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電影
什麼是當代電影研究的「做哲學」?
究竟是我們在思考電影,還是「電影在思考」呢?
「畫外音」、「高幀」、「慢動作」、「長鏡頭」、「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是七個電影研究中再熟悉不過的電影術語,分別指向電影拍攝技術、剪接手法、放映模式或影片類型。但這些「電影術語」有可能搖身一變為「哲學概念」嗎?《電影的臉》將針對這七個電影術語,進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圖將其一一「翻新」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與美學感受。
什麼是「畫外音」與「大音希聲」、德勒茲與老子的創造性連結?
什麼是「高幀」所開啟後膠卷、後電影的「微血管學」?
什麼是「慢動作」在快/慢二元對立之外的「時間─影像」?
什麼是「長鏡頭」的情境節奏與界域集結?
什麼是(後)國族主義的「正/反拍」?
什麼是光─物質─影像─運動的「淡入/淡出」?
什麼是在「默片」之外的「默」片?
《電影的臉》嘗試帶入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影像創作,讓他們不再侷限於台灣電影或華語電影的範疇歸屬,不再羈絆於歷史記憶或地理政治的詮釋框架,而能成為啟動「電影─哲學」思考的影像風暴,成為瞬間夾風雷閃電伏襲而來的「侯孝賢風暴」、「李安風暴」、「蔡明亮風暴」。本書希冀讓電影非電影、哲學不哲學,以便給出一種新的「電影─哲學」,一種創造生成的流變思考與虛擬威力。
本書針對「畫外音」、「高幀」、「慢動作」、「長鏡頭」、「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七個電影術語,進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圖將其「翻新」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與美學感受。全書分為七章,主要集中探討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晚近電影文本,藉此啟動台灣電影之「外」的思考,既指向國家疆域與國族範疇界定之外的外人、外片、外資,更指向哲學概念的「域外」,一個具虛擬創造力的「外」,讓電影-哲學的發想過程,得以成為思考風暴「域外」之力的捲入翻出,既是以「電影術語」來重新啟動台灣電影書寫,亦是翻新「電影術語」本身所可能帶出的影像思考,而得以讓台灣電影持續「流變-異者」、出乎意「外」。
- 封面
- 前言 影像的哲學思考
- 第一章 畫外音 Offscreen Sound
- 侯孝賢與《刺客聶隱娘》
- 第二章 高幀 High Frame Rate
- 李安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第三章 慢動作 Slow Motion
- 蔡明亮與《郊遊》、《西遊》
- 第四章 長鏡頭 Long Take
- 侯孝賢與《紅氣球》
- 第五章 正/反拍 Shot/Reverse Shot
- 李安與《色∣戒》
- 第六章 淡入淡出 Fade In Fade Out
- 侯孝賢與《珈琲時光》
- 第七章 默片 Silent Film
- 蔡明亮與《你的臉》
- 附錄一
- 〈電影的臉 觸動與特寫〉
- 附錄二
- 〈大開色戒:從李安到張愛玲〉
- 〈活捉《聶隱娘》〉
- 〈三個耳朵的刺客〉
- 〈李安的高幀思考〉
- 引用書目
- 版權
- 封底
紙本書 NT$ 580
單本電子書
NT$
40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