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臺灣紀念版)
-
點閱:9
1人已收藏
- 作者: 桝潟俊子, 谷口吉光, 立川雅司等著 , 蕭志強, 鍾怡婷, 林朝成, 王偉綱譯
- 出版社:開學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2022
- ISBN:9786269644636; 9786269644629
- 格式:PDF,JPG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臺灣實農教育法通過之限量紀念版
各大學與社區大學食農教育相關課程推薦選書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簡單來說,臺灣和日本的「食農問題」有相當多可以互相參照與學習的地方,先不論許多新興的概念,如「里山里海」、「社區營造」、「地方創生」都淵源自日本用語,我們的日常飲食更摻雜了不少日本要素。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回自主權。
專文推薦
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蔡培慧
開學文化發行人 顧忠華
特別推薦
臺灣立法院院長 游錫堃
食育力五星級城市嘉義縣縣長 翁章梁
(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王俊秀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李丁讚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周素卿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國立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 郭華仁
臺南藝術大學視覺藝術學院院長 曾旭正
前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 蔡培慧
- 臺灣紀念版序(第iii頁)
- 推薦序(第v頁)
- 譯序(第vii頁)
- 前言(第xi頁)
- 序章 掌握食農問題核心-農糧社會學及其發展(第1頁)
- 1 食與農-社會學新課題(第2頁)
- 2 對鄉村社會學的批判及「農糧社會學」之形成(第6頁)
- 3 飲食社會學及其鄰近研究領域(第10頁)
- 4 日本的農糧社會學相關研究(第13頁)
- 專欄 1 英國料理與法國料理(第22頁)
- 第一部 工業化與全球化(第25頁)
- 第 1 章 與地球共存的「食農世界」-危機重重的全球社會(第27頁)
- 第 2 章 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第51頁)
- 第 3 章 地方品牌-針對兩個本真性(第91頁)
- 第二部 危機、安心、安全(第115頁)
- 第 4 章 現代科學技術-從科學的生命理解觀點出發(第117頁)
- 第 5 章 農藥開發-以新菸鹼類農藥為例(第141頁)
- 第 6 章 畜牧業-從工業化與產業化的角度觀察(第163頁)
- 第 7 章 廚餘垃圾與堆肥-地方循環型農業之崩潰與重建(第183頁)
- 第三部 在地的實踐活動(第203頁)
- 第 8 章 食農在地化(第205頁)
- 第 9 章 中山間地區-從生活場所的角度進行觀察(第233頁)
- 第 10 章 農之擔綱者-多樣化的方法(第267頁)
- 第 11 章 農村的女性-培力與價值創造(第289頁)
- 第 12 章 都市與農村交流-以「農村綠色旅遊」為例(第319頁)
- 終章 重新審視食農相關倫理思考(第345頁)
- 後記(第367頁)
- 人名索引(第371頁)
- 事項索引(第375頁)
- 作者簡介(第391頁)
紙本書 NT$ 400
單本電子書
NT$
28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