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療的黃金年齡是學齡前,
尤其是「0~3歲」和「現在」。
「早療究竟要怎麼做」的實用解答書。
萬萬不可輕忽孩童發展的「不對勁」!
░
【零至六歲幼兒的父母與幼教老師的:參考指南、行動指南、安心指南、解惑指南】
.玩起玩具時,每一項遊戲時間都停留不久?→這可能是無法專注的分心表現。
.看著孩子老愛在原地轉圈圈,真可愛?→這可能是自閉兒正感到不安和焦慮。
.其他同齡小孩已開始說話了,我的孩子卻遲遲不開口?→這可能是口語進展不佳,發展遲緩的徵兆之一。
你所擔心和煩惱的,孩子不尋常或特別的態度、情緒、行為表現,
很可能正是幼兒有「發展狀況」的警示訊號!
零至六歲的小孩充滿可塑性和可能性,
越早發現徵兆、抓緊時機、即時療育,孩子的發展,越有希望向前躍進。
本書為自閉、亞斯與過動氣質、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學齡前特殊需求幼兒而寫,
靈活舉例,從日常進行療育。
░
●是不是「大隻雞晚啼」,自己過度憂心?
我們不是要草木皆兵,而是對於還沒辦法好好表達自己的幼兒,我們必須更細心地觀察,警覺發展上的任何「不對勁」,盡早找出原因並幫助孩子。因為「學齡前」,特別是三歲以前,正是優化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錯過,難以挽回。
●家庭中、學校裡,如何陪伴孩子進行「早期療育」?
從孩子的活動量、注意力、趨避性等先天九大氣質著手,透過遊戲,正向轉化孩子的焦慮、舒緩情緒。對於自閉兒、亞斯兒,注重固著性的疏導及溝通技巧演練。對於過動兒,則要透過自我覺察,學習自我控制。
面對孩子發展落後,我們擔憂、自責、心累又無助,擔心帶孩子做評估「會不會被貼標籤?」,茫然「下一步該怎麼走?」……但我們還可以做的是:接納孩子的現況、看見孩子擁有的能力,接納自己也會無力,進而運用自己能施力之處,跨出早期療育這一大步──請相信在你的體貼陪伴之下,孩子將能夠脫胎換骨地蛻變。
本書特色: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陪伴」之書:陪伴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孩子的爸媽和老師,瞭解如何面對孩子在幼兒園及進入小學之後的可能狀況,提出有效的因應策略。
.這是一本「解惑」之書:與孩子走過早期療育階段的過程中,可以在這本書找到你要的答案,解除你的困惑,同時讓你建立陪伴孩子教養的解決方式。
.這是一本「祝福」之書:無論孩子存在著什麼發展樣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助於孩子在發展上,漸漸變好。
●掌握孩子先天的九大氣質:「活動量、注意力分散度、反應閾、趨避性、適應度、情緒本質、情緒反應強度、堅持度與規律性」。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特質,氣質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排列組合之後,對孩子的整體發展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透過對氣質內涵的瞭解,讓我們調整教養方式,並發展出適切的相處之道。
●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怎麼看待自己。你相信孩子擁有可塑性,孩子就有機會看見他無窮的未來。
●透過孩子的「玩」做為發展評估的研判,可以讓父母與幼兒園老師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發展現況。
●讓孩子看見自己所擁有的,例如他的能力、他的興趣及嗜好、他的說話表達等等。行動的缺陷、限制並不等同於孩子整個人,不等同於他生命的一切。
●別讓錯誤的觀念,卡住孩子發展的黃金契機:早期療育最忌諱聽到「大隻雞晚啼」這句話。
爸媽發現孩子的不對勁,往往是從孩子說話比同年齡幼兒慢開始。別自行猜測,徒增風險,衷心建議你帶著孩子前往鄰近的醫療院所,尋求兒童心智科、復健科、小兒科醫師的協助,或安排相關的聯合評估鑑定,透過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協助釐清孩子可能存在的發展問題。
●診斷是一種「溝通」,在於讓我們瞭解孩子眼前所呈現出來的情緒、行為、溝通等,所要傳達的訊息。
●無論是誰,一定存在著屬於他的相對優勢。而且,大人「應該」讓孩子看見。請在復健、早療、補救的當下,讓孩子看見自己那依然存在的「擁有」(相對優勢的能力)。
祝福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花媽」卓惠珠(亞斯教母)
●沈雅琪(國小教師/專欄作家)
●陳姸伶(職能治療師/OT莉莉)
●張恩加(雙和醫院職能治療師/鬍鬚張老師)
萬萬不可輕忽孩童發展的「不對勁」!
░
【零至六歲幼兒的父母與幼教老師的:參考指南、行動指南、安心指南、解惑指南】
.玩起玩具時,每一項遊戲時間都停留不久?→這可能是無法專注的分心表現。
.看著孩子老愛在原地轉圈圈,真可愛?→這可能是自閉兒正感到不安和焦慮。
.其他同齡小孩已開始說話了,我的孩子卻遲遲不開口?→這可能是口語進展不佳,發展遲緩的徵兆之一。
你所擔心和煩惱的,孩子不尋常或特別的態度、情緒、行為表現,
很可能正是幼兒有「發展狀況」的警示訊號!
零至六歲的小孩充滿可塑性和可能性,
越早發現徵兆、抓緊時機、即時療育,孩子的發展,越有希望向前躍進。
本書為自閉、亞斯與過動氣質、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學齡前特殊需求幼兒而寫,
靈活舉例,從日常進行療育。
░
●是不是「大隻雞晚啼」,自己過度憂心?
我們不是要草木皆兵,而是對於還沒辦法好好表達自己的幼兒,我們必須更細心地觀察,警覺發展上的任何「不對勁」,盡早找出原因並幫助孩子。因為「學齡前」,特別是三歲以前,正是優化發展的黃金階段,一旦錯過,難以挽回。
●家庭中、學校裡,如何陪伴孩子進行「早期療育」?
從孩子的活動量、注意力、趨避性等先天九大氣質著手,透過遊戲,正向轉化孩子的焦慮、舒緩情緒。對於自閉兒、亞斯兒,注重固著性的疏導及溝通技巧演練。對於過動兒,則要透過自我覺察,學習自我控制。
面對孩子發展落後,我們擔憂、自責、心累又無助,擔心帶孩子做評估「會不會被貼標籤?」,茫然「下一步該怎麼走?」……但我們還可以做的是:接納孩子的現況、看見孩子擁有的能力,接納自己也會無力,進而運用自己能施力之處,跨出早期療育這一大步──請相信在你的體貼陪伴之下,孩子將能夠脫胎換骨地蛻變。
本書特色: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這是一本「陪伴」之書:陪伴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孩子的爸媽和老師,瞭解如何面對孩子在幼兒園及進入小學之後的可能狀況,提出有效的因應策略。
.這是一本「解惑」之書:與孩子走過早期療育階段的過程中,可以在這本書找到你要的答案,解除你的困惑,同時讓你建立陪伴孩子教養的解決方式。
.這是一本「祝福」之書:無論孩子存在著什麼發展樣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有助於孩子在發展上,漸漸變好。
●掌握孩子先天的九大氣質:「活動量、注意力分散度、反應閾、趨避性、適應度、情緒本質、情緒反應強度、堅持度與規律性」。每個孩子都有天生的特質,氣質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排列組合之後,對孩子的整體發展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透過對氣質內涵的瞭解,讓我們調整教養方式,並發展出適切的相處之道。
●我們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怎麼看待自己。你相信孩子擁有可塑性,孩子就有機會看見他無窮的未來。
●透過孩子的「玩」做為發展評估的研判,可以讓父母與幼兒園老師在第一時間發現孩子的發展現況。
●讓孩子看見自己所擁有的,例如他的能力、他的興趣及嗜好、他的說話表達等等。行動的缺陷、限制並不等同於孩子整個人,不等同於他生命的一切。
●別讓錯誤的觀念,卡住孩子發展的黃金契機:早期療育最忌諱聽到「大隻雞晚啼」這句話。
爸媽發現孩子的不對勁,往往是從孩子說話比同年齡幼兒慢開始。別自行猜測,徒增風險,衷心建議你帶著孩子前往鄰近的醫療院所,尋求兒童心智科、復健科、小兒科醫師的協助,或安排相關的聯合評估鑑定,透過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協助釐清孩子可能存在的發展問題。
●診斷是一種「溝通」,在於讓我們瞭解孩子眼前所呈現出來的情緒、行為、溝通等,所要傳達的訊息。
●無論是誰,一定存在著屬於他的相對優勢。而且,大人「應該」讓孩子看見。請在復健、早療、補救的當下,讓孩子看見自己那依然存在的「擁有」(相對優勢的能力)。
祝福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花媽」卓惠珠(亞斯教母)
●沈雅琪(國小教師/專欄作家)
●陳姸伶(職能治療師/OT莉莉)
●張恩加(雙和醫院職能治療師/鬍鬚張老師)
- 封面
- 作者簡介
- 【寫在前面】我為特殊需求幼兒寫一本書
- 第一章 從先天九大氣質,細膩地理解孩子
- 孩子是優雅好教養,還是磨娘精?
- ADHD的氣質教養術
- ASD的氣質教養術
- 孩子咬手指頭,怎麼辦?
- 第二章 從焦慮態度中,正向地引導孩子
- 孩子黏著媽媽分不開,怎麼辦?
- 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
- 孩子在教室不說話,怎麼辦?
- 獎勵與懲罰的注意事項
- 換個方式好好說
- 孩子無法在外面上廁所,怎麼辦?
- 第三章 從情緒表達中,智慧地幫助孩子
-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 孩子不合理要求,怎麼辦?
- 別再告訴孩子:「你不要再哭了!」
- 面對孩子摔東西,爸媽該如何是好?
- 孩子怎麼生氣,你才不會生氣?
- 孩子故意搗蛋,怎麼辦?
- 第四章 自閉兒、亞斯兒的固著疏導、溝通演練
- 當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
- 面對孩子尖叫,大人該如何是好?
- 打破孩子對於特定玩具的固著玩法
- 孩子還不會說話,怎麼辦?
- 當亞斯兒說:「是你叫我打的。」
- 第五章 過動兒的自我覺察、自我控制
- 請珍惜ADHD孩子的可塑性!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
- 別老是揮魔法棒,說教對過動兒無效
- 別讓孩子成為冒失鬼
- 衝動出沒,注意!
- 第六章 從遊戲中,釐清發展現況、享受玩的愉悅
- 遊戲評估,最容易瞭解孩子發展的方式
- 想像遊戲,無遠弗屆
- 當腦性麻痺兒被孤立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 第七章 關於早療,五個最常見的重要疑問
- 真的是「大隻雞晚啼」嗎?
- 該帶孩子去醫院評估嗎?
- 「疑似」,到底是不是?
- 孩子是否要讀集中式特教班?
- 該讓孩子「緩讀」嗎?
- 給家長的話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00
單本電子書
NT$
28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