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桑和朵瑪:西藏離散社群的流動與社會韌性
  • 點閱:229
    15人已收藏
  • 作者: 林汝羽著
  • 出版社:麥田出版
  • 出版年:2024
  • 集叢名:麥田叢書
  • ISBN:9786263105997
  • EISBN:9786263106406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29907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從背包客、田野調查到成為一位研究者,從一名旅途中的觀察者,進而融入西藏、印度等地的離散社群,

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從流亡到共生,非自願移民的近距離觀察



 



 



感動推薦



札西慈仁Tashi Tsering│ 流亡第二代藏人、創立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現在為西藏台灣人權連線秘書長

邱伊翎│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

達瓦才仁│西藏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劉紹華|人類學家

潘美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這是一個外族人進入藏文化找尋自我的故事,個人「應該屬於」的國家以及「自己是誰」,總歸必須是自己的選擇。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的難民群體,西藏人是一個特殊的個案。這個群體以印度為主要的遷入地,其中包括以學校為目的地的孩童與青少年、因宗教因素追隨領袖流亡的朝聖者、出生與居住在安置屯墾區,繼而以難民身分生活的無國籍人。這本書主要描寫的就是這三群人,他們並非完全不重疊的類型,如同生命延展的方式,他們可能從一種樣態流進另一種樣態,再長出新的生存方式。



▌親身走訪,第一手眼見為憑的真實紀錄



作者對西藏的興趣自二○○五年的背包客旅行後便持續發展,之後對於藏人在印度受到的抗暴英雄待遇、長期扶助且可歸化的難民地位、難民社群如何立足開枝散葉的過程特別感興趣。在西藏與印度長期觀察無國籍難民,無論是遷移或是途中的生活種種,對他們所來及抵達的地方,都有各種不同的影響,本書直面這些人的所思所想。



▌如何從他人,歸納回臺灣的自我



經歷過眾多政治磨難的藏人社群於臺灣而言像是一個身世悲傷程度相近的朋友,因此能看出對方的傷痕與韌性。國族和國族之間雖無法有真正的親密,然而在價值的認同上兩群人卻是相近的,在人權框架下受到國際社會選擇性忽略的待遇偶爾也可以聲氣相通。



流亡生活中的踏實、定居共生裡的難,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不同。

 

作者簡介

姓名:林汝羽
學識的累積來自於臺灣大學、清華大學和英國的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曾經到印度的德里大學與歐盟的愛琴海大學短暫進修。是個寫散文與詩的文青少女,後來念了經濟學學士(副修性別研究)、社會學(中研院中國研究雙聯學位)和人類學碩士,一步步走進社會科學。因緣際會到了全球發展學排名第一的大學念書,博士學位的科目是當代重視平等正義與去殖民方法的發展學,並且在英國發展學中心(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K)從事研究。曾與南亞研究的前輩及學友合著《看見南亞》一書,長期在天下獨立評論寫作專欄《流亡與共生》。想了解更多關於她的獲獎紀錄、學術論著與創作請見:irisruyulin.com

 
  • 緒論:難民群體的韌性與流動性
  • 第一章 遷移者與他們的家當
    • 1-1 血緣與純正性
    • 1-2 親屬與跨國家庭
    • 1-3 語言與飲食
    • 1-4 人地關係
    • 1-5 為他人凝視而存在的難民
  • 第二章 流亡社群的形狀
    • 2-1 沒有土地,就沒有家園
    • 2-2 難民製造
    • 2-3 學校教育中的族群性建構
    • 2-4 遠端表現民族主義
  • 第三章 未決的定居
    • 3-1 困倦不安的定居人生
    • 3-2 溼婆之夜
    • 3-3 達蘭薩拉的印藏族群衝突
    • 3-4 是藏人還是印度人?
  • 第四章 流動性的根源與狀態
    • 4-1 面對命運時感到確定
    • 4-2 在同一片高地上衰老和死亡
    • 4-3 流動與不流動的流亡人口
    • 4-4 無焰之煙與淨化之痛
  • 第五章 研究反思手記
    • 5-1 和平與對話的語言
    • 5-2 田野中的關係與親密
    • 5-3 我的西藏媽媽
  • 後記:十七年蟬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