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叔本華如是說: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愛究竟有何意義?人類永久的大哉問, 叔本華以顛覆傳統的思維來解答!
-
點閱:54
178人已收藏
- 作者: 蔣耀江, 羅烈文編譯
- 出版社:財經錢線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576806117
- EISBN:9789576806292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12707
- 附註:附錄: 叔本華生平
佛教中云「苦」,有所謂的生之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
而被視為西方哲學中悲觀主義代表,叔本華亦視人生為苦,
他審視人性對欲望的渴求,探索生命的本質、情感、生死,
顛覆世俗對愛和人性的理解,更影響了尼采、托爾斯泰等人……
悲觀思想×生死領悟×情感慾望×自我探索
「舒適與幸福具有否定的性質,而痛苦則具有肯定的特性。」
以叔本華式的領悟,重新開始對人生價值的思索!
▎顛覆世俗價值:痛苦才是生命的本質
世人所認知的苦難和不幸皆為負面、無常的,歸納於「純屬意外」,
但人對與意志相牴觸的「不幸」異常敏感,因有所阻礙、違背,
故能馬上察覺到痛苦和難受的事,就像穿到一雙不合腳的鞋;
而對於快樂、舒適卻有些麻木,因為它們是與意志完全一致的事物,
就像人不會對身體的整體健康感到滿意,卻會有雞毛蒜皮的小煩惱,
整體來說,不幸反而才是規律中一貫存在的情況,是生命的常態,
因此在叔本華的觀點中,痛苦與不幸能引發我們的感觸,
而美好幸福卻意味著願望的消失,就像得到即意味著一物失去刺激。
「人生是在慾求予達到慾求間被消磨掉的,願望的本性即痛苦。願望一旦達成,很快便趨於飽和狀態。」
▎對情感的否定:戀愛和婚姻是苦痛的延續
因生命即苦痛,叔本華貶斥人類產生的戀慕情感及婚姻結合,
認為這是新的生命苦痛之延續,個體的情感對物種繁衍毫無意義,
不僅如此,叔本華更提到性慾是「欲望中的欲望」,凌駕其他欲望,
因為性慾是求生意志最完整的展現和最明確的型態,是至高無上的。
「浮世欲望的滿足正如拋給乞丐的施捨,維持他活過今天,卻也延長他的苦難到明日。」
本書特色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唯意志論的開創者,提出了對生命「表象」及「意志」的論辯,其思想以「人生是苦難」的命題為出發點,被後人認為是悲觀主義的代表,對後世精神分析學及心理學都有很大的啟發,本書就其對人性、生命價值、愛恨情感、生死思考等議題進行深入地探討,與讀者分享叔本華在苦難和慾望中帶給世人的啟示。
- 序言
- 卷一 人性的得失
- 世界相同,各人卻大異其趣
- 幸福與否取決於人的心態
- 各人素養不同,人生自然有別
- 人總是對痛苦異常敏感,對快樂麻木不仁
- 人比之動物更喜歡追逐幸福
- 沒有值得羨慕的人,只有值得同情的人
- 活在當下,當下的人生最精彩
- 生命本質上即是痛苦
- 每個人皆依其自然所賦予的素養各不相同
- 卷二 心靈的迷霧
- 榮譽只有一種間接的價值
- 人最難擺脫的便是名利欲
- 貪欲在惡德中的地位尚無確定
- 嫉妒讓人處在不利地位
- 嫉妒產生不幸和痛苦
- 傲慢是一種無知的行為
- 幻想只會折磨人的心智
- 心靈的寧靜是人類幸福的根基
- 卷三 愛與恨的苦惱
- 戀愛是導致失去自由的元凶
- 性慾是一種最強烈的慾望
- 並非所有的愛情都有完美的結局
- 欲望得到滿足,苦難得以延續
- 人類是欲望和需求的化身
- 卷四 生與死的糾纏
- 不同階段的人生各不相同
- 一切努力和欲望,皆為迷誤
- 人最大的恐懼來自對死亡的憂慮
- 對生命的強烈眷戀是愚昧的
- 死亡本身並不是災禍
- 卷五 人生的領悟
- 幸福只是人生的一段旅程
- 幸福只有在我們自身中才能發現
- 幸福只是假像,不幸才是真實的人生
- 別為俗事過度操勞
- 不告訴敵人的事,也別告訴朋友
- 友誼如同貨幣,存在正反兩面
- 透過容貌洞悉人的內心
- 了解自己是最大的福分
- 欠缺是正向的
- 附錄 叔本華生平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350
單本電子書
NT$
24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