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自己, 成為不了別人:不必變強, 只要獨一無二。向邊緣生物學習「個性化」的生存秘密!
-
點閱:529
533人已收藏
- 譯自:はずれ者が進化をつくる:生き物をめぐる個性の秘密
- 作者: 稻垣榮洋著 , 楊詠婷譯
- 出版社:仲間出版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Finder:3
- ISBN:9786269500499
- EISBN:9786269656806 EPUB; 9786269656813 PDF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頁數:208
- 字數:43021
- 書籍難度(SR):556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八年級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世上沒有「普通」、也沒有「特別」,只有「不一樣」。
每種差異和個性,都有存在的意義,
每個生命都只會是自己,也只能成為自己,
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唯一,身處邊緣也可以變成中心。
全世界最勵志的生物學!
● 2021年日本各中學入學考「國文科」試題最常引用的作品
● 歌手星野源也深受鼓舞的「創造」之書
你想探尋的自我肯定和人生價值,答案就在自然界裡!
專業審訂、推薦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 蚯蚓捨棄了四肢,才變成土裡最強大?
● 雜草被踩踏了就此躺平,另覓出路反而更茁壯?
● 「不會飛」對奇異鳥來說是繁衍優勢?
● 瞪羚的花式脫逃術讓速度最快的獵豹也沒轍?
● 飛鼠爬樹總是慢吞吞,卻也因此發現自己有在林間滑翔的絕技?
你自以為的弱項,或許正是你賴以生存的利基。
不必勉強克服不擅長,用自己的專長決勝負就好。
想往哪裡生長,是生命的自由,
邊緣、弱小也無妨,只要那是「適合自己」的地方。
現今是強調「個性」的時代,到底什麼是「個性」?
如果個性就是「忠於自我」,那什麼又是「自我」呢?
不如來看看生物世界給出的答案吧!
在自然界裡,「個性」可以代換成「多樣性」,也就是「許多不同的存在」。
生物的演化,就是「創造出多樣性的演化」。
生物為什麼喜歡生長得「各式各樣、不一致」?
「弱肉強食」若是生存的鐵則,弱小的雜草和蚯蚓又是如何強韌地活著呢?
科普作家、農學博士稻垣榮洋,透過九堂鮮活、可親的生物課,
將自然界的生存樣貌和人類社會的生活現象映照比對,
一方面呈現生物世界的繁盛奇妙,
也破解了關於〈個性〉〈普通〉〈自我〉〈勝利〉〈強大〉等觀念的認知盲點,
讓我們赫然發現人類許多自以為是的成見,
體認「展現個性」、「活出自我」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自然界並不存在「普通、界限、順序」,也沒有優劣強弱之分,
這些只是拙於應付「很多、不一致」的人類大腦,為了方便理解而設定的標準、框架。
世上有的只是無數的「個性」,也就是「差異」,
而每一種個性都是生物被賦予的「獨門」生存武器。
自然界也沒有標準答案,
一旦環境改變,原本的少數派、邊緣者或許就能發揮優秀的能力;
成功演化的不見得是強大的生物,而是找到了獨擅勝場的立身之地,卻弱小無比的生物。
這些生物向我們展現了如何「活得更好、也更像自己」的生存智慧,
也是一份懇切、清新的生命啟示和鼓勵。
【那些生物告訴我們的事】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生物的「個性」是DNA的無限排列組合,也是生存所需的能力和武器。沒有不必要的個性,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個性,你一生下來,就已經獨一無二。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你也不可能成為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你只會是你自己,也只能成為你自己。
〈強迫「不一致」變得「一致」,只是自討苦吃〉
人類的大腦不擅長處理「很多」、「不一致」,所以總是想排序、整理、比較、均一化。生物原本就更重視「不一致」,強迫喜歡「不一致」的東西變得「一致」,只是自討苦吃,還可能忘記「不一致」存在的價值,開始排斥「不一致」的存在。
〈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所有的土地也彼此相連,但人類還是喜歡分界別類、比較優劣。人類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把自己當作「普通」的標準,從中區分出「普通」和「不普通」,然後批判與自己相異的人事物,對它們做出「差別待遇」。
〈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錯了地方〉
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很糟糕呢,但真是這樣嗎?或許你只是變成了在陸地上掙扎的魚,或是憧憬飛向天空的鴕鳥?所有生物都擁有得以發揮自我實力的領域,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在了不適合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讓自己閃閃發光的「區位」、「利基」。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我們並沒有那麼單純〉
大象是長鼻子,長頸鹿是長脖子,人類喜歡這樣的概括法,所以也會想把你簡化地認定成「○○的人」。這確實很無可奈何,但該留意的是,不要連你自己都相信了旁人只憑著片面見解,就為你貼上的標籤,甚至逼迫自己去符合這樣的形象。
● 2021年日本各中學入學考「國文科」試題最常引用的作品
● 歌手星野源也深受鼓舞的「創造」之書
你想探尋的自我肯定和人生價值,答案就在自然界裡!
專業審訂、推薦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科普作家
● 蚯蚓捨棄了四肢,才變成土裡最強大?
● 雜草被踩踏了就此躺平,另覓出路反而更茁壯?
● 「不會飛」對奇異鳥來說是繁衍優勢?
● 瞪羚的花式脫逃術讓速度最快的獵豹也沒轍?
● 飛鼠爬樹總是慢吞吞,卻也因此發現自己有在林間滑翔的絕技?
你自以為的弱項,或許正是你賴以生存的利基。
不必勉強克服不擅長,用自己的專長決勝負就好。
想往哪裡生長,是生命的自由,
邊緣、弱小也無妨,只要那是「適合自己」的地方。
現今是強調「個性」的時代,到底什麼是「個性」?
如果個性就是「忠於自我」,那什麼又是「自我」呢?
不如來看看生物世界給出的答案吧!
在自然界裡,「個性」可以代換成「多樣性」,也就是「許多不同的存在」。
生物的演化,就是「創造出多樣性的演化」。
生物為什麼喜歡生長得「各式各樣、不一致」?
「弱肉強食」若是生存的鐵則,弱小的雜草和蚯蚓又是如何強韌地活著呢?
科普作家、農學博士稻垣榮洋,透過九堂鮮活、可親的生物課,
將自然界的生存樣貌和人類社會的生活現象映照比對,
一方面呈現生物世界的繁盛奇妙,
也破解了關於〈個性〉〈普通〉〈自我〉〈勝利〉〈強大〉等觀念的認知盲點,
讓我們赫然發現人類許多自以為是的成見,
體認「展現個性」、「活出自我」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自然界並不存在「普通、界限、順序」,也沒有優劣強弱之分,
這些只是拙於應付「很多、不一致」的人類大腦,為了方便理解而設定的標準、框架。
世上有的只是無數的「個性」,也就是「差異」,
而每一種個性都是生物被賦予的「獨門」生存武器。
自然界也沒有標準答案,
一旦環境改變,原本的少數派、邊緣者或許就能發揮優秀的能力;
成功演化的不見得是強大的生物,而是找到了獨擅勝場的立身之地,卻弱小無比的生物。
這些生物向我們展現了如何「活得更好、也更像自己」的生存智慧,
也是一份懇切、清新的生命啟示和鼓勵。
【那些生物告訴我們的事】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生物的「個性」是DNA的無限排列組合,也是生存所需的能力和武器。沒有不必要的個性,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個性,你一生下來,就已經獨一無二。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你也不可能成為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你只會是你自己,也只能成為你自己。
〈強迫「不一致」變得「一致」,只是自討苦吃〉
人類的大腦不擅長處理「很多」、「不一致」,所以總是想排序、整理、比較、均一化。生物原本就更重視「不一致」,強迫喜歡「不一致」的東西變得「一致」,只是自討苦吃,還可能忘記「不一致」存在的價值,開始排斥「不一致」的存在。
〈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來,所有的土地也彼此相連,但人類還是喜歡分界別類、比較優劣。人類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把自己當作「普通」的標準,從中區分出「普通」和「不普通」,然後批判與自己相異的人事物,對它們做出「差別待遇」。
〈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錯了地方〉
你是不是也覺得自己很糟糕呢,但真是這樣嗎?或許你只是變成了在陸地上掙扎的魚,或是憧憬飛向天空的鴕鳥?所有生物都擁有得以發揮自我實力的領域,糟糕的不是你,你可能只是待在了不適合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讓自己閃閃發光的「區位」、「利基」。
〈每個人都有很多面,我們並沒有那麼單純〉
大象是長鼻子,長頸鹿是長脖子,人類喜歡這樣的概括法,所以也會想把你簡化地認定成「○○的人」。這確實很無可奈何,但該留意的是,不要連你自己都相信了旁人只憑著片面見解,就為你貼上的標籤,甚至逼迫自己去符合這樣的形象。
- 前言 探訪關於「個性」的秘密
- 第一堂課 什麼是「個性」?
- 雜草是很有「個性」的生物
- 晚一點發芽也有價值嗎?
-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
- 蒲公英的花色為何沒有個性?
- 因為需要,才會發展出個性
- 失去個性的馬鈴薯引發了悲劇
- 大家都一樣就世界和平了嗎?
- 特立獨行不等於「有個性」
- 個性真是「獨一無二」嗎?
- 個性的數量可以無限大
- 九十八%的DNA都用來做什麼了?
-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
- 第二堂課 什麼是「普通」?
- 人類最怕「很多」、「不一致」
- 優秀的大腦能記住幾個數字?
- 人類用這個方法來理解「很多」
- 「數值化」的測量標準讓大腦安心
- 強迫「不一致」變成「均一化」
- 「平均值」的真正作用是……
- 自然界的「分歧」是有意義的
- 「普通」是一種幻想
- 為什麼生物要刻意製造「邊緣者」?
- 「不一樣」對生物才更有利
- 可以測量和不可測量的東西
- 第三堂課 什麼是「區別」?
- 事實上完全沒有「區別」
- 富士山的邊界在哪裡?
- 鯨魚和海豚哪裡不一樣?
- 猿猴是怎麼演化成人類的?
- 生物有辦法分類嗎?
- 蒲公英和蝴蝶和我
- 「比較」會蒙蔽真實的樣貌
- 不是要做出「區別」,而是想製造「差別」
- 「有各種不同的存在」是真正的美
- 第四堂課 什麼是「多樣性」?
- 地球展現了豐沛的多樣性
- 每一種花都有它最好的顏色
- 要當「唯一」還是「第一」?
- 只有「第一」才能活下去?
- 自然界裡有無數的「第一」
- 在「唯一」中成為「第一」
- 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區位」
- 蚯蚓也在努力活著
- 你可能只是待錯了地方
- 思考「區位」所帶來的啟發
- 第五堂課 什麼是「自我」?
- 縮小範圍,更容易成為第一
- 不必去爭既有領域的第一
- 雖然有擅長的事……
- 在「自我」的領域裡決勝負
- 沒有人知道大象真正的模樣
- 你是圓形還是三角形?
- 自我的樣子就在記憶裡
- 不照圖鑑生長也無妨
- 第六堂課 什麼是「勝利」?
- 繽紛的花朵是美麗的勳章
- 只有人類喜歡拚輸贏
- 受限的賽場無法發揮實力
- 「輸」過才會知道的事
- 別太快斷定自己不擅長
- 演化的原動力來自失敗者
- 承受還有下一次機會的敗果
- 感謝祖先的相遇
- 第七堂課 什麼是「強大」?
- 「弱小」才是生存的條件?
- 雜草是很強,還是很弱?
- 強大其實有各種形式
- 強者不一定會勝出
- 弱小的人類如何存活到現在?
- 第八堂課 什麼是「重要的事」?
- 雜草就算被踩踏……
- 為什麼一定要重新站起來?
- 不是只有往上生長才是成長
- 人類只會用「高度」評判植物
- 在踩踏中好好活著
- 同時擁有堅硬和柔軟
- 將逆境轉為順境的最佳代表
- 想往哪裡生長,是生命的自由
- 第九堂課 什麼是「活著」?
- 樹木和野草,哪一邊是進化形?
- 從遠程馬拉松到短距接力賽
- 為了延續永恆,才創造出有限
- 沒有一個生物不想活下去
- 生命是由連續的「當下」所組成
- 結語 強大往往來自於「不一致」
紙本書 NT$ 330
單本電子書 NT$ 231
優惠價
NT$
203
(優惠期限:2025-07-0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