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3-31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飲食新發現
常聽到「民以食為天」,意為糧食為人類生存的根本。然而,截至2022 年末,世界人口已正式突破80 億人,這不僅意味著糧食需求的增加,糧食安全也備受關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的預測, 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0 億,代表人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像是小麥、稻米等糧食作物或肉類、魚類等蛋白質攝取需求。
但是,地球上可耕種的土地逐年趨減,水資源也受氣候變遷引發的高溫、洪水、乾旱等環境災害破壞,再加上戰爭等種種人為因素相互影響下,糧食產量將無法趕上快速增加的人口。為了降低農業環境的負擔,人們開始開發能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對抗病蟲害與環境逆境等性狀的農作物。科學家甚至將腦筋動到外太空,嘗試在外太空打造「太空農場」。這些食物除了提供太空人食用,當地球資源匱乏時或許也能派上用場。
為解決蛋白質的匱乏,FAO 自2013 年開始鼓勵人們吃蟲,甚至有許多國家開始提倡「食蟲」,期望能藉此改善環境迫害與飢荒等問題。不僅如此,為了減緩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愈來愈多人開始留意碳排放量,並將食物的碳足跡納入考量。不同於傳統畜牧業帶來的高碳排,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基底的「未來肉」不只有助減碳,也更加貼近環保永續。
對於現代人來說,飲食不再單純只是為了獲取營養,更要吃得幸福。因此在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10% 之際,易咀嚼、消化吸收及高營養價值的銀髮食品,也將成為一門不可忽視的新學問。甚至當地震、海嘯等災害發生時,那些經特殊處理的防災食品,也能保留好吃的口感,同時健康又營養。
但是,地球上可耕種的土地逐年趨減,水資源也受氣候變遷引發的高溫、洪水、乾旱等環境災害破壞,再加上戰爭等種種人為因素相互影響下,糧食產量將無法趕上快速增加的人口。為了降低農業環境的負擔,人們開始開發能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對抗病蟲害與環境逆境等性狀的農作物。科學家甚至將腦筋動到外太空,嘗試在外太空打造「太空農場」。這些食物除了提供太空人食用,當地球資源匱乏時或許也能派上用場。
為解決蛋白質的匱乏,FAO 自2013 年開始鼓勵人們吃蟲,甚至有許多國家開始提倡「食蟲」,期望能藉此改善環境迫害與飢荒等問題。不僅如此,為了減緩氣候變遷、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愈來愈多人開始留意碳排放量,並將食物的碳足跡納入考量。不同於傳統畜牧業帶來的高碳排,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基底的「未來肉」不只有助減碳,也更加貼近環保永續。
對於現代人來說,飲食不再單純只是為了獲取營養,更要吃得幸福。因此在老年人口占比已達到10% 之際,易咀嚼、消化吸收及高營養價值的銀髮食品,也將成為一門不可忽視的新學問。甚至當地震、海嘯等災害發生時,那些經特殊處理的防災食品,也能保留好吃的口感,同時健康又營養。
- News Focus(第4頁)
- 科學出走 伽利略數學步道尋思(第8頁)
-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引言 顛覆你我的未來新食品(第12頁)
- 封面故事一 未來,肉?(第14頁)
- 封面故事二 高齡者的「品味」科學 銀髮友善食品的開發(第20頁)
- 封面故事三 災害發生時的自救關鍵 便利防災食品如何兼顧營養美味?(第26頁)
- 封面故事四 太空生物學驅動糧食供應新途徑(第32頁)
- 顯影 斯文豪氏攀蜥(第38頁)
- 專欄文章(第42頁)
- 數不勝數 找出數據中的統計規律 中央極限定理的奧祕(第42頁)
- 格物致知 半導體產業的未來?二維材料的應用與挑戰(第48頁)
- 生生不息 微小卻關鍵的捕碳幫手 可調控固碳的藍綠菌(第52頁)
- 潛移默化 氣候變遷的隱形推手 大氣中氣膠的化學反應(第58頁)
- 物換星移 臺灣助力廣義相對論的驗證 宇宙甜甜圈黑洞二度現身(第64頁)
- 專訪 埋下太空探險夢的種子 中央大學太空生醫國際營隊專訪(第70頁)
- 星火相傳系列講座 星火STEAM講座 結合科學與藝術的動態雕塑(第76頁)
- 書摘 《追火山》(第78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