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暴力無情的社會,就容易生出一對「視若無睹」和「冷眼旁觀」的眼睛,只會旁觀他人的痛苦,最終養成一顆冷漠寡情的心。如果祭司和利未人代表一種冷漠無情的人性,撒馬利亞人所代表的就是隨時伸出援手的接待精神。祭司和利未人的確「看見」了,卻「視若無睹」;撒馬利亞人「看見」,卻「看出」不一樣的事情,他「看見」,卻沒有離開,反而動了慈心,並馬上付諸行動,幫助那陌生的路人療傷,然後將傷者送往客店,親自照料他,本來已經仁至義盡,離開之前,更留下金錢,委託店主悉心照料,甚至應承包辦日後需要的開支,這絕對是一種沒有私心、毫不計較的接待。因為他擁有一顆憐憫心腸,憐憫就是一種同情共感(compassion),也是一顆有熾熱感情(passion)的慈心,亦惟有這種「熱心」,才能將冷漠融化,接待有需要的陌生人,實踐一種能夠尊重、包容、關愛他者的接待倫理或非暴力的「和平」政治。耶穌一生透過言教和身教,提醒我們踐行「接待」的重要,我們便以「一杯涼水」為這本文集取名。書內各篇文章,正是作者們對這重要倫理課題的神學反省和思考。
- 封面
- 編者序
- 1 德里達論接待
- 2 從「三一論」看接待倫理中「我」與「他者」的身分問題
- 3 從「基督論」看接待倫理
- 4 在撕裂社會中思考帕爾默的接待倫理
- 5 暴力與接待的關係
- 6 性與接待的關係
- 7 路加福音中神的接待(上)──接待神的難阻
- 8 路加福音中神的接待(下)──接待人的辯證
- 9 約翰二、三書有關「接待」和「不接待」的教導
- 10 讓教會成為接待的家
- 11 以接待踐行宣教使命
- 12 由宗教容忍到宗教對話,再到宗教接待
- 13 叫人愉悅的轉變──公教的宗教接待
- 14 屬靈指導是一種好客之道
- 作者簡介
- 香港神學院簡介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352
單本電子書
NT$
317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