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8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低碳未來?
連日來的高溫,不只宣告臺灣進入夏季氣候類型,直逼40℃的體感溫度,更是不禁讓人想起「日頭赤焱焱,隨人顧性命」這一句臺灣俗諺。
還記得去(2023)年8 月推出的封面故事嗎?當時我們以「熱」為題,探討臺灣陸域生態圈及周遭海洋所面臨的高溫挑戰,並提到身處熱帶、副熱帶的我們應該如何協助自身與周遭環境降溫,避免熱對生理帶來危害。今(2024)年8 月,我們不只要談論氣候暖化、極端高溫造成的熱,更要全面探討熱背後的成因——碳(carbon, C)。
碳是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碳循環(carbon cycle)則是生物地球化學中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系統,負責維持大氣、海洋、陸地和沈積物之間的平衡。然而,隨著人類工業活動的增加,這牽動全球生態平衡的過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自工業革命以來,產業機械化、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過量的碳排放不僅加速氣候暖化,失控的碳循環更已威脅全球生態圈和人類的生存。
為了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穩定碳循環的平衡,科學家提出許多解決方案,例如減少碳排、增加自然碳匯、發展碳捕捉與封存等方法,期望能藉此減緩氣候變化並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因此,本期封面故事除了介紹上述方法外,也針對近幾年在新聞報章中常提到各種與碳相關的專有名詞,例如碳匯、碳足跡、碳費、碳權、碳捕捉與封存等,進行詳盡地解釋。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淨零排放須仰賴個人、公司企業及政府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及早實現。或許讀者在看完本期《科學月刊》後,可以開始試著計算自己每天的碳足跡,為永續的未來盡一分心力。
還記得去(2023)年8 月推出的封面故事嗎?當時我們以「熱」為題,探討臺灣陸域生態圈及周遭海洋所面臨的高溫挑戰,並提到身處熱帶、副熱帶的我們應該如何協助自身與周遭環境降溫,避免熱對生理帶來危害。今(2024)年8 月,我們不只要談論氣候暖化、極端高溫造成的熱,更要全面探討熱背後的成因——碳(carbon, C)。
碳是有機化合物的主要成分,碳循環(carbon cycle)則是生物地球化學中一個複雜且動態的系統,負責維持大氣、海洋、陸地和沈積物之間的平衡。然而,隨著人類工業活動的增加,這牽動全球生態平衡的過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自工業革命以來,產業機械化、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過度使用,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過量的碳排放不僅加速氣候暖化,失控的碳循環更已威脅全球生態圈和人類的生存。
為了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穩定碳循環的平衡,科學家提出許多解決方案,例如減少碳排、增加自然碳匯、發展碳捕捉與封存等方法,期望能藉此減緩氣候變化並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因此,本期封面故事除了介紹上述方法外,也針對近幾年在新聞報章中常提到各種與碳相關的專有名詞,例如碳匯、碳足跡、碳費、碳權、碳捕捉與封存等,進行詳盡地解釋。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淨零排放須仰賴個人、公司企業及政府的通力合作,才得以及早實現。或許讀者在看完本期《科學月刊》後,可以開始試著計算自己每天的碳足跡,為永續的未來盡一分心力。
- News Focus(第4頁)
- 封面故事(第6頁)
- 封面故事引言 碳從何而來,又往哪裡去?(第6頁)
- 封面故事一 碳循環的失衡,如何造成全球變遷?(第8頁)
- 封面故事二 碳的儲藏庫 如何利用自然碳匯的減碳力量?(第14頁)
- 封面故事三 利用碳捕捉與封存 啟動臺灣碳中和作戰(第20頁)
- 封面故事四 概念、趨勢與選擇 我們的碳足跡(第26頁)
- 封面故事五 碳費將改變經濟與生活?臺灣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挑戰(第32頁)
- 顯影 從方寸之鏡探索廣袤星空(第38頁)
- 思辨之評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遺傳關鍵角色?APOE4基因型與發病風險(第40頁)
- 專欄文章(第42頁)
- 數不勝數 從稅收到卜卦 〈清明上河圖〉中的宋代街頭數學(第42頁)
- 格物致知 紅火蟻為什麼能在水上結筏?從生物的生存智慧到仿生材料開發(第48頁)
- 生生不息 斑馬魚的重生?脊椎動物的肌肉發育新機制 中研院副研究員陳振輝專訪(第54頁)
- 潛移默化 讓二氧化碳變身燃料、化工原料!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機制(第60頁)
- 物換星移 海洋熱浪與颱風的親密關係(第66頁)
- 星火相傳(第72頁)
- 點亮科學星火 改寫生命密碼的剪刀手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第72頁)
- 星火相傳系列(第74頁)
- 書摘 《圖解高中生必學有機化學》(第78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