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305期 【考古台灣】金銀之島——立霧溪流金歲月
★本期封面★
繪圖/Yumiki Hong
台灣是個金銀島,蜿蜒切割中央山脈主稜北段豐富地質帶的立霧溪,沖刷大理石、玫瑰石,包括含岩金和鐵砂的礦石,堆積在寬廣的立霧溪入海口。從日治時代至今,考古學家多次在河階地的崇德村遺址發掘證實,一千年前人們已懂得並欣賞金,跨越時空用簡單工具淘洗出大小金粒,這裡曾人口繁盛、文化精美,貿易版圖延伸到印度洋。
★考古台灣★
立霧溪又叫黃金河,從太魯閣峽谷沖刷岩金至「哆囉滿」,大航海時代吸引西荷東來,日人挖出金條。考古證實,千年前已是十三行人囊中物。
──金銀之島:立霧溪流金歲月
撰文/胡毋意 攝影/安培淂、鄭映航
★自然寫真★
台灣人最熟悉的野鳥就是麻雀,那麼嬌小輕盈,在童年生活中像是無所不在。曾幾何時,看到、找到麻雀卻再也不是理所當然。
──麻雀,你好嗎:讓常見鳥常見
撰文/白宜君
★通往何方★
四輪、兩輪、輪椅族、行人,加上電線桿、交通號誌,這是台北市某個十字路口的場景;台灣由於道路設計規畫不完善,路權劃分不清,讓弱勢更弱勢。
──三思而後行: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
撰文/游婉琪 攝影/劉子正
★一方印記★
曹銘宗留影於基隆港觀海平台。基隆自古就是世界海港,因多雨而稱雨港,作者為她發想了雨港神話:「神創造奇妙港灣,眾天使喜極而泣。」
──雨港故鄉 世界島嶼:年輕耆老眼中的基隆
撰文/曹銘宗 攝影/劉子正
★自然人★
宜蘭龜山島是眾所周知的火山島,海面下有哪些生物可以適應比一般海域還熱的環境?礁石縫隙中的烏龜怪方蟹告訴科學家們:「我在這裡」。
──極端生物學:淺海熱泉與烏龜怪方蟹
撰文.攝影/蘇淮
★探索世界★
西伯利亞的邊陲生活著一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領著馴鹿,穿梭在亞瑪爾半島上的苔原;今日也面臨經濟與氣候的挑戰,迎來生存變局。
──極地牧民:世界盡頭的涅涅茨人
撰文/Viviana Viri 攝影/Alessandra Meniconzi
★減法時代★
阿珀徹奇國小屋頂裝上太陽能板。愛爾蘭最傳統的老城區,優化能源的改造建設,無處不在,除了提升住宅品質與友善環境,同時也活化了社區。
──能源能復原:愛爾蘭的老屋改造
撰文.攝影/Alessandro Gandolfiotografo/Parallelozero
★探索世界★
十三歲的阿娣莎被送到首都達卡當無薪幫傭,女主人情緒低落時把阿娣莎當洩憤對象。孟加拉的窮人女童隨時可能被當街擄走,兒童人權蕩然無存
──從街童到家奴:孟加拉的現代奴隸
撰文.攝影/Marco Giannattasi/Parallelozero
★經典書摘★
為何臺灣叫臺灣,不叫大員,不叫赤崁?為何新北很多七張、十二張、二十張甚至二八張、四十張?誰為台灣地名取名改名或正名?背後故事多。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撰文/陸傳傑 圖片/陸傳傑.遠足資料中心提供
台灣是個金銀島,蜿蜒切割中央山脈主稜北段豐富地質帶的立霧溪,沖刷大理石、玫瑰石,包括含岩金和鐵砂的礦石,堆積在寬廣的立霧溪入海口。從日治時代至今,考古學家多次在河階地的崇德村遺址發掘證實,一千年前人們已懂得並欣賞金,跨越時空用簡單工具淘洗出大小金粒,這裡曾人口繁盛、文化精美,貿易版圖延伸到印度洋。
★考古台灣★
立霧溪又叫黃金河,從太魯閣峽谷沖刷岩金至「哆囉滿」,大航海時代吸引西荷東來,日人挖出金條。考古證實,千年前已是十三行人囊中物。
──金銀之島:立霧溪流金歲月
撰文/胡毋意 攝影/安培淂、鄭映航
★自然寫真★
台灣人最熟悉的野鳥就是麻雀,那麼嬌小輕盈,在童年生活中像是無所不在。曾幾何時,看到、找到麻雀卻再也不是理所當然。
──麻雀,你好嗎:讓常見鳥常見
撰文/白宜君
★通往何方★
四輪、兩輪、輪椅族、行人,加上電線桿、交通號誌,這是台北市某個十字路口的場景;台灣由於道路設計規畫不完善,路權劃分不清,讓弱勢更弱勢。
──三思而後行: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
撰文/游婉琪 攝影/劉子正
★一方印記★
曹銘宗留影於基隆港觀海平台。基隆自古就是世界海港,因多雨而稱雨港,作者為她發想了雨港神話:「神創造奇妙港灣,眾天使喜極而泣。」
──雨港故鄉 世界島嶼:年輕耆老眼中的基隆
撰文/曹銘宗 攝影/劉子正
★自然人★
宜蘭龜山島是眾所周知的火山島,海面下有哪些生物可以適應比一般海域還熱的環境?礁石縫隙中的烏龜怪方蟹告訴科學家們:「我在這裡」。
──極端生物學:淺海熱泉與烏龜怪方蟹
撰文.攝影/蘇淮
★探索世界★
西伯利亞的邊陲生活著一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領著馴鹿,穿梭在亞瑪爾半島上的苔原;今日也面臨經濟與氣候的挑戰,迎來生存變局。
──極地牧民:世界盡頭的涅涅茨人
撰文/Viviana Viri 攝影/Alessandra Meniconzi
★減法時代★
阿珀徹奇國小屋頂裝上太陽能板。愛爾蘭最傳統的老城區,優化能源的改造建設,無處不在,除了提升住宅品質與友善環境,同時也活化了社區。
──能源能復原:愛爾蘭的老屋改造
撰文.攝影/Alessandro Gandolfiotografo/Parallelozero
★探索世界★
十三歲的阿娣莎被送到首都達卡當無薪幫傭,女主人情緒低落時把阿娣莎當洩憤對象。孟加拉的窮人女童隨時可能被當街擄走,兒童人權蕩然無存
──從街童到家奴:孟加拉的現代奴隸
撰文.攝影/Marco Giannattasi/Parallelozero
★經典書摘★
為何臺灣叫臺灣,不叫大員,不叫赤崁?為何新北很多七張、十二張、二十張甚至二八張、四十張?誰為台灣地名取名改名或正名?背後故事多。
──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時間篇
撰文/陸傳傑 圖片/陸傳傑.遠足資料中心提供
- 【編者的話】
- 【經典人生】經藏演繹大教育
- 【經典札記】心懸千萬里,天地有餘韻
- 【杏林筆記】精采的台南之行
- 【科學手記】科學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
- 【考古台灣】金銀之島 立霧溪流金歲月
- 【自然寫真】麻雀,你好嗎 讓常見鳥常見
- 【通往何方】三思而後行 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
- 【一方印記】雨港故鄉 世界島嶼 年輕耆老眼中的基隆
- 【自然人】極端生物學 淺海熱泉與烏龜怪方蟹
- 【探索世界】
- 極地牧民 世界盡頭的涅涅茨人
- 從街童到家奴 孟加拉的現代奴隸
- 【減法時代】能源能復原
- 【經典書摘】被誤解的臺灣老地名2 時間篇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