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十八世紀前半葉英國美學史:美學起源×各派名家×詳盡析論, 從文藝復興的遺緒到美的確立, 研究西方美學必讀之作
  • 點閱:1090
    52人已收藏
  • 作者: 董志剛著
  • 出版社:崧燁文化
  • 出版年:2022
  • ISBN:9786263324411
  • EISBN:9786263324602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227907

從「美」的學問出發,
一口氣理解「美」的哲學,
除了懂「美」,更能創造「美」!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美」,這個看不清也摸不著的存在,
人們應該如何定義?又要如何欣賞呢?

【如何定義「美」?】
對於西方近代美學源於何時,學者們大概沒有異議,即18世紀。
一般認為,鮑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1714~1762)於1750年正式出版《美學》一書,象徵著美學這門學科的成立,而此前他在1735年出版的博士論文《詩的哲學默想錄》中,就已經提出了「美學」(aesthetica)一詞。
鮑姆加登認為,美學是感性認知的學問,美就是感性認知的完善。

【何謂「美」的本質?】
沙夫茨伯里:富有秩序的形式就是美。
柏克:「美」和「崇高」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哈奇森:「美」可以分為「相對美」和「絕對美」。
休謨:「美」是一種心靈狀態。

【「醜」又是什麼呢?】
「畸形不過是美的缺乏,或者沒有達到我們對異類事物所期待的美。」
在哈奇森看來,某種形式與利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關聯,這種關聯很多時候是來自偶然,只要我們真正了解了一個物種的生存規律或某種事物的用途,這些事物的形式就不再顯得醜陋。
飛禽猛獸、狂風暴雨、懸崖峭壁初看之下是醜的,但是一旦我們明白它們對我們不會造成危害,反而會成為快樂的原因。
一個相貌醜陋之人,如果我們發現他內心善良,那他的相貌也就不再令人生厭。由此,哈奇森證明人的美感是普遍的,不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休謨:趣味無爭辯。】
到了18世紀,與情感密切相關的審美問題成為人們競相討論的話題,「趣味」變成了一個流行的詞語,然而趣味所包含的模糊性和神祕性也一併留存下來。
休謨撰寫〈趣味的標準〉一文,試圖釐清「趣味」這一概念;然而這篇文章卻受到眾多學者的激烈批判。為什麼?

本書特色:
本書探討18世紀英國美學的起源與發展。透過各個名家、不同流派對「美」的討論,不只能深刻理解西方美學的沿革與影響,更能從中理解到各式各樣的美感經驗,以及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董志剛,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西方美學研究和文化研究,曾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導論
  • 十八世紀英國美學的思想淵源
    • 文藝復興的遺響
    • 經驗主義哲學的支持
    • 自然神論的浸染
  • 沙夫茨伯里
    • 目的論
    • 道德感
    • 美的本質
    • 美感理論
    • 審美與社會
  • 艾迪生
    • 想像的性質
    • 想像快感的性質與美的三種類型
    • 藝術與自然
    • 模仿
    • 論文學
  • 哈奇森
    • 內在感官
    • 絕對美
    • 相對美
    • 論醜
  • 霍加斯
    • 經驗主義方法
    • 蛇形線與想像
    • 想像與美感
    • 自然與藝術
  • 休謨
    • 經驗主義與情感主義的合流
    • 美是情感
    • 美與想像
    • 美與同情
    • 趣味的標準
  • 柏克
    • 論趣味
    • 論崇高
    • 論美
    • 語言的魅力
  • 傑拉德
    • 趣味與想像
    • 七種內在感官
    • 審美判斷的條件
    • 完善的趣味
    • 趣味的運用
  • 凱姆斯
    • 趣味與批評
    • 情感及其規律
    • 崇高與美
    • 滑稽
    • 情感的表現
    • 論藝術的形式
    • 趣味的標準
  • 參考文獻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3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