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有圖有真相!一窺歷史寫作者如何在圖像中挖掘你所不知道的臺灣史
 
◎文化部金鼎獎得獎作品系列作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主編
◎陳宗仁(中研院台史所專任研究員)專文導讀

◎洪廣冀(台大地理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新生代研究者簡宏逸、鄭螢憶、盧正恒、林紋沛、陳偉智、蔡思薇、莊勝全、曾獻緯、黃悠詩、楊淳嫻,跨領域通力合作
◎在「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重看台灣歷史
 
◇在看得見的圖像背後挖出難以看見的歷史
圖像是歷史的最佳見證,不只帶我們看圖說故事,更捕捉了文字無法描繪的細節與印記。

你知道嗎?日治時代臺南青年葉盛吉到京阪神畢業旅行,在見證了帝國的先進與繁華後,不由得心生嚮往之情。請看本書作者如何在一張張用心蒐集的旅行紀念戳章背後,看見葉盛吉的人生終局。那些與戰後返臺的失望之情形成強烈對比,更讓他最終成為政治犯遭槍決的,究竟是什麼?

你曾看過嗎? 1960年代的盜版漫畫《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那引人發噱的外型,不僅見證臺灣曾經是漫畫盜版王國的時代縮影、臺日漫畫發展史、臺灣書籍審查制度,甚至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美日對臺灣文化的雙重影響!

你想過嗎?歷史上許多來到臺灣的過客都曾為我們留下豐富的生態紀錄。不過,清代沒看過藍腹鷴的斯文豪和日治沒親眼見過臺灣杉的早田文藏,究竟到底是如何用科學繪圖在國際發表臺灣新物種調查報告呢?而早田文藏的物種發表又為何能拿來證明日本帝國的實力?

你看過嗎?張義雄先生的畫作《蘭嶼紀念》中有一尾黑色大魚,外型與蘭嶼文化中知名的飛魚有極大落差。在追蹤這尾大魚身世的過程,也同時是在追蹤蘭嶼如何進入「歷史」的過程。曾被當作原始樂園、住著「無衣可穿的雅美同胞」的蘭嶼,如何在雜揉真實與想像的畫家筆畫之下展露出更為真實樣貌?

◇圖像能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嗎?
在這個臺灣史寫作百花齊放的時代,更需要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圖像是一種看似直觀卻蘊含深意的史料。它能直接記錄事件,可以呈現時代風貌,但又折射出圖像製作者的觀察。它能佐證歷史也能扭曲真相,因此若能在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中,微觀細節或覺察圖像上沒說出的意涵,也許會讓我們更接近歷史事實一些。

本書以「傳教士的素描、祖先畫像、獻給皇帝的山水畫、博物畫(科學繪圖)、紀念戳章、人類學攝影、漫畫、美術作品」等圖像史料重說18-20世紀的臺灣歷史。10位新生代史家透過圖像細部的考證、圖像來源的追蹤、圖像內容的比對,挖掘各種圖上沒說的事。透過這些精采故事,讀者將能穿越時空,重回歷史場景,探索不一樣的臺灣史。

書末也將介紹圖像史料來源,並分析如何運用這些史料撰寫歷史。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這些多樣的圖像史料,解讀圖裡圖外說不完的臺灣故事。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序)
林芬郁 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德青 《南向跫音》、《華府跫音》作者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曹銘宗 文史工作者
陳宗仁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游旨价 臺灣大學森林系博士、《通往世界的植物》作者
黃春木 建國中學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 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顏娟英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作者簡介

張隆志
本書主編。現任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美國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文研究所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主任,並擔任英國牛津大學臺灣漢學講座,以及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臺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族群關係史,比較殖民史,史學史及公眾歷史學。已出版專書《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主編《島史的求索:台灣史論叢史學篇》,合編《曹永和院士訪問記錄》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簡宏逸
一隻被飼養的家貓,不抓老鼠不吃魚,最近開始扮演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在講台上喵喵叫。曾經研究過傳教士漢學、地名與周邊社會、古代人名稱謂、知識傳播路徑,學術雜食性動物是也。最近正以貓的角度研究在倫敦假扮福爾摩沙人的大騙子、阿姆斯特丹運河旁的文抄公,還有近代初期歐洲臺灣研究的系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鄭螢憶
一個熱愛鄉土的雲林縣北港人,目前任職於東吳大學歷史系。學術專長為清代臺灣族群史、歷史人類學、臺灣民間信仰,曾發表關於清代熟番身分與番界邊區相關的數篇論文。長期關注臺灣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番界邊區多族群互動的歷史。相較於在圖書館讀檔案,更熱愛從田野現場思考臺灣多重歷史疊加的過程。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土生土長新竹人,從幼稚園起求學、當兵、工作幾乎都在新竹度過。喜歡海、關心海、研究海,希望能作為一位會說故事的歷史研究工作者。目前研究領域為海洋史、清史、帝國史、臺灣史。

林紋沛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臺灣知識(1860–1905)》。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有《論友誼》、《從彼山到此山》、《家園何處是》、《強鄰在側》、《版權誰有?翻印必究?》等書。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

陳偉智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專攻臺灣近代史、歷史與社會理論、歷史人類學以及人類學史,著有《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等。

蔡思薇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喜歡不那麼方正的歷史,無意識地在各種跨領域中遊蕩。研究領域為自然史、科學史、景觀與環境論述,著有《風景的想像力:板橋林本源園邸的園林》(合著),譯有《椰子的葉蔭》等相關領域論文及散文。

莊勝全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文化史、臺灣近代政治史與日治時期報刊媒體史。主要以作為新型態出版模式與傳播媒介的近代報刊,觀察現代性、殖民主義與民族主義在殖民地臺灣所呈現複雜的互動關係。著有《萬文遥寄海一方:淸帝國對臺灣的書寫與認識》、《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與《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合著)等著作。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曾獻緯
南投鹿谷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現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經濟史。著有《戰後臺灣農業科學化的推手:以農業推廣體系為中心(1945-1965)》。目前研究興趣是臺灣農業的過去與現在。

相關著作:《跨越世紀的信號2:日記裡的臺灣史(17-20世紀)》《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

黃悠詩
畢業於美國紐約大學檔案與大眾史學碩士學程,目前就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漫博組,主要協助辦理國家漫畫博物館籌備相關業務。期待可以用歷史及歷史學改變世界。

楊淳嫻
國立臺灣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曾經參與2020年「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策展研究團隊,《臺灣美術兩百年》作者群之一。
  • 編輯室報告
  • 《島嶼新台誌》總序
  • 推薦序 「好看」的臺灣史
  • 導讀 圖像中的臺灣史
  • 主編序言 解讀新圖像、發現老臺灣
  • 第一章 知識接力與浪漫想像
    • 一幅南路原住民勇士的畫像
    • 旅行以獲取知識
    • 清帝國的海外要地
    • 深入臺灣南路觀察
    • 馮秉正臺灣報導的流傳
  • 第二章 祖先容顏
    • 清明掃墓
    • 率類知方匾
    • 祖先的容顏
    • 朝冠與穿耳
    • 六品官服
    • 蟒袍
    • 十字架下的先祖
  • 第三章 給皇帝看圖說故事
    • 圖畫中的林爽文事件
    • 嘉義縣解圍
    • 興化店戰役
    • 大排竹之戰
    • 大埔林戰役
    • 攻克斗六門
    • 水沙連克捷
    • 攻克大里杙
    • 集集埔之戰
    • 追捕林爽文家屬
    • 小半天克捷
    • 番人獵首
    • 擒獲林爽文
    • 牛庄戰役
    • 大武壠戰役
    • 枋寮克捷
    • 瑯嶠克捷
  • 第四章 發現藍腹鷴
    • 研究自然的博物學
    • 斯文豪的博物學採集
    • 藍腹鷴博物畫的誕生
    • 藍腹鷴來到倫敦
  • 第五章 鏡頭中的臺灣原住民
    • 臺灣原住民與總督會見的影像
    • 官方的原住民影像
    • 族群分類的影像呈現
    • 類型攝影與殖民地人類學
    • 人類學家拍攝的原住民影像
    • 殖民統治與田野調查的變遷
    • 結論
  • 第六章 走向世界之路
    • 東亞植物界的明星
    • 世界植物學遊戲的規則
    • 早田文藏與臺灣杉
    • 早田的疑惑:臺灣杉長什麼樣子?
    • 弦外之音
    • 小西成章的相片
    • 第三次補述:臺灣杉在一九一○年代的紀錄
  • 第七章 殖民地少年的朝聖之旅
    • 殖民地「少國民」的養成
    • 自帝國玄關航向內地
    • 九州見聞
    • 關西之旅
    • 告別東京
    • 留學與終戰
    • 人生終局
  • 第八章 形塑「好」農民
    • 利用正條密植器
    • 有毒農藥要注意
    • 糞間嘸通做房間
    • 稗子嘸通當米賣
    • 勿捕食青蛙鷺卵
    • 大家要緊學國語
    • 形塑好農民
  • 第九章 太空飛鼠大戰牛角金剛
    • 故事要從封面說起
    • 臺日漫畫文法分歧
    • 日本英雄的誕生
    • 飛越大海的原子小金剛
    • 裝上遙控器的臺灣小金剛
    • 結語
  • 第十章 視線的角力
    • 被科學所記錄的蘭嶼
    • 臺展中的紅頭嶼意象
    • 原始樂園或化外之地?
    • 電影中的天堂,現實中的「農場」
    • 過於個人的,過於日常的
    • 文化脈絡中的視線角力
  • 附錄
    • 一、美麗誤會的歷史考證
    • 二、岸裡潘家與《敦仔衣冠盛粧圖》
    • 三、平定臺灣得勝圖
    • 四、相映成趣─博物學、博物畫面面觀
    • 五、日治時期的原住民攝影
    • 六、生物圖像與標本中的臺灣史
    • 七、修學旅行、紀念章與《葉盛吉文書》的圖像史料
    • 八、「啟蒙」農民的讀物─《豐年》雜誌
    • 九、何謂漫畫?又該如何看待漫畫研究?
    • 十、乘隙而入:美術作品作為歷史材料的可能性
  • 參考書目
  • 圖片來源
  • 索引
紙本書 NT$ 630
單本電子書
NT$ 441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