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大半生,我覺得自己畢竟是一個二十世紀人。對於二十一世紀,我沒有期望,只覺得我的二十世紀尚未完結。這本回憶錄,也是我為自己的二十世紀寫的備忘錄。
我在書裡追憶自己的成長過程和漫長的求學經驗,並特別把在普林斯頓、芝加哥、哈佛等美國六間大學任教的經驗也和求學連在一起,美其名曰「遊學」。我跟著「成長小說」的模式,寫我的生命經驗,而不是歷數學術上的成就。最後還冒然加上一章「感情史」,算是我的「感情教育」。
對我而言,回憶錄的結構可以自由一點,像一部尚未剪接的影片。我時常邀請一位虛擬的提問者,像作曲法中的「對位」一樣,向我提問、質詢、駁詰,逼我作自我反省。即使有些章節用的是獨白,我心中還是有一個沉默的對話者。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我與張歷君的對談,他會進一步引出我對自己學思歷程和閱讀經驗的反思。
想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全球網絡化」的世界中去重尋二十世紀的個人生命意義,作沉靜的反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寫下去,至少要證實自己還存在。
- 序:重尋失去的時光(第ix頁)
- 我的二十世紀(第1頁)
- 1 無音的樂:我的音樂家庭(第3頁)
- 2 抗戰和逃難:虎口餘生錄(第25頁)
- 3 大分隔之後:台灣新竹的童年往事(第47頁)
- 4 台灣大學:文學教育與感情教育(第79頁)
- 5 遊學美國之一:芝加哥苦修(第111頁)
- 6 遊學美國之二:哈佛歲月(第127頁)
- 7 「西潮的彼岸」:我的歐洲情結(第161頁)
- 8 美國的教學經歷:五幕劇(第181頁)
- 9 重返哈佛:美國教學生涯的最後一幕(第221頁)
- 10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香港中文大學的教學經歷(第249頁)
- 11 浪漫的追求:我的感情小史(第277頁)
- 12 「二十世紀」的備忘錄(第293頁)
- 對話篇 —與張歷君談我的跨文化研究(第337頁)
- 13 世紀經驗、生命體驗與思想機緣(第339頁)
- 14 文學與文化跨界研究(第357頁)
- 15 「兩代人」的知識和感情系譜(第377頁)
- 16 魯迅、現代文學與學科越界(第397頁)
- 17 比較文學、對位閱讀與人文重構(第423頁)
- 18 文化史、文化理論與認同危機(第447頁)
- 19 世界文學,或真正自由的文學世界(第463頁)
- 20 當代中國作家印象記(第481頁)
- 後記:我的香港(第499頁)
- 編校後記:無巧不成書 張歷君(第505頁)
- 人名對照表(第511頁)
紙本書 NT$ 1080
單本電子書
NT$
75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