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者、中藥研究工作者、中醫藥學師生必讀教科書
本書以高等醫藥學院校規劃教材中的藥用植物學教材所采用的分類系統來編排,將文字描述與攝影技術相結合,特寫與局部解剖相結合,科學、藝術地展現藥用植物的鑑別特徵,從而達到易掌握、易記憶、易推廣之目的。
在編寫方式上,更針對每一類、每一科藥用植物,先以簡要說明其識別特徵,再根據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選用圖形精美、特徵突出的圖片,生動地呈現該類植物組織器官、以及該科植物普遍特徵或該科主要藥用植物的識別特徵。
圖中亦做了一些文字標示,精準扼要地解說某些圖像特徵的科學概念、和解剖放大圖的識別意義。此外,在每幅圖下注釋了藥用植物中文名,並簡要提示入藥部位和主要功能。
為提高讀者的興趣,擴展植物學的知識,附篇更列述了「圖解植物器官形態功能的適應與進化」作為趣味性補充知識。
本書生動直觀的「植物學大觀園」,圖片精美,藥用植物識別特徵凸顯,注解精簡扼要,內容豐富,趣味性強。不僅是中藥鑑定工作者、廣大植物學和中醫中藥愛好者的學習參考資料,對藥用植物學的教學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本書特色
◎針對藥用植物的特徵以「精」、「解」的形式展現,切入角度新穎。
◎結合微觀、宏觀、呈現藥用植物各種精細面貌的剖析與解說,很具科學性。
◎圖片精美、細微,且齊全。很具吸引力
- 書名頁
- 目次
- 上篇 藥用植物的形態結構
- 第一章 植物的細胞
- 一、細胞的結構
- 二、細胞壁的特化
- 1.木栓化
- 2.木質化
- 3.角質化
- 4.黏液質化
- 三、細胞的後含物
- 1.澱粉粒
- 2.糊粉粒
- 3.脂肪油滴
- 4.草酸鈣結晶
- 5.碳酸鈣晶體
- 6.矽質塊
- 7.菊糖
- 8.橙皮苷結晶
- 9.其他晶體
- 第二章 植物的組織
- 一、分生組織
- 1.頂端分生組織
- 2.居間分生組織
- 3.側生分生組織
- 二、薄壁組織
- 三、保護組織
- 1.表皮、周皮與落皮層
- 2.皮孔
- 3.氣孔
- 4.毛被
- 四、機械組織
- 五、輸導組織
- 六、分泌組織
- 1.外部分泌組織
- 2.內部分泌組織
- 3.蜜腺與腺
- 七、維管束及其類型
- 第三章 植物器官的組織構造
- 一、根的組織構造
- 1.雙子葉植物根的初生構造
- 2.雙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
- 3.單子葉植物根的次生構造
- 4.根的異常維管束
- 二、莖的組織構造
- 1.裸子植物莖的構造
- 2.雙子葉植物草質莖的構造
- 3.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構造
- 4.雙子葉植物木質莖的年輪
- 5.單子葉植物莖的構造
- 6.雙子葉植物根莖的構造
- 7.單子葉植物根莖的構造
- 8.莖的異常維管束
- 三、葉的組織構造
- 四、花的組織構造
- 五、果實的組織構造
- 六、種子的組織構造
- 第四章 植物器官的形態
- 一、根
- 1.根的組成與根係
- 2.根的變態類型
- 二、莖
- 1.莖枝與芽
- 2.莖的類型
- 3.莖的分枝
- 4.莖的變態
- 5.珠芽
- 6.節外生枝與節外生花現象
- 三、葉
- 1.葉的組成
- 2.葉柄和托葉的變態
- 3.葉的全形
- 4.葉基
- 5.葉端
- 6.葉緣
- 7.葉脈
- 8.葉的分裂
- 9.複葉的類型
- 10.葉序
- 11.葉的變態與異形葉性
- 12.葉鑲嵌
- 四、花
- 1.花的組成
- 2.花的類型
- 3.特殊的花托
- 4.特殊的花萼
- 5.花冠的類型
- 6.花被卷疊式
- 7.雄蕊的類型
- 8.花藥著生和開裂的方式
- 9.雌蕊的類型
- 10.子房的位置
- 11.胎座的類型
- 12.無限花序的類型
- 13.有限花序的類型
- 五、果實
- 1.肉質果的類型
- 2.裂果的類型
- 3.不裂果的類型
- 4.聚合果的類型
- 5.聚花果的類型
- 六、種子
- 1.種子的形態
- 2.種子的附屬物
- 下篇 藥用植物的分類
- 第五章 藻類植物
- 一、藍藻門
- 二、綠藻門
- 三、紅藻門
- 四、褐藻門
- 第六章 菌類植物
- 一、真菌門子囊菌綱
- 二、真菌門擔子菌綱
- 第七章 地衣植物
- 一、枝狀地衣
- 二、葉狀地衣
- 三、殼狀地衣
- 第八章 苔蘚植物
- 一、苔綱
- 二、蘚綱
- 第九章 蕨類植物
- 1.松葉蕨科
- 2.石松科
- 3.卷柏科
- 4.木賊科
- 5.紫萁科
- 6.海金沙科
- 7.蚌殼蕨科
- 8.中國蕨科
- 9.烏毛蕨科
- 10.鱗毛蕨科
- 11.水龍骨科
- 12.槲蕨科
- 第十章 裸子植物
- 1.蘇鐵科
- 2.銀杏科
- 3.松科
- 4.柏科
- 5.紅豆杉科(紫杉科)
- 6.三尖杉科(粗榧科)
- 7.麻黃科
- 8.買麻藤科
- 第十一章 被子植物
- 一、雙子葉植物綱
- (一)離瓣花亞綱
- 1.三白草科
- 2.胡椒科
- 3.金粟蘭科
- 4.胡桃科
- 5.殼斗科
- 6.楊柳科
- 7.榆科
- 8.桑科
- 9.蕁麻科
- 10.檀香科
- 11.桑寄生科
- 12.蛇菰科
- 13.馬兜鈴科
- 14.蓼科
- 15.藜科
- 16.莧科
- 17.商陸科
- 18.馬齒莧科
- 19.石竹科
- 20.睡蓮科
- 21.毛茛科
- 22.芍藥科
- 23.木通科
- 24.小檗科
- 25.防己科
- 26.木蘭科
- 27.五味子科
- 28.肉豆蔻科
- 29.蠟梅科
- 30.樟科
- 31.罌粟科
- 32.十字花科
- 33.景天科
- 34.虎耳草科
- 35.金縷梅科
- 36.杜仲科
- 37.薔薇科
- 38.豆科
- 39.酢漿草科
- 40.牻牛兒苗科
- 41.蒺藜科
- 42.亞麻科
- 43.芸香科
- 44.苦木科
- 45.橄欖科
- 46.楝科
- 47.遠志科
- 48.大戟科
- 49.漆樹科
- 50.冬青科
- 51.衛矛科
- 52.七葉樹科
- 53.無患子科
- 54.鳳仙花科
- 55.鼠李科
- 56.葡萄科
- 57.椴樹科
- 58.錦葵科
- 59.梧桐科
- 60.獼猴桃科
- 61.山茶科
- 62.藤黃科
- 63.檉柳科
- 64.堇菜科
- 65.旌節花科
- 66.秋海棠科
- 67.仙人掌科
- 68.瑞香科
- 69.胡頹子科
- 70.千屈菜科
- 71.使君子科
- 72.桃金娘科
- 73.野牡丹科
- 74.石榴科
- 75.柳葉菜科
- 76.鎖陽科
- 77.八角楓科
- 78.藍果樹科
- 79.五加科
- 80.傘形科
- 81.山茱萸科
- 82.鹿蹄草科
- (二)合瓣花亞綱
- 83.杜鵑花科
- 84.紫金牛科
- 85.報春花科
- 86.白花丹科
- 87.柿樹科
- 88.木犀科
- 89.馬錢科
- 90.龍膽科
- 91.夾竹桃科
- 92.蘿藦科
- 93.旋花科
- 94.紫草科
- 95.馬鞭草科
- 96.唇形科
- 97.茄科
- 98.玄參科
- 99.紫葳科
- 100.苦苣苔科
- 101.列當科
- 102.爵床科
- 103.胡麻科
- 104.車前科
- 105.茜草科
- 106.忍冬科
- 107.敗醬科
- 108.川續斷科
- 109.葫蘆科
- 110.桔梗科
- 111.菊科
- 二、單子葉植物綱
- 112.香蒲科
- 113.黑三棱科
- 114.澤瀉科
- 115.禾本科
- 116.莎草科
- 117.棕櫚科
- 118.天南星科
- 119.浮萍科
- 120.穀精草科
- 121.鴨蹠草科
- 122.燈心草科
- 123.百部科
- 124.百合科
- 125.石蒜科
- 126.薯蕷科
- 127.鳶尾科
- 128.芭蕉科
- 129.薑科
- 130.蘭科
- 附篇 圖解植物器官形態功能的適應與進化
- 第一章 有花植物授粉的類型
- 一、自花授粉
- 1.閉花自花授粉
- 2.開花自花授粉
- 二、異花授粉
- 1.風媒授粉
- 2.蟲媒授粉
- 3.鳥媒授粉
- 三、異花與自花授粉的轉換
- 四、風媒、蟲媒聯合授粉
- 第二章 植物避免近親繁殖的策略
- 一、雌雄同株同花而異熟
- 二、雌雄同株異花而異熟
- 三、雌雄異株而異熟
- 第三章 變幻無窮的花冠
- 一、花冠自身的變化
- 1.副花冠
- 2.花冠附距
- 二、花冠狀的非花冠(花外花現象)
- 1.葉片花冠化
- 2.苞片花冠化
- 3.萼片花冠化
- 4.雄蕊花冠化
- 5.雌蕊花冠化
- 6.全花花冠化
- 第四章 雄、雌蕊的形態與功能的演化
- 一、原始雄蕊的特徵
- 二、給食型雄蕊的分化
- 三、蜜導型雄蕊的分化
- 四、具蜜雄蕊
- 五、雄蕊花絲多種形式的聯合
- 六、花粉的聯合運送
- 七、花柱異長現象
- 第五章 植物果實、種子的傳播適應
- 一、自力傳播
- 二、水力傳播
- 三、風力傳播
- 四、利用人或動物傳播
- 第六章 植物的共生現象
- 一、附生
- 二、共生
- 1.黑翅土白蟻與雞樅菌、烏靈參的共生關係
- 2.榕屬植物與榕小蜂的共生現象
- 3.潺槁樹與斑鳳蝶的共生現象
- 三、寄生
- 1.全寄生
- 2.半寄生
- 參考文獻
- 索引 植物中文名(圖題)筆畫索引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990
單本電子書
NT$
693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