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 1. 楔子: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的 opening 告訴讀者,此經是作者選擇性理解 selective perception 的記載,讀者要以開闊心胸讀它,不必視為聖經。
- 2. 降伏其心 人經過社會化 socialization 的學習,就會型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 3. 滅度 學佛是滅度的過程,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 4. 法應無所住 佛法無所不在,貴在日常生活實踐。
- 5. 無住相布施 學習佛法宣揚佛法,應「無住象」,不必拘泥固定形式。
- 6. 諸象非相 所有「表象」都是假的,若體會到「表象不等於真相」才能讀通佛法。
- 7.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學習佛法,不應只斟酌字義的表象,也不必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宣教方式。
- 8. 法皆不可取 正覺佛性無法「言教」,必須自己體會。
- 9.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法要身體力行,不是只用講的。
- 10.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自稱得道,即非得道。
- 11.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習佛法不必執著,不須有一元思想。
- 12. 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不執著自己的大,才是大。
- 13. 如來無所說 《金剛經》博大精深,只能體會,無法言說。
- 14. 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人的外顯面貌(象)都是後天社會化的型塑,無法呈現本性(相)。
- 15.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外在的羈絆都不是本性,拋棄外在的羈絆方能找到佛性。
- 16. 心有住,則為非住 心中若有執念,就無法找到本性。
- 17. 一切諸相,即是非相眼見未必為憑,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假象。
- 18. 樂小法者,著我見 不應「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要以大乘取代小乘。
- 19. 果報不可思議 學佛的果報是可得到報償 reward 或避免懲罰 punishment。
- 20. 如來者,諸法如義 所有佛法,都不離人性,一切適性,靠自己體悟,而非外在引導。
- 21. 一切法皆是佛法 人間處處是佛法,行止都與佛性有關。
- 22. 五眼 修法從肉眼、天眼至慧眼、法眼、佛眼,呈現階層式的發展,由低至高,由內而外,從具體視覺反應,到抽象認知思考與移情的投射 empathy。
- 23. 勿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若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佛法必須意會,而非執著字義的斟酌。
- 24. 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法之道,無他,去除社會化的罣礙,就能修成。
- 25. 莫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成佛不必在佛,眾生可以經由自覺自修體悟佛性。
- 26.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學佛就是要找回本性。
- 27. 不應貪著 教佛、學佛若心求果報,即為「貪著」。
紙本書 NT$ 480
單本電子書 NT$ 336
優惠價
NT$
296
(優惠期限:2025-03-2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