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從我心中生起:21世紀的革命性理論「生命宇宙論」,生命和意識才是了解這個宇宙的關鍵
-
點閱:125
135人已收藏
- 譯自:Biocentrism:how life and consciousness are the keys to understanding the tru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 作者: 羅伯.蘭薩(Robert Lanza MD), 鮑伯.博曼(Bob Berman) 著 , 隋芃 譯
-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 出版年:2023
- ISBN:9786269594566
- EISBN:9786269594573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07101
- 附註:附錄: 1, 勞倫茲變換式--2,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生命宇宙論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你的意識決定了宇宙
「二十一世紀愛因斯坦」頂尖生物學家、幹細胞研究先驅羅伯・蘭薩
╳ 知名天文學家鮑伯.博曼
以「生命宇宙論」重新詮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宇宙的誕生,絕非始於隨機的碰撞與爆炸......
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回應《時間簡史》,21世紀人類無法迴避的革命性宇宙論
生命與意識,才是了解宇宙的基礎;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看、思、聽等各種各樣的感知,我們還剩下什麼?
少了生物,又怎麼知道任何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事實上,如果沒有觀察者、耳朵和大腦,倒下的樹只會帶來空氣的波動。
你以為「存在」的實相,其實是大腦或心智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是你轉動了宇宙。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如同發明「黑洞」一詞的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時間和空間並非真的存在,宇宙是你的大腦播放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奇特的無形存在,我們無法把它拿起來或放在某處。
時間和空間,都需要生物觀察才得以存在,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它們是詮釋跟理解的方式,它們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
大腦就像是DVD播放機裡的電子儀器,是它讓你的宇宙活起來,
時間和空間都是神經元創造出來的主觀感受。
是扮演觀察者的動物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現實創造了觀察者。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意識決定了一切。
「生命宇宙論」推證:死亡是不存在的!
如果現實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產物,這種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如果「我」只是這副軀體,那麼我必然會死。
如果我是我的意識、經驗與感官,那麼我一定不會死!
這股內在能量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因為能量守恆是最正確無誤的科學原理之一,
能量是永垂不朽的,無法製造也無法消滅。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E. Donnall Thomas、
NASA天文物理學家|David Thompson、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
前中華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樓宇偉、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鎮、
身心靈作家|李欣頻
──重磅衝擊推薦
「就像『時間簡史』一樣,這本書令人振奮,也讓生物學更加完整。(……)蘭薩提出生命宇宙論,把答案放在觀察者,而非被觀察者身上。這是一本奠基於科學與哲學的巨著,把生物學納入理論整合的核心。本書能吸引各種不同領域的讀者,因為它用全新的觀點探討人類存在這個亙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會激發讀者思考。」──愛德華.唐諾爾.湯馬斯(E. Donnall Thomas),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
「若是把蘭薩的論點放在更大的背景來看,它能發揮如哥白尼日心說般的顛覆效應。正如我們都知道是地球繞行太陽(人類才是發揮作用的因素),蘭薩提出由各種可能的結果所構成的所謂的『現實』,它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賦予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羅納德.葛林(Ronald Green),達特矛斯學院獲得柯漢夫婦基金贊助的道德學與人類價值觀研究教授、達特矛斯學院道德學研究所所長、知名宗教研究學者
「蘭薩是當代最優秀的學者,這次他再度大放異彩。《宇宙從我心中生起》運用人類數世紀以來的知識,把這些知識與人類聯繫起來,並指出生理上的限制使我們無法理解自身存在和宇宙的真面目。這個全新的理論一定能徹底改革未來數世紀人類的自然定律觀念。」──安東尼.艾塔拉(Anthony Atala),國際知名科學家、維克弗斯特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
「是的,我們應該懷疑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感知是不是神經生理學的結果。是的,我們應該懷疑為什麼所有的條件剛好適合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從古菌演化成真核生物,最後演化成人類……我相信這本書能吸引許多讀者。我喜歡看挑戰我的既有觀念、發人深省的書,而不是只會說教的書。這本書絕對屬於前者。」──史提芬.貝里(R. Stephen Berry),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詹姆斯法蘭克傑出服務榮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員、美國文理科學院副院長、麥克阿瑟獎的「創意獎」得主
「身為天文物理學家,我關注的是很大、很遠的物體,忽略了意識在宇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蘭薩的書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就算是在最大的尺度上,我們還是要仰賴心智才能感受真實。」──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pson),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天文物理學家
「蘭薩想出一個嶄新的方式,從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檢視現實。他的文章質疑科學家是否已經運用所有的工具去研究大自然。科學能否將生物學融入大統一理論?他提出一個新觀念來回答這個問題:生命宇宙論。」──岡特.克萊特許卡(Gunther Kletetschka),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物理學研究教授、開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主要科學家
「蘭薩從一個嶄新的、博大精深的觀點去檢視感知與意識如何形塑現實和共同經驗。這本書不但能讓讀者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的物理學與現代生物學,也提出了更寬廣的見解。」──麥克.萊沙特(Michael Lysaght),布朗大學醫學科學暨工程學教授、布朗生醫工程學中心主任
以「生命宇宙論」重新詮釋宇宙的基本原理
宇宙的誕生,絕非始於隨機的碰撞與爆炸......
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回應《時間簡史》,21世紀人類無法迴避的革命性宇宙論
生命與意識,才是了解宇宙的基礎;
我們感覺到的真實,是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如果沒有看、思、聽等各種各樣的感知,我們還剩下什麼?
少了生物,又怎麼知道任何事物是否真的存在?
「森林中的一棵樹倒下,如果旁邊沒有人看見,它是否發出了聲音?」
事實上,如果沒有觀察者、耳朵和大腦,倒下的樹只會帶來空氣的波動。
你以為「存在」的實相,其實是大腦或心智所創造的,換句話說,是你轉動了宇宙。
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
是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
既然宇宙可以擁有任何特性,為什麼卻「碰巧」擁有適合生命的特性?
如果宇宙的誕生真的只是隨機的粒子碰撞,隨機的自然過程怎麼可能創造出知覺(意識)?
「生命宇宙論」恰恰解答了這個謎題:是生命與意識形塑了宇宙!
量子理論告訴我們,沒有一顆「次原子粒子」是固定不動的,它們與觀察者息息相關,
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一個尚未確定的機率。
如同發明「黑洞」一詞的約翰.惠勒所說,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是:「觀察者」必須存在。
時間和空間並非真的存在,宇宙是你的大腦播放出來的!
時間和空間都是奇特的無形存在,我們無法把它拿起來或放在某處。
時間和空間,都需要生物觀察才得以存在,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和空間根本不存在。
它們是詮釋跟理解的方式,它們是動物心理邏輯的一部分。
大腦就像是DVD播放機裡的電子儀器,是它讓你的宇宙活起來,
時間和空間都是神經元創造出來的主觀感受。
是扮演觀察者的動物創造了現實,而不是現實創造了觀察者。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意識決定了一切。
「生命宇宙論」推證:死亡是不存在的!
如果現實是我們自己的意識產物,這種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如果「我」只是這副軀體,那麼我必然會死。
如果我是我的意識、經驗與感官,那麼我一定不會死!
這股內在能量不會因為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因為能量守恆是最正確無誤的科學原理之一,
能量是永垂不朽的,無法製造也無法消滅。
生命宇宙論的七大法則:
◆生命宇宙論第一法則:我們感知到的真實是一個與意識有關的過程。
◆生命宇宙論第二法則:外在感知與內在感知密不可分。兩者猶如硬幣的兩面,無法分割。
◆生命宇宙論第三法則:粒子與物體跟觀察者息息相關。少了有意識的觀察者,它們充其量只是處於一種尚未確定的機率波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四法則:少了意識的存在,「物質」處於尚未確定的機率狀態。意識存在前的任何宇宙只可能處於一種機率狀態。
◆生命宇宙論第五法則:宇宙結構唯有透過生命宇宙論才能解釋。宇宙專為生命量身打造,這一點合情合理,因為生命創造宇宙,而非宇宙創造生命。宇宙只是自我的全套時空邏輯。
◆生命宇宙論第六法則:少了動物的感知,時間根本不存在。我們用時間這種過程來感知宇宙內的變化。
◆生命宇宙論第七法則:空間跟時間一樣,並非物體或東西。空間是動物理解的一種形式,不具有獨立的真實性。我們隨身攜帶空間與時間,就像烏龜揹負著龜殼。因此沒有生命,事件就沒有絕對獨立存在的基礎。
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E. Donnall Thomas、
NASA天文物理學家|David Thompson、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嗣涔、
前中華生命電磁學會理事長|樓宇偉、
東吳大學物理學系名譽教授|陳國鎮、
身心靈作家|李欣頻
──重磅衝擊推薦
「就像『時間簡史』一樣,這本書令人振奮,也讓生物學更加完整。(……)蘭薩提出生命宇宙論,把答案放在觀察者,而非被觀察者身上。這是一本奠基於科學與哲學的巨著,把生物學納入理論整合的核心。本書能吸引各種不同領域的讀者,因為它用全新的觀點探討人類存在這個亙古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它會激發讀者思考。」──愛德華.唐諾爾.湯馬斯(E. Donnall Thomas),1990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
「若是把蘭薩的論點放在更大的背景來看,它能發揮如哥白尼日心說般的顛覆效應。正如我們都知道是地球繞行太陽(人類才是發揮作用的因素),蘭薩提出由各種可能的結果所構成的所謂的『現實』,它的意義其實也是人類賦予的。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理論。」──羅納德.葛林(Ronald Green),達特矛斯學院獲得柯漢夫婦基金贊助的道德學與人類價值觀研究教授、達特矛斯學院道德學研究所所長、知名宗教研究學者
「蘭薩是當代最優秀的學者,這次他再度大放異彩。《宇宙從我心中生起》運用人類數世紀以來的知識,把這些知識與人類聯繫起來,並指出生理上的限制使我們無法理解自身存在和宇宙的真面目。這個全新的理論一定能徹底改革未來數世紀人類的自然定律觀念。」──安東尼.艾塔拉(Anthony Atala),國際知名科學家、維克弗斯特大學再生醫學研究所的教授兼所長
「是的,我們應該懷疑人類對空間與時間的感知是不是神經生理學的結果。是的,我們應該懷疑為什麼所有的條件剛好適合生命在地球上出現,從古菌演化成真核生物,最後演化成人類……我相信這本書能吸引許多讀者。我喜歡看挑戰我的既有觀念、發人深省的書,而不是只會說教的書。這本書絕對屬於前者。」──史提芬.貝里(R. Stephen Berry),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詹姆斯法蘭克傑出服務榮譽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會員、美國文理科學院副院長、麥克阿瑟獎的「創意獎」得主
「身為天文物理學家,我關注的是很大、很遠的物體,忽略了意識在宇宙中扮演的關鍵角色。蘭薩的書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就算是在最大的尺度上,我們還是要仰賴心智才能感受真實。」──大衛.湯普森(David Thompson),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天文物理學家
「蘭薩想出一個嶄新的方式,從生物學的觀點深入檢視現實。他的文章質疑科學家是否已經運用所有的工具去研究大自然。科學能否將生物學融入大統一理論?他提出一個新觀念來回答這個問題:生命宇宙論。」──岡特.克萊特許卡(Gunther Kletetschka),美國太空總署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地球物理學家、美國天主教大學的物理學研究教授、開發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的主要科學家
「蘭薩從一個嶄新的、博大精深的觀點去檢視感知與意識如何形塑現實和共同經驗。這本書不但能讓讀者深入了解二十世紀的物理學與現代生物學,也提出了更寬廣的見解。」──麥克.萊沙特(Michael Lysaght),布朗大學醫學科學暨工程學教授、布朗生醫工程學中心主任
- 生命宇宙論七大法則
- 推薦序 羅伯.蘭薩《生命宇宙論》的自然與必然
- 作者序 全新的宇宙論
- 第一章 大霹靂的前一天發生了什麼事 ——意識,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
- ◇ 宇宙跟你想的不一樣
- ◇ 大霹靂之前有什麼?
- ◇ 泥坑宇宙
- ◇ 宇宙的關鍵構成要素,竟然是意識?
- 第二章 生命宇宙論 ——少了生物,外在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 ◇ 科學無法為生命提供完整的解釋
- ◇ 生命宇宙論:用生命與意識做為了解宇宙的基礎
- ◇ 真實世界無法脫離感知而存在
- ◇ 物體是否真實存在?
- 第三章 沒有人,就沒有彩虹 ——一棵樹倒下的聲音,需要耳朵來聆聽
- ◇ 沒有人類,宇宙依然存在嗎?
- ◇ 每個人眼中的彩虹都是獨一無二的
- 第四章 靈光乍現! ——原來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宇宙
- ◇ 基因的奇蹟:白雞變黑雞
- ◇ 美夢成真:遇見神經生物學
- ◇ 人類的感知雖然特別,卻不是獨一無二
- ◇ 發現生命難以解釋的祕密
- 第五章 宇宙在哪裡? ——宇宙只存在於你的大腦中
- ◇ 內與外:兩個世界的迷思
- ◇ 何謂「自我感」?
- ◇ 「外在世界」存在於大腦或心智之中
- ◇ 跳脫語言,才能更精準地了解宇宙
- ◇ 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 第六章 時間泡泡 ——意識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
- ◇ 我的姊姊泡泡
- ◇ 生命並不是偶然與巧合
- 第七章 明天比昨天先來到 ——唯有被感知到的東西才是真的
- ◇ 量子力學撼動了牛頓的宇宙
- ◇ 量子怪誕性
- ◇ 局域性被澈底推翻
- ◇ 量子論的三大領域都支持生命宇宙論
- ◇ 雙狹縫實驗
- 第八章 顛覆人類宇宙觀的雙狹縫實驗 ——盯著水壺看,水就燒不開
- ◇ 量子論被濫用
- ◇ 雙狹縫實驗的最新版本
- ◇ 觀察者決定效應
- 第九章 金髮姑娘宇宙 ——宇宙是為人類量身訂做的
- ◇ 宇宙是專為人類量身訂做的智慧型設計
- ◇ 宇宙常數似乎是為了生命與意識精心挑選的
- ◇ 人類根本不需要宇宙論?
- ◇ 觀察者是宇宙存在的先決條件
- 第十章 時間會膨脹 ——時間是生命為心理迴路創造的一種實用工具
- ◇ 時間真的存在嗎?
- ◇ 時間是一種概念,還是一種真實存在?
- ◇ 時間能夠倒轉嗎?
- ◇ 時間旅行是可行的嗎?
- ◇ 能夠測量時間,能否證明時間真的存在?
- 第十一章 空間會收縮 ——空間是將感覺塑造成多維物體的一種軟體
- ◇ 空間真的存在嗎?
- ◇ 永恆的時空海?
- ◇ 十九世紀的空間探測:以太並不存在
- ◇ 從太空到永恆
- 第十二章 幕後推手 ——遇見盧瑞亞博士
- ◇ 直奔哈佛大學毛遂自薦
- ◇ 轉戰麻省理工學院,改變一生
- 第十三章 心智風車 ——邏輯和語言有其局限,無法全面理解宇宙
- ◇ 語言和邏輯的限制
- ◇ 邏輯跟語言無法理解宇宙整體
- 第十四章 從天堂墜落 ——意識真的可以被消滅嗎?
- ◇ 意外墜地,在生死之間徘徊
- ◇ 意識不死
- 第十五章 創造的基石 ——心智與大自然合而為一的瞬間
- ◇ 由觀察者決定的世界奠基於神經元,而非原子
- 第十六章 宇宙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宗教、科學與生命宇宙論如何看待實相
- ◇ 「存在」的原因、本質與方式
- ◇ 傳統科學的基本宇宙觀
- ◇ 宗教的宇宙觀
- ◇ 生命宇宙論的宇宙觀
- 第十七章 當科幻小說成真 ——生命宇宙論早就滲透了我們的生活
- ◇ 從神性宇宙到隨機宇宙
- ◇ 一九五五年以前的科幻故事,擁抱傳統宇宙論
- ◇ 一九六○年以後的科幻故事,拋棄傳統宇宙思維
- ◇ 生命宇宙論早已滲入大眾生活
- 第十八章 意識之謎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
- ◇ 解答意識,沒有這麼簡單
- ◇ 心智會為每一個經驗創造時空關係
- ◇ 如果沒有人在觀看,宇宙是否存在?
- 第十九章 死亡與永恆 ——意識不受時空限制,死亡並不存在
- ◇ 生命宇宙論將鬆開死亡的箝制
- ◇ 意識結束的機率為零,永恆完全超脫時間
- ◇ 我是誰?
- 第二十章 放眼未來 ——生命宇宙論的時代即將來臨
- ◇ 逐漸承認仰賴意識的物理實驗
- 致謝
- 【附錄一】勞倫茲變換式
- 【附錄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與生命宇宙論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