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
──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共感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 推薦序 解放研究者.成為作者/王增勇
- 序章 說故事,作自己
- 1. 生命總在找路走
- 2.「胖子」是個真議題
- 第一章 一個胖子的生成
- 1.國小——胖子的初體驗
- 2.國中——苦悶的胖子
- 3.高中——隱形的胖子
- 4.中央大學——兇惡的胖子
- 5.體力勞工——不夠靈活的胖子
- 6.東海大學——不想作「胖子」的胖子
- 7.社工實務工作——不知不覺的胖子
- 8.再回東海大學——尋找自己的胖子
- 9.完成論文後——不再是「胖子」的胖子
- 第二章 國中畢業紀念冊作為一個文本
- 1.國中導師的諄諄教誨
- 2.找不到愛情的胖子
- 3.我的肥,我的胖
- 4.傾聽與助人
- 第三章 為啥「胖子」是罵人的話?關於胖子的論述
- 1.胖子的類型
- 2.胖子的經濟學
- 3.胖子與病人
- 4.自我管理——一群沒有道德的人們
- 5.論述的詭計/軌計
- 6.面對論述的可能性是什麼?
- 第四章 我的身體.胖子的身體
- 1.發現我的身體
- 2.不正常——胖子作為一種殊異的身體形式
- 3.驅邪除魅——看見我的身體
- 4.做愛作為一種身體探索
- 第五章 究竟我為什麼吃這麼多?關於媽媽與食物的記憶
- 1.媽媽的手藝與美味的食物
- 2.我的偶像是媽媽
- 3.滿足媽媽的成就感
- 4.長子的責任
- 第六章 一個自在的胖子
- 1.為「胖子」出征
- 2.原來「胖子」是個假議題
- 3.自在的樣子
- 後記
- 參考文獻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