:《殘響世界》(第48頁)
    • 藝術如何作為殘響?(第58頁)
    • 小結:「運動之殘響」與「殘響之運動」(第65頁)
  • 第二章 藝術即抗爭(第73頁)
    • 都市原住民部落的迫遷脈絡(第74頁)
    • 藝術介入抗爭:溪洲聚落的《我們必將勝利》計畫(第79頁)
    • 藝術即抗爭:與撒烏瓦知部落合作的《植—物 新樂園》為計畫(第87頁)
    • 小結:藝術即抗爭(第96頁)
  • 第三章 運動當下:抗爭現場的藝述/藝術(第105頁)
    • 空間佔領—改造—部署(第106頁)
    • 視覺政治:象徵符號之創造(第109頁)
    • 情感轉向(第111頁)
    • 作為抗爭物件的「藝述」(第112頁)
    • 運動現場的藝術實踐(第115頁)
    • 小結:公民運動的創造性(第123頁)
  • 第四章 不斷折返/反的運動(第131頁)
    • 318運動前後藝術學院氛圍(第133頁)
    • 「運動之後,穆勒咖啡館之夜」與「後運動工作團隊」(第136頁)
    • 懸置運動,複訪歷史:《錢江衍派》電影計畫(第138頁)
    • 回返運動現場的丟棄:《無題(太陽雨)》(第143頁)
    • 集體協作:《民主聖殿》(第149頁)
    • 迂迴、繞道:「繞道而行」(第155頁)
    • 小結:不斷折返/反的運動(第158頁)
  • 第五章 共/同:生活作為形式作為抗爭(第165頁)
    • 「意識部落」:金樽海灘共同生活創作(第167頁)
    • 「反美麗灣開發案」:從下沙灘生活開始(第170頁)
    • 「凱道抗爭」: 沒有人是局外人(第178頁)
    • 小結:關乎山海之「共/同」:生活作為形式作為抗爭(第188頁)
  • 第六章 造動—藝術行動成為運動(第195頁)
    • 從「環境藝術」到「環境藝術行動」(第196頁)
    • 轉化藝術節為公共服務:「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第199頁)
    • 由地方啟動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第209頁)
    • 小結:由環境藝術行動成為環境運動(第222頁)
  • 結語:「藝術/運動」(第228頁)
  • 參考書目(第232頁)
  • 國內外重要大事/社會運動及藝文事件年表(1980-2021以後)(第246頁)
  • 作者簡介(第271頁)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3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