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的角度來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特別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和現代品格,對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間的關係提出了全新的看法。
本書的基本觀點:語言不僅僅只是工具符號,同時還是思想本體,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即「器」的層面和「道」的層面。現代漢語的確立也是現代文化包括現代文學的確立。
現代文學的發生在深層的原因上根源於語言的變革,現代漢語從根本上規定了現代文學。五四白話文運動不同于晚清白話文運動和三、四十年代的大眾語文運動。
胡適的白話文學理論對於中國新文學運動乃至整個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和作用是巨大的,但胡適本人並沒有從理論上認識到他所提倡的白話與文學革命以及整個文化思想革命之間的深層關係。
- 序 曹順慶(第i頁)
- 序 黃曼君(第v頁)
- 緒論 時間、理論和問題意識(第1頁)
- 第一章 語言本質「道器」論(第19頁)
- 第二章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文化及文學轉型與語言變革(第33頁)
- 第一節 古代漢語體系與中國古代文化類型(第33頁)
- 第二節 現代漢語與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第52頁)
- 第三節 兩次文學轉型的語言學論比較(第67頁)
- 第三章 語言變革與中國現當代文學轉型(第85頁)
- 第一節 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第85頁)
- 第二節 語言變革與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第99頁)
- 第三節 「世紀末文學轉型」的語言學質疑(第114頁)
- 第四章 五四白話文學理論再認識(第129頁)
- 第一節 五四白話及其白話文學(第129頁)
- 第二節 五四白話文學運動與晚清白話文學運動的本質區別(第140頁)
- 第三節 五四白話文運動與三、四十年代大眾語文運動的本質區別(第149頁)
- 第五章 語言運動與思想革命——五四新文學的理論與現實(第157頁)
- 第一節 五四新文學的理論(第157頁)
- 第二節 五四新文學的現實(第168頁)
- 第六章 「異化」與「歸化」——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第179頁)
- 第一節 翻譯本質「二層次」論(第179頁)
- 第二節 論中國近代翻譯文學的「古代性」(第189頁)
- 第三節 西方文學對中國文學的「異化」(第205頁)
- 第四節 中國文學對西方文學的「歸化」(第216頁)
- 第七章 胡適「學衡派」白話與文言之爭及其文化意味(第223頁)
- 第一節 胡適白話文學理論檢討(第223頁)
- 第二節 論「學衡派」作為理性保守主義的現代品格(第240頁)
- 第三節 胡適與「學衡派」在語言觀念上的分野(第254頁)
- 第四節 胡適與「學衡派」在文化建設觀念的分野(第268頁)
- 第八章 魯迅的語言觀與創作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關係(第279頁)
- 第一節 魯迅的語言觀(第280頁)
- 第二節 魯迅的語言觀與創作的關係(第292頁)
- 第三節 魯迅文言作品的過渡意義(第301頁)
- 第九章 「紀元」與「開篇」──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語言學實證分析(第313頁)
- 第一節 〈關不住了〉——「新詩成立的紀元」(第314頁)
- 第二節 〈狂人日記〉——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篇之作(第321頁)
- 參考書目(第333頁)
- 後記(第343頁)
- 臺灣版後記(第349頁)
紙本書 NT$ 430
單本電子書
NT$
30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