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
-
點閱:18
22人已收藏
- 作者: 劉漢介, 陳玉婷, 廖純瑜, 李素梅, 羅士凱, 陳國任 著
- 出版社:華品文創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865571719
- EISBN:9789865571726 PDF
- 格式:PDF,JPG
- 頁數:228
本書集結六位在茶產業、茶學、茶科研、茶藝、茶道、花道等傑出經理、經營、科研、教育及推廣的資深專業人士,就個自的專業領域對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及感悟發表的文章。讀者細細品味,必能對臺灣飲茶方式的流變及茶藝文化發展的面貌有概括的了解。
熱愛小壺工夫茶法的春水堂人文茶館創辦人劉漢介,因緣際會在日本見到餐飲服務人員沖調冷飲咖啡,而服務人員堅持紅茶僅能熱飲,只有咖啡才能調成冷飲,乾脆買回器具,深信能調冷咖啡,就能調冷飲茶。1983年在臺中開了第一家春水堂,兼賣冷飲茶的茶葉店,造成冷飲茶的風潮,是冷飲茶館(泡沫紅茶、珍珠奶茶)的先驅者。1999年在春水堂人文茶館旗艦店,親筆書寫春水堂茶記:「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在掛畫插花的環境中,用各類茶原料,依四季冷暖原則,普遍飲茶、吃茶、用茶之樂趣…期永續百年,不朽經營」,是春水堂的經營法則。劉創辦人對多元化冷飲茶事業永續經營的策略,及敬業精神的堅持有詳細的述說,有心經營冷飲茶館可細細品味,領悟其中道理。
國際大觀人文茶書院創辦人,現任中華茶藝家研究協會理事長陳玉婷是傑出的茶道、茶藝教師,對司茶心法「練手、煉味、鍊心」,「心手之間,溫置注奉」,及對茶席設計美學實作與應用有獨到的見解及說明,對於有心精進茶藝的愛好者必有裨益。
臺北市茶藝促進會創會理事長廖純瑜是海峽兩岸有名望的茶道、花道老師。在其文章中提示:「在品茗環境中,透過文人茶境之花的意象,呈現清、幽、雅的趣味,與茶之淡泊、寧靜、和諧的特性,兩者相應對話,在茶會中讓賓主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以臻於精神上愉悅的滿足」,描述解說文人茶境之花在茶席設計及茶會上的應用,有許多實例及解說,可供喜愛以插花表現茶席設計及茶會意境的愛茶人參考。
與臺灣茶有緣,小時候在茶業改良場所在地(楊梅埔心)成長,跟著父親喝茶享受天倫之樂的茶小樓主理人李素梅說:「只要開始泡茶,茶香在空氣中浮動著,就是滿室清香,因為感受喝茶時的舒心,泡茶時的靜心,學茶時的開心,我沈浸在茶的世界,生命因茶而豐富精彩,更是希望能讓茶進入更多人的生活,讓更多人能感受茶日子的美好」,而致力於推廣茶藝文化讓茶進入生活。她的習茶、愛茶、茶藝教學、參與茶會及主辦茶會的心路歷程,值得茶藝初學者體悟,實踐「喝茶從喜愛變成生活,習茶從興趣成了日常」。精進茶藝,使泡茶、喝茶由形式轉為隨意的、自由的,喝茶就會是開心的,這就是生活茶。
- 序.茗茗之中 各領風味 區少梅(第2頁)
- 序.臺灣舊時代的人情傳承 翁章梁(第6頁)
- 序.傳承並蛻變飲茶思維 陳保基(第7頁)
- 序.茶是生活也是藝術 阮逸明(第8頁)
- 從小壺泡到冷飲茶――多元化的飲茶觀(第15頁)
- 泡製一杯理想的茶湯(第16頁)
- 冷飲茶的源起(第22頁)
- 流傳(第24頁)
- 現況(第26頁)
- 感想與努力(第28頁)
- 可大可久的飲茶世界(第30頁)
- 臺灣茶文化的再生與改變――1980之後社會經濟及飲茶生活文明(第32頁)
- 茗茗之中(第37頁)
- 精茗蘊香 藉水而發――一杯茶湯的開始(第38頁)
- 草木之間――茶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唐.孫思邈(第40頁)
- 聞風而瀹――識茶、擇器、控溫、酌量、權時、儀軌、心行(第42頁)
- 一方天地――茶生活的美學儀式與時代指標(第46頁)
- 心手之間 溫置注奉――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也(第52頁)
- 以心瀹茗――心手之間的美好風景(第54頁)
- 靜緩觀品――情與景匯 意與象通(第58頁)
- 澄懷味道 一即一切――臺灣茶碗茶席品茶(第61頁)
- 只待――清香倍幽遠――談茶文化藝術教育(第66頁)
- 解讀文人茶境之花(第69頁)
- 生活四閒事(第70頁)
- 文人清雅心境界(第74頁)
- 文人茶境的意涵(第78頁)
- 文人茶境之花創作(第85頁)
- 結語(第98頁)
- 茶沏一室香(第99頁)
- 泡茶的開始(第103頁)
- 選水(第107頁)
- 泡茶三要素:溫度、置茶量與候湯時間(第110頁)
- 茶的二三事(第113頁)
- 一杯讓你感動的茶湯(第122頁)
- 窺見茶葉烘焙熱效應的奧秘(第125頁)
- 引子:與老茶師的對話(第126頁)
- 茶葉為何要烘焙(第134頁)
- 茶葉烘焙與乾燥的不同(第139頁)
- 烘焙的熱效應有那些(第140頁)
- 茶葉烘焙器具介紹(第147頁)
- 茶葉發酵度與熱效應的關係(第151頁)
- 臺灣三大焙香型烏龍茶――凍頂烏龍茶、鐵觀音、紅烏龍與烘焙(第154頁)
- 焙香型烏龍茶風味與韻味的形成因子(第159頁)
- 焙火茶優劣判斷與形成原因(第161頁)
- 茶學常用術語(第165頁)
- 主要栽培品種(第166頁)
- 茶葉採摘(第176頁)
- 化學成分(第182頁)
- 製程及茶葉種類(第189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