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3-31
本期內容簡介
走進編輯室
拓展視野、掌握細節的遙測技術
不知道各位讀者是否還記得我們在2020年10月號推出的立方衛星專輯,一口氣介紹了臺灣的玉山、堅果、飛鼠立方衛星。除了帶領讀者認識它們的酬載裝備與應用外,低成本的製作也讓人們對衛星應用從想像變成可能,更宣告全新太空時代的來臨。
而當衛星搭乘火箭升空、逐步調整飛行軌跡,最後抵達任務軌道後已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此時衛星如何將收集到的資料傳送給遠在地球的我們呢?遙測(remote sensing)技術在這個時候便扮演重要的關鍵,透過電磁波將衛星的觀測資料傳送至地面,由地面接收站接收資料後進行分析。
不過,遙測技術的應用也不只侷限在衛星。最早的遙測觀念出現在19世紀,當時只是簡單地由人類乘坐熱氣球拍攝地面照片並記錄。往後,隨著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航太角力,也讓搭載其中的遙測技術因為這場太空競賽而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時至今日,看似與一般大眾距離遙遠的遙測,也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氣象預報、颱風動態、網路地圖、行車導航系統,在在都仰賴遙測技術提供資訊。不僅如此,遙測技術更被廣泛應用在資源調查、地表環境監測、分析海洋變遷、掌握火山活動、預防土砂災害等多面向。
如果你好奇科學家是如何透過遙測技術取得上至太空、下至地表的大小資訊,歡迎翻開這期《科學月刊》,跟著我們一起認識各種遙測技術。
而當衛星搭乘火箭升空、逐步調整飛行軌跡,最後抵達任務軌道後已距離我們十萬八千里,此時衛星如何將收集到的資料傳送給遠在地球的我們呢?遙測(remote sensing)技術在這個時候便扮演重要的關鍵,透過電磁波將衛星的觀測資料傳送至地面,由地面接收站接收資料後進行分析。
不過,遙測技術的應用也不只侷限在衛星。最早的遙測觀念出現在19世紀,當時只是簡單地由人類乘坐熱氣球拍攝地面照片並記錄。往後,隨著蘇聯在1957年發射了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啟了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航太角力,也讓搭載其中的遙測技術因為這場太空競賽而有突飛猛進的發展。
時至今日,看似與一般大眾距離遙遠的遙測,也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從氣象預報、颱風動態、網路地圖、行車導航系統,在在都仰賴遙測技術提供資訊。不僅如此,遙測技術更被廣泛應用在資源調查、地表環境監測、分析海洋變遷、掌握火山活動、預防土砂災害等多面向。
如果你好奇科學家是如何透過遙測技術取得上至太空、下至地表的大小資訊,歡迎翻開這期《科學月刊》,跟著我們一起認識各種遙測技術。
- News Focus(第4頁)
- 蛋殼化石揭露古代巨鳥的祕密/若臺灣發生核災 臺北將無法居住(第4頁)
- 俄烏戰火留下的有毒物質難以清除/如果太陽系多一個類地行星?(第5頁)
- 封面故事引言 從天空俯視地球,掌握世界脈動(第6頁)
- 封面故事1 穿透雲雨、透視地表的祕密 合成孔徑雷達(第12頁)
- 封面故事2 分析災情、監測環境變化的好幫手 多光譜遙測技術(第18頁)
- 封面故事3 監測地表的天氣現象 氣象衛星與雷達(第24頁)
- 封面故事4 臺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即將升空!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專訪(第30頁)
- 封面故事5 衛星上太空卻無法可循?臺灣《太空發展法》挑戰商業太空時代(第36頁)
- 思辨之評(第42頁)
- 核融合發電有望實現?從美國NIF的最新研究看未來發展(第42頁)
- 為什麼土耳其大地震的災情慘重?從強震中反思臺灣的防災意識(第46頁)
- 顯影 林鵰(第50頁)
- 專欄(第52頁)
- 數不勝數:理性的遵循 談西方古典建築的數與形(第52頁)
- 格物致知:兼顧保暖與飛翔能力 藏在鳥類羽軸中的仿生力學(第58頁)
- 生生不息:利用「廢水」監測病毒、細菌的廢水流行病學(第64頁)
- 潛移默化:在立可白、食物及光觸媒都留下足跡 應用百變的二氧化鈦(第68頁)
- 專訪 臺灣的「麵包樹」不是「麵包樹」?解開百年誤會的奇幻旅程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鍾國芳專訪(第72頁)
- 書摘 《大腦不思議》(第78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