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科學月刊 [第641期]:這些年, 我們製造多少塑膠微粒?
  • 點閱:111
    58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Science monthly
  • 作者: 科學月刊
  • 出版社:科學月刊社
  • 出版年:2023.05
  • 格式:PDF,JPG
  • 頁數:84
  • 附註:月刊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4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我們與塑膠的距離

最近,偶然讀了一本介紹細菌的書《細菌群像》,被書裡頭所提到的一隻名為大阪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的細菌吸引。菌如其名,這隻細菌在2016年於日本大阪堺市一間寶特瓶回收廠的採集樣本中首次被分離。透過培養皿培養,研究人員發現它能夠分解並消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也就是寶特瓶的原料——塑膠。

塑膠,自1850年代問世以來,由於具有高穩定性、便利性、製造成本低廉等特性,被人類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隨著科技的進步,快步調的生活型態更強化人們與塑膠間的黏著度,也讓飲料杯、塑膠餐盤、塑膠袋、保鮮膜等用完隨手即丟的一次性塑膠容器或包材占據我們的生活。塑膠,儼然已成為現代人日常難分難捨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依賴塑膠帶來便利性的同時,它耐腐蝕、耐酸鹼且難以被生物降解的特性,卻開始帶來大量塑膠垃圾,汙染環境。雪上加霜的是,近年來許多研究發現,塑膠垃圾在降解過程中會產生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透過空氣、海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等方式,直接或間接藉由大氣循環進入水循環,包含空氣、土壤、河川和海洋,使地球上的塑膠微粒無所不在。

不僅如此,擴散到大氣中的塑膠微粒也有可能藉由接觸或攝食的方式,累積在陸生生物體內;漂流到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則可能因此累積在海洋生物體內,再透過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的作用,轉移至食物鏈上層的生物體。近年來也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類早已將塑膠微粒吃下肚,途徑包括食用遭塑膠汙染的魚蝦貝類等海鮮、飲用被塑膠汙染的水,甚至呼吸都能直接吸入飄散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

回到大阪堺菌,儘管它能消化分解PET,但分解速度遠遠不及塑膠微粒在世界每個角落擴散的數量規模,也因此塑膠微粒成為近年來全球亟欲重視的議題。面對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目前我們對它的了解有多少?又該如何因應?

雜誌簡介
 
科學是什麼?是地表萬物造就出的各種現象?是探究人體結構表徵系統的學問?是物質與能量的變化模式?還是藉由觀察、進而找出的特定模式或概念?
 
對《科學月刊》而言,科學,是對真相的渴望。在美俄冷戰、日本也因政變而動盪不安的1970年代,一群在美的臺灣留學生,日日面對、接觸著最前端的知識與新穎的技術,卻有感自身曾生活的土地所欠缺的,不只是教育,更是對科學真理的無知。遂以懷抱「科學報國」的心情創辦《科學月刊》,期望承先啟後,孕育一株名為科學的幼苗。

 
走在世界前端、傳播歷史各大科學事件,帶領著臺灣科學脈絡的《科學月刊》已邁入第50年頭。細數這18000多個日子裡,科學的成果點滴著世界的發展,更豐富了《科學月刊》的靈魂。未來,《科學月刊》更期望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科學新知,而是將科學伴其你我左右。
  • News Focus(第4頁)
    • 口渴的植株會發出咔噠聲/讓人欲罷不能 巧克力背後的融化科學(第4頁)
    • 暴龍可能長著和蜥蜴相似的嘴唇/幫助蜜蜂遠離寄生蟲的多刺花粉(第5頁)
    • 氣候變遷使棒球全壘打率提升/古人如何解決乳糖不耐症的困擾?(第6頁)
    • 移動的人群將自發地形成隊伍/不只是吞噬 黑洞可能促成恆星的誕生(第7頁)
  • 科學‧出走(第8頁)
    • 未來的「我們」會是什麼樣子?臺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第8頁)
    • 以理性描繪自然之美 科博館「科畫博物」特展(第10頁)
  • 封面故事引言 生活,無「塑」不在(第12頁)
    • 封面故事1 自四面八方、鋪天蓋地而來!塑膠微粒的傳播、衝擊與海洋危機(第14頁)
    • 封面故事2 吃到塑膠微粒會怎麼樣?飲食中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第20頁)
    • 封面故事3 動物便便大調查!糞便微塑膠研究與環境汙染倡議(第26頁)
    • 封面故事4 收集塑膠微粒與垃圾!以過濾技術及無人船減緩海洋塑膠汙染(第32頁)
  • 思辨之評(第38頁)
    • 塑膠汙染不能只靠回收解決 「全面減少塑膠生產」為何如此重要?(第38頁)
    • 為什麼要禁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受法規與民眾影響的循環經濟難題(第42頁)
  • 顯影 鰕虎(第46頁)
  • 專欄(第50頁)
    • 數不勝數:眼見不一定為真?用數學算出視覺錯覺的幾何模型(第50頁)
    • 格物致知:被透鏡鏡頭扭曲的真相 如何解決相機、顯微鏡的球面像差?(第56頁)
    • 生生不息:史前人骨遺骸研究 科學印證臺灣的小黑人傳說(第62頁)
    • 潛移默化:可摺疊螢幕軟Q的祕密!色彩鮮艷又可彎曲的OLED(第68頁)
    • 物換星移:碳排放的增加如何影響碳十四定年法?(第74頁)
  • 書摘 《深:海洋怪奇物語》(第78頁)
紙本書 NT$ 280
單本電子書
NT$ 196

點數租閱 15點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4
訂閱雜誌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