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生最大的毛病——傲慢
王陽明曾說:「人生最大的毛病就是傲慢,子女傲慢必然會不孝,臣子們傲慢必然會不忠誠,父母傲慢必然會不慈愛,朋友傲慢必然會不守信。所以,象與丹朱都不賢明,並因為傲慢斷送了自己的一生,你們各位要常常體會這個。人心原本就是天然的理,精明純淨的,沒有纖毫沾染,只是有一個『無我』罷了。心裡萬萬不能『有我』,有了便是傲慢了。古代聖賢有許多長處,也只是『無我』罷了。『無我』自然能做到謙謹,謙謹是眾善的基礎,傲慢則是眾惡的源泉。」
自古以來,聖人都反對傲慢,聖人孔子曾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意思是說,一個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反對驕傲的態度顯而易見。
人們常說:「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曆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這句話意在告誡人們: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不應該驕傲,你能做到的,別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你能想到的,一定也有人想到了,甚至比你考慮得更周到。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的見解有時候不過是大眾心照不宣的共識,你做成的事情對別人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
許多時候,人們因為取得一些成績就變得傲慢,認為自己是如此出類拔萃,不禁飄飄然起來;做到一件事情就認為全世界只有他能做到,想到一個什麼事情就認為全世界只有他能想到。得了「傲慢病」的人們,輕則暈頭轉向,忘乎所以,重則感情、事業受挫,乃至性命堪憂。
用寂寞催生心靈的成長
王陽明被遠貶官初期,不能適應當地生活的艱苦以及精神上的寂寞,心情十分悲涼。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他日夜端居默坐,澄心靜慮,希望通過靜坐來理清自己的思緒。這是耐得住寂寞的表現,他也因此悟出了一個道理:聖人處世,在於自足七性,而不在向外求理。從此,王陽明就開始了用寂寞催生自己心靈成長的龍場悟道之旅。
在成功之前,大多數人必然要經歷一段被自己埋沒也被他人埋沒的過程,在這段時間內,如果因一時的不被賞識而暴躁不安,很可能會前功盡棄;而如果暫時安下心來,耐心等待,於寂寞中養精蓄銳,甚至享受寂寞,這種經歷往往會令整個人生受益匪淺。
寂寞固然令人痛苦,但也能讓人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安靜的環境能夠讓一個人獲得心靈的寧靜,不容易受到外界雜務瑣事的干擾。每個想要突破目前困境的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只有在寂寞中才能促使人心靈的成長。正如一位西方哲學家所說:「世界上最強的人,也是最孤獨的人。只有最偉大的人,才能在孤獨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王陽明在貶謫期間飽嘗各種人生摧殘與折磨。為了擺脫寂寞和苦楚,他興辦書院、傳遞文化;還經常和當地人交流,深刻感受到當地民眾質樸人性的可貴。譬如彝族首領安貴榮知道他在龍場的艱難處境後,便主動給予他生活上的照顧,使他通過與少數民族「禮益隆、情益至」的密切交往,激發他悟道傳道的熱情。王陽明用他的親身經歷鑒證了一個真理:只要能耐得住寂寞,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當際遇向你招手時,你就能很好地把握,獲得成功。
聖賢不是以功業氣節而聞名的
王陽明曾說:「聖賢不是沒有功業氣節,他們只是遵循天理,這就是道,聖賢不是以功業氣節而聞名的。」在他看來,真才實學的人是用不著用所謂的「功業氣節」等虛名來證明自己的學問或者優秀之處的。放眼那些有真才實學的名人、偉人,他們都是對虛名持不屑一顧的態度。恩格斯極其反感別人稱他為「導師」,他在給普列漢諾夫的回信中,第一句話便是:「請您不要稱我為導師,我的名字叫恩格斯。」曾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金質獎章給孩子當做玩具,且語出驚人:「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王陽明也是一個不重視虛名的人,儘管他也曾幾次參加科舉考試,並最終獲得了功名。但他參加科舉的目的不在於功名,而在於功名背後的實際意義。正如他在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落榜時所說:「我的確有點兒難受,但不是因為沒有考中,而是因為不能考中為國家效力。」縱觀王陽明的政治生涯,他也確實在全心全意地為國家效力,為百姓謀福。也正是因為這樣,他才成為備受後人推崇的名臣、聖賢。
然而,儘管人們明知不該追求虛名,卻仍舊甘心為虛名所迷惑。古人有雲:「聲名,謗之媒也。」意思是說人們常常為聲名所累,這個聲名也即是人們常常說的虛名。虛名者,有名無實,或要其名而不要其實之謂也。生活中,有很多人對此貪戀不已。
- 序點一盞心燈(第3頁)
- 第一章 挖掘人心一點「靈明」──談心力(第15頁)
- 人人都擁有的巨大能量──心(第16頁)
- 重返童心,找回真實的自己(第19頁)
- 順應我們的性情生活(第22頁)
- 擁有信心這種無窮大的力量(第25頁)
- 心有良知,不有意為善為惡(第28頁)
- 致良知,從眼前的事情做起(第31頁)
- 第二章 難能可貴的狂者胸次──談格局(第35頁)
- 狂者氣象:引向山林的灑脫(第36頁)
- 做到中正平和,關鍵在於慎獨(第39頁)
- 無論他人譽與謗,只管去說去做(第42頁)
- 順其自然,不做超出自身條件的事(第45頁)
- 我心光明,同流世俗不合汙(第48頁)
- 第三章 心之所向,終能抵達──談立志(第51頁)
- 人生必須有個宗旨,下工夫才有方向(第52頁)
- 堅持心之所想,最終將成為力之所及(第55頁)
- 像聖人一樣立大志,做大事(第58頁)
- 相信聖人,不如自己反省探求(第60頁)
- 切莫好高騖遠害了自己(第63頁)
- 第四章 行勝於言,知行合一──談實踐(第67頁)
- 知和行並非兩件事(第68頁)
- 天下大亂,只因空談多而實踐少(第72頁)
- 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做特定的事(第75頁)
- 克服淺嘗輒止的毛病(第78頁)
- 修習對症下藥的功夫(第81頁)
- 有力而無巧,只是白費力(第84頁)
- 第五章 針對聲、色、貨、利下工夫──談克己(第87頁)
- 針對聲、色、貨、利下工夫(第88頁)
- 聖賢不是以功業氣節而聞名的(第91頁)
- 安貧樂道,住茅草棚也快樂(第94頁)
- 消除比較的私心(第98頁)
- 滿足需要,而不是滿足欲望(第102頁)
- 第六章 吾日三省吾身──談自省(第105頁)
- 對內心進行「自我審判」(第106頁)
- 談論他人是非,不如反省自己(第109頁)
- 人生最大的毛病──傲慢(第113頁)
- 別過分執迷於細節問題(第116頁)
- 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第119頁)
- 過於在過錯上下工夫,則會「文過飾非」(第122頁)
- 過而改之,良知自然會豁然明亮(第126頁)
- 第七章 能容能恕大人物──談包容(第129頁)
- 容人方能得人之心(第130頁)
- 天下之大勇者,忍常人所不能忍(第134頁)
- 心有良知,超然面對閒話(第138頁)
- 把誹謗和侮辱作為進取的動力(第141頁)
- 用安撫的方法來感化惡人(第144頁)
- 第八章 心兵永息,自然天下太平──談靜心(第147頁)
- 修得不動心的境界(第148頁)
- 思慮紛雜,不妨靜坐片刻(第151頁)
- 雖然聽見看見,但心不隨著聲色去(第154頁)
- 身處惡境,更要持重守靜(第157頁)
- 過分執著於靜,易空虛寂寞(第160頁)
- 第九章 人生唯「苦」是進步之階──談逆境(第163頁)
- 人生是苦與樂交織的過程(第164頁)
- 能讓人戒慎恐懼的,就是良知(第167頁)
- 正確對待不如意之事(第170頁)
- 面對失敗,淡定是唯一的選擇(第173頁)
- 用寂寞催生心靈的成長(第177頁)
- 修養「在事上磨鍊」的功夫(第180頁)
- 第十章 做一位將心比心的仁者──談仁愛(第183頁)
- 仁愛的人把天地萬物看做一個整體(第184頁)
- 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第187頁)
- 怒火再盛,也不要遷怒他人(第190頁)
- 對他人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第193頁)
- 不要為了行善而行善(第195頁)
- 第十一章 學習,需從心上下工夫──談讀書(第199頁)
- 追求面面俱到,恰恰是一種偏執(第203頁)
- 循序漸進,才能有長進(第206頁)
- 掌握知識並不等於擁有智慧(第209頁)
- 拋棄虛浮的文辭,追求經典的實質(第212頁)
- 將知識融入人生的道德信仰(第215頁)
- 第十二章 管理的學問──談用人(第219頁)
- 注重人才的素質(第220頁)
- 以身作則,用德行征服人心(第224頁)
- 任賢使能,用人唯長(第227頁)
-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第231頁)
- 賞與罰的藝術(第236頁)
- 第十三章 游於藝的功夫──談藝術(第239頁)
- 經常保持身心愉快(第240頁)
- 品山賞水,在人間詩意地棲息(第244頁)
- 書法之中悟心法(第247頁)
- 兵書中參破人生成敗(第250頁)
- 心體中正平和,品味音樂之美(第254頁)
- 第十四章 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談死亡(第257頁)
- 把生命看得太重,就易迷失自己(第262頁)
- 只要還有一絲貪生怕死的念頭,就難以心安(第265頁)
- 一心為善,生死各安天命(第270頁)
- 須從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辯濁清(第274頁)
- 第十五章 此心光明耀天下──談圓滿(第277頁)
- 讓心空靈而不糊塗,就擁有了聖賢的智慧(第278頁)
- 養心,把良知應用到萬事萬物上(第281頁)
- 只要肯「下學」,自然能夠成功(第284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