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本源:經典中醫啟蒙對話錄
-
點閱:44
48人已收藏
- 作者: 李辛,克勞迪那.梅赫醫師(Dr. Claudine Mérer) 著
- 出版社:橡實文化
- 出版年:2023
- ISBN:9786267313299
- EISBN:9786267313312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附註:附錄: 1, <<神農本草經>>藥物枚舉--2, <<黃帝內經.靈樞>>選讀--3, <<傷寒論>>選讀
一場古代傳統中醫理念和現代思維方式的對話
回到唐宋之前的經典
吸取傳統醫學的靈髓
探索最重要的「神」與「氣」
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出發,
論及診斷四大步驟、本草藥物和方劑的運用、針刺原則等。
◎關鍵原則
「氣機」或病人自體的康復力,是「第一個醫師」
永遠要順應「第一個醫師」所指引的調控方向
◎現代中醫的問題
現代的中醫臨證時過於關注不和諧的病象模式,並專注於努力糾正這些不和諧的現象。然而,傳統中醫並不只是汲汲於「局部」的不和諧,而是更關注整體,因為「局部」揭示著「整體」。
自宋代以後,中醫學的發展雖然豐富多彩,但太多個人的表述與解釋,淹沒了《黃帝內經》中的基本原則。
現代教科書傾向於教我們如何認識病態的類別,如肝陽上亢、心血虧虛、脾經濕熱等,並就此處理一個個失常的表象。這種以「臟器功能失常」為主導的表述方式,常把現代學生帶入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系統化思維中;近代立足於肉體層面的疾病定位與定性理論模式,忽略了傳統醫學裡最重要的「神與氣」。
◎回到《黃帝內經》及後續相關流派
《黃帝內經》提示我們要以神-氣-形完整地來觀察病人,臨證重點應是觀察能量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運轉狀態,而非緊盯具體症狀。他的資源(精、氣、形、神)如何?身體的基本狀況(睡眠、飲食、大小便、出汗、心情、運動的狀況,與自然環境、人際關係、精神層面的互動關係)怎樣?
所謂的「知常達變」,是知道了常態,我們才能分析和感受機體對邪氣的反應模式。這些反應模式由症狀所揭示,由患者本來的體質與神質決定,由此我們才能知道機體對於疾病的修復,會在哪個層次(精、氣、形、神)反應,以及預知疾病的未來演化趨勢。其中的關鍵,在於始終把握住病人本來的整體能量狀態,而非某個臟腑的功能。在治療疑難病證時,這一整體的臨證思維會更準確、高效。
金元時期,張元素和李東垣這一學派繼承了《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的實踐精神,明清時溫病學派提出的「衛氣營血」和「三焦」理論,也注重正氣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把握邪正對抗的方向和趨勢;方劑的應用,是依據藥物的氣味與方向,來控制作用的層次和方向,這都是漢代以後繼承發揚傳統中醫的典範。
◎本書的目的
.明晰四大資源:精(元氣)、氣、形、神,以及如何評價其虛實有無。
.瞭解氣機(真氣的功能)如何運行,理解三焦的作用。
.瞭解如何體會「神」及陰陽的平衡。
.從八綱辨證分析,瞭解病機(邪正對抗)是否存在,在哪裡發生,以及反應程度、發展趨勢如何。
.透過「氣」(寒、熱、溫、涼),「味」(酸、苦、甘、辛、鹹),把握本草藥物的性能與作用方向,瞭解藥物在哪個層次(上焦、中焦、下焦)發揮作用,又在哪個方向達到何種治療結果。
.以經典方劑為基礎,透過改變藥物劑量和煎煮法,來組合新方。
◎本書的內容要點
在本書中,讀者將學習到如何評估人體的主要資源(精、氣、形、神)和診斷的四大步驟。
同時還用了大量篇幅來討論診斷治療思路以及藥物和方劑的運用。書中會介紹《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分類(上品、中品、下品),然後按照作者的個人經驗,以藥物的性味和方向作基礎,對部分經典的方劑進行分析,評價其綜合效用(開或闔)、整體方向(升或降、開或闔)、綜合屬性(補瀉、寒熱、厚薄、走守)。
《黃帝內經》中指出,傳統中醫的治療,會根據虛實、開闔、陰陽、順逆這些大的原則而進行。「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外,中藥方劑的作用亦是如此:「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特定的藥物以其質地、氣味、資訊在形氣神三個不同的層面幫助人體,其原則仍然是「虛實、開闔、陰陽、順逆這些大的原則」。而傳統觀點也認為,「方劑的不傳之祕在於劑量」,組方藥物的劑量比例調整,會導致整個方子呈現不同的開闔升降等效用,這些原則在本書中皆有詳細闡釋。
在針刺方面,同樣根據前述的原則──陰陽、開闔、表裡、升降、補瀉,瞭解古人如何用針,以及《黃帝內經》中描述的醫者的「內在訓練」和「直觀把握」之道,感受進針當下之時,病人「神與氣」的變化。
古代中醫透過針刺,調整病人與環境、天地之氣的交流。這正是《黃帝內經》裡所述的無法言教,而可以心傳的藝術,也是現代中醫常常忽略的古典精神。我們可以通過靜坐、站樁等內在訓練,提升對氣和神的直覺感受,以醫者的身與心、專注與關心,在臨床實踐中完成這一針刺的藝術。
對於有所領悟的醫者而言,一切都只是開始。
◎關鍵原則
「氣機」或病人自體的康復力,是「第一個醫師」
永遠要順應「第一個醫師」所指引的調控方向
◎現代中醫的問題
現代的中醫臨證時過於關注不和諧的病象模式,並專注於努力糾正這些不和諧的現象。然而,傳統中醫並不只是汲汲於「局部」的不和諧,而是更關注整體,因為「局部」揭示著「整體」。
自宋代以後,中醫學的發展雖然豐富多彩,但太多個人的表述與解釋,淹沒了《黃帝內經》中的基本原則。
現代教科書傾向於教我們如何認識病態的類別,如肝陽上亢、心血虧虛、脾經濕熱等,並就此處理一個個失常的表象。這種以「臟器功能失常」為主導的表述方式,常把現代學生帶入類似於現代醫學的系統化思維中;近代立足於肉體層面的疾病定位與定性理論模式,忽略了傳統醫學裡最重要的「神與氣」。
◎回到《黃帝內經》及後續相關流派
《黃帝內經》提示我們要以神-氣-形完整地來觀察病人,臨證重點應是觀察能量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運轉狀態,而非緊盯具體症狀。他的資源(精、氣、形、神)如何?身體的基本狀況(睡眠、飲食、大小便、出汗、心情、運動的狀況,與自然環境、人際關係、精神層面的互動關係)怎樣?
所謂的「知常達變」,是知道了常態,我們才能分析和感受機體對邪氣的反應模式。這些反應模式由症狀所揭示,由患者本來的體質與神質決定,由此我們才能知道機體對於疾病的修復,會在哪個層次(精、氣、形、神)反應,以及預知疾病的未來演化趨勢。其中的關鍵,在於始終把握住病人本來的整體能量狀態,而非某個臟腑的功能。在治療疑難病證時,這一整體的臨證思維會更準確、高效。
金元時期,張元素和李東垣這一學派繼承了《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的實踐精神,明清時溫病學派提出的「衛氣營血」和「三焦」理論,也注重正氣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把握邪正對抗的方向和趨勢;方劑的應用,是依據藥物的氣味與方向,來控制作用的層次和方向,這都是漢代以後繼承發揚傳統中醫的典範。
◎本書的目的
.明晰四大資源:精(元氣)、氣、形、神,以及如何評價其虛實有無。
.瞭解氣機(真氣的功能)如何運行,理解三焦的作用。
.瞭解如何體會「神」及陰陽的平衡。
.從八綱辨證分析,瞭解病機(邪正對抗)是否存在,在哪裡發生,以及反應程度、發展趨勢如何。
.透過「氣」(寒、熱、溫、涼),「味」(酸、苦、甘、辛、鹹),把握本草藥物的性能與作用方向,瞭解藥物在哪個層次(上焦、中焦、下焦)發揮作用,又在哪個方向達到何種治療結果。
.以經典方劑為基礎,透過改變藥物劑量和煎煮法,來組合新方。
◎本書的內容要點
在本書中,讀者將學習到如何評估人體的主要資源(精、氣、形、神)和診斷的四大步驟。
同時還用了大量篇幅來討論診斷治療思路以及藥物和方劑的運用。書中會介紹《神農本草經》對藥物的分類(上品、中品、下品),然後按照作者的個人經驗,以藥物的性味和方向作基礎,對部分經典的方劑進行分析,評價其綜合效用(開或闔)、整體方向(升或降、開或闔)、綜合屬性(補瀉、寒熱、厚薄、走守)。
《黃帝內經》中指出,傳統中醫的治療,會根據虛實、開闔、陰陽、順逆這些大的原則而進行。「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此外,中藥方劑的作用亦是如此:「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特定的藥物以其質地、氣味、資訊在形氣神三個不同的層面幫助人體,其原則仍然是「虛實、開闔、陰陽、順逆這些大的原則」。而傳統觀點也認為,「方劑的不傳之祕在於劑量」,組方藥物的劑量比例調整,會導致整個方子呈現不同的開闔升降等效用,這些原則在本書中皆有詳細闡釋。
在針刺方面,同樣根據前述的原則──陰陽、開闔、表裡、升降、補瀉,瞭解古人如何用針,以及《黃帝內經》中描述的醫者的「內在訓練」和「直觀把握」之道,感受進針當下之時,病人「神與氣」的變化。
古代中醫透過針刺,調整病人與環境、天地之氣的交流。這正是《黃帝內經》裡所述的無法言教,而可以心傳的藝術,也是現代中醫常常忽略的古典精神。我們可以通過靜坐、站樁等內在訓練,提升對氣和神的直覺感受,以醫者的身與心、專注與關心,在臨床實踐中完成這一針刺的藝術。
對於有所領悟的醫者而言,一切都只是開始。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英文版序──克勞迪那.梅赫
- 法文版序──尚.馬克.凱斯比
- 中文版緣起──李辛
- 前言 回歸唐宋之前的經典文獻──克勞迪那.梅赫
- |第一部分 理論|
- 第1章 |人體四個層次、真氣、氣機及病機|
- 第2章 |診斷步驟|
- .第一步:資源評估
- .第二步:三焦氣機
- .第三步:神與陰陽平衡
- .第四步:八綱與病機
- 第3章 |再論病機|
- 第4章 |診斷方法|
- .總結
- |第二部分 本草治療|
- 第1章 |本草歷史與經典著作|
- 第2章 |本草的性能:氣與味|
- 第3章 |中藥的分類|
- .下焦層次
- .中焦層次
- .上焦層次
- 第4章 |方劑的分類|
- .下焦層次
- .中焦層次
- .上焦層次
- .三焦水道
- .臨床案例
- .總結
- |第三部分 針刺、艾灸、火罐和按摩|
- 第1章 |針刺在傳統中醫裡的位置|
- 第2章 |《黃帝內經》關於針刺的重要原則|
- 第3章 |針刺的臨床實踐|
- .診斷與針刺前的準備:心法
- .進針與針刺操作:手法
- .針刺策略和穴位功效:刺法和穴法
- .臨床案例
- .現代針刺技術
- 第4章 |艾灸|
- 第5章 |火罐|
- 第6章 |按摩與內功按摩|
- |第四部分 靜坐與氣功|
- |結論|
- 附錄1:《神農本草經》藥物枚舉
- 附錄2:《黃帝內經.靈樞》選讀
- 附錄3:《傷寒論》選讀
- 術語彙編
- 參考書目
- 英文版致謝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