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爆發後毛澤東始終積極主張出兵朝鮮,甚至在美軍越過三八線、蘇聯拒絕出動空軍等極為不利的條件下,力排眾議,毅然決定派兵入朝,其初衷除了對中蘇同盟的考慮,還有沒有想到朝鮮問題?
1956年朝鮮勞動黨發生內亂,金日成索要逃亡中國的延安派幹部,毛澤東大發雷霆,一反常態地對朝鮮內政進行干涉,原因何在?
1958年中國全部撤回駐朝志願軍部隊的動議是如何提出的,難道其目的就是像當時人們理解的那樣,為了政治宣傳和逼迫駐韓美軍撤退?
早在朝鮮戰爭爆發前,金日成就提出要與中國結盟,但為甚麼中朝同盟條約在戰爭結束八年後才遲遲簽訂,而且是與蘇朝同盟條約同時簽訂?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休戚與共,用鮮血凝成、經歷過戰火考驗的中朝人民的傳統友誼將世世代代流傳下去……六十年來,這套話語連續不斷,令上層和民間,均對中朝關係懷抱著「大哥」對「小弟」的一廂情願,卻在在事與願違。忽明忽暗的朝鮮半島局勢,未來還將持續很長時間。為什麼中國用鮮血換來的盟友並沒有真正地成為中國的「外藩」?中朝關係的結紐,究竟是怎樣造成的?
作者以毛澤東、金日成兩位領導人的平行視角來展開論述,兩位政治領袖各自的縱橫捭闔與你來我往的角力,造就了特殊的中朝關係:中國領導人仍帶有傳統的中央王朝觀念,把包括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家都視為同一陣營或可能聯盟中的被領導者,試圖打造一個革命的「天朝」,而金日成一生的奮鬥目標就是謀求朝鮮的獨立地位和個人(及家族)的專制統治。儘管毛澤東理想中的「天朝」最終還是在他去世後走向了終結,但是毛澤東和金日成的政治巨手合力確定的中朝關係的「基調」,在他們兩人身後,仍然不斷地影響著後來中朝之間的每一次歷史選擇。
- 增订版说明(第xxvii頁)
- 导言 还原一段历史真相(第xxix頁)
- 序篇 中朝两党关系的历史渊源(第1頁)
- 一、中朝共产党人的早期关系(第4頁)
- 二、朝鲜共产党在满洲的活动(第14頁)
- 三、中共全面接收朝鲜人入党(第20頁)
- 四、中共培养的“延安派”干部(第33頁)
- 五、苏联营地造就了“游击队派”(第38頁)
- 六、朝鲜革命者回国的不同路径(第51頁)
- 第一章 若即若离:同志相邻而未相交( 1945–1949 )(第81頁)
- 第一节 北朝鲜成为苏联的卫星国(第82頁)
- 第二节 政权建立进程中的两党关系(第105頁)
- 第三节 中共领导亚洲革命的构想(第141頁)
- 第二章 朝鲜战争:朝鲜问题主动权转移( 1949–1953 )(第189頁)
- 第一节 毛泽东与金日成初次见面(第190頁)
- 第二节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第207頁)
- 第三节 对北朝鲜问题话语权的转移(第229頁)
- 第三章 提倡主体:金日成应对各方挑战( 1953–1956 )(第277頁)
- 第一节 朝鲜寻求盟国经济援助(第278頁)
- 第二节 金日成在党内排除异己(第295頁)
- 第三节 朝鲜劳动党“八月事件”(第316頁)
- 第四节 中苏共同干预朝鲜事务(第346頁)
- 第四章 怀柔政策:毛泽东全力扶植金日成( 1956–1960 )(第395頁)
- 第一节 波匈事件引发的深刻思考(第396頁)
- 第二节 中国志愿军主动撤离朝鲜(第417頁)
- 第三节 “大跃进”拉出“千里马”(第438頁)
- 第五章 中苏分裂:金日成开展等距离外交( 1960–1966 )(第467頁)
- 第一节 北朝鲜在中苏之间左右逢源(第468頁)
- 第二节 中国容忍大批朝鲜族边民出走(第494頁)
- 第三节 毛泽东满足北朝鲜的领土要求(第521頁)
- 第四节 金日成“倒向”中国及其限度(第550頁)
- 第六章 貌合神离:毛泽东对朝政策的困境(1966–1976 )(第595頁)
- 第一节 革命的友谊“破镜重圆”(第596頁)
- 第二节 中美和解对中朝关系的影响(第624頁)
- 第三节 朝鲜接替中共“继续革命”(第648頁)
- 尾声 改革开放与中朝同盟基础的瓦解(第697頁)
- 一、故人去世:领袖个人因素不复存在(第700頁)
- 二、对外政策分歧:外交战略基础全面破裂(第702頁)
- 三、意识形态分离:思想基础发生动摇(第706頁)
- 四、经贸政策变化:经济基础开始崩塌(第709頁)
- 五、中韩建交:地缘政治基础彻底瓦解(第713頁)
- 结语 中朝关系的恰当定位(第735頁)
- 后记(第745頁)
- 附录(第749頁)
- 一、中朝条约、协定、议定书要目( 1949–2002 )(第749頁)
- 二、参考和征引文献(第757頁)
- 三、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第813頁)
- 人名索引(第831頁)
紙本書 NT$ 1710
單本電子書
NT$
1197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