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與一般中國通史不同,本書在敘述史實之外,逐章引入對思想史中關鍵概念和框架的辨析,進而對歷史書寫和研究作出深刻的反思。在列文森看來,中國歷史不僅是某種基於朝代更迭、簡單遞進的連續過程,而是「極度的多樣性,一次又一次地將中國重構成統一的整體」。

作者簡介
約瑟夫.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首任Sather講座教授,以對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列文森從真誠的人文主義關懷出發,致力於在舊的問題中探尋新的意義;同時突破西方漢學和社會科學的畛域,把人類文明的普遍視角與中國經驗的獨特性融匯起來,從而將中國歷史的書寫推進到世界歷史話語的範疇之中。他以一系列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國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後的半個多世紀裏,持續為中國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1987 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
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社會學系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史、國際政治、越南戰爭,著作有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The Logic of World Power: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 等。
譯者
董 玥
華盛頓大學施友忠中國研究講座教授、中國研究項目主任。主要研究中國現代史,尤其是社會文化史與城市史,著作有《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合編)、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合編)等。
  • 「列文森文集」主編序 董玥(第ix頁)
  • 漫長的回家之路 托馬斯.列文森(第xv頁)
  • 憶吾友 舒扶瀾(第xxix頁)
  • 序言(第xxxi頁)
  • 序曲(第1頁)
    • 背景 「北京人」(北京直立人)(第3頁)
    • 引申 歷史與文化延續性(第5頁)
  • 第一章(第7頁)
    • 背景 中國的源起:神話(第9頁)
    • 引申 「神話」與「事實」的關係(第11頁)
  • 第二章(第15頁)
    • 背景 史前史及商朝的出現(第17頁)
    • 引申 歷史的出發點 —— 去向何處?(第22頁)
  • 第三章(第27頁)
    • 背景 商代社會(第29頁)
    • 引申 歷史獨特性與歷史類比(第38頁)
  • 第四章(第41頁)
    • 背景 「西周」(第43頁)
    •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一)作為制度的封建(第51頁)
  • 第五章(第59頁)
    • 背景 封建制度衰落的初期:「春秋」和孔子(第61頁)
    • 引申 辯證的變化 —— 作為革新者的傳統主義者(第66頁)
  • 第六章(第77頁)
    • 背景 諸子百家(第79頁)
    • 引申 爭論和創造性(第86頁)
  • 第七章(第91頁)
    • 背景 戰國與秦(第93頁)
    •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二)封建主義作為歷史階段(第100頁)
  • 第八章(第109頁)
    • 背景 從秦到漢:(一)儒家和官職(第111頁)
    • 引申 官僚、皇權和社會穩定:作為政治關聯的儒家和法家(第117頁)
  • 第九章(第125頁)
    • 背景 漢朝:( 二)儒家和土地所有制(第127頁)
    • 引申 官僚機構、君主制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興起的障礙(第135頁)
  • 第十章(第143頁)
    • 背景 漢朝:(三)調和及與「蠻夷」的接觸(第145頁)
    •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思想內涵:(一)作為哲學相關體的儒家和道家(第152頁)
  • 第十一章(第163頁)
    • 背景 黃巾之亂與第一個偉大王朝時代的結束:陷入割據(第165頁)
    •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知識內涵:(二)儒家和道家作為象徵性的對立體(第172頁)
  • 在 21 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 葉文心等(第181頁)
  • 參考書目說明(第233頁)
  • 索引(第237頁)
紙本書 NT$ 990
單本電子書
NT$ 693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