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08
本書記錄了台灣近代歷史的發展,涵蓋了從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到1946年的光復前之間五十年的時間,探究了各任日本總督對台政策的內容與治績,以及日本人撤退前後台灣社會的變遷。內容遍及政治、軍事、宗教、教育、經濟、社會等範疇,描寫出這五十年的樣貌;以文字堆積出歲月軌跡、以照片勾勒出鮮明回憶,讓讀者彷彿穿越時空,走在這時代的街道上,體驗當時的情景。
中文版有更新些許圖片及約略修改部份內容,不難看出作者對於這本書所投注大量的時間與心力,是所有研究台灣史、關心台灣的人士不可或缺的史料。此書尚有日文原文版(修訂版),可供想得到第一手資料的讀者參考。
- 前言( 歷史背景)(第19頁)
- 第一章 外國列強對台灣的動向( 一八三九年〜一八七九年)(第33頁)
- 一 簽訂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與開放台灣港口(第34頁)
- 二 明治政府與瑪麗亞盧斯號事件(第35頁)
- 三 簽訂日清修好條規(第37頁)
- 四 琉球島民遇難與日本出兵台灣(第38頁)
- 第二章 日清甲午戰爭與簽訂馬關講和條約、至日本領有台灣為止( 一八九四年〜一八九五年)(第45頁)
- 一 日清甲午戰爭與簽訂馬關講和條約(第46頁)
- 二 割讓台灣與開設台灣總督府(第49頁)
- 三 日軍登陸台灣(第54頁)
- 四 入台北城與由北而南平亂(第56頁)
- 第三章 台灣民主國宣言及其始末( 一八九五年)(第67頁)
- 第四章 首任 樺山資紀總督、水野遵民政局長時代( 一八九五年五月十日〜一八九六年六月二日)(第75頁)
- 一 舉行台灣總督府始政式(第75頁)
- 二 台灣總督權限與官制公佈(第77頁)
- 三 開始施政與創設地方官制、三縣一廳制度(第80頁)
- 四 台灣司法行政與確立三院制度(第82頁)
- 五 減免殘留清兵的租稅與供資遣返大陸(第82頁)
- 六 確定涉及台灣的國界線與簽訂國際條約(第83頁)
- 七 公佈委任立法、在台應實施的法令( 制定六三法)(第84頁)
- 八 設置保良局組織與嘗試溝通意見(第86頁)
- 九 公佈台灣居民離台規定、選擇國籍(第87頁)
- 十 樺山總督採取的原住民族政策方針(第89頁)
- 十一 醫療政策與開設醫院(第91頁)
- 十二 日本語教育與開設國語傳習所(第93頁)
- 十三 內台( 日台)定期航路的開設與擴充(第95頁)
- 十四 開設郵政制度及電信制度(第96頁)
- 十五 日台之間鋪設海底電信電纜與往後的狀況(第97頁)
- 第五章 第二任 桂太郎總督、水野遵民政局長時代( 一八九六年六月二日〜十月十四日)(第103頁)
- 一 編戶籍與制定台灣地租規則(第107頁)
- 二 公佈臨時法院條令與即時犯罪裁決(第108頁)
- 第六章 第三任 乃木希典總督、曾根靜夫民政局長時代( 一八九六年十月十四日〜一八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第111頁)
- 一 創設台灣總督府特別會計制度(第114頁)
- 二 採用三段警備法與培育護鄉兵(第115頁)
- 三 防番政策與隘勇制度、原住民族教育與內地觀光旅行(第116頁)
- 四 公佈台灣鴉片暫時禁止令、以撲滅吸食鴉片為目標(第118頁)
- 五 改正地方官制與制定六縣三廳制度、醫院官制(第119頁)
- 六 日本最高峰與命名新高山(第120頁)
- 第七章 第四任 兒玉源太郎總督、後藤新平民政長官時代( 一八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一九○六年四月十一日)(第123頁)
- 一 改革台灣總督府官制與二十廳制度、掃蕩不良官吏(第126頁)
- 二 公佈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官制、地籍調查(第128頁)
- 三 實施臨時台灣戶口調查事業、人口調查(第129頁)
- 四 制定臨時台灣舊習調查會規則(第130頁)
- 五 確立警察制度與培育教育機關(第132頁)
- 六 制定保甲制度與發佈條例(第134頁)
- 七 廢止三段警備法、公佈匪治政策令及匪徒刑罰令(第136頁)
- 八 台灣事業公債與鋪設台灣縱貫鐵路、基隆建港計畫(第139頁)
- 九 糖業政策與設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第143頁)
- 十 設立台灣銀行( 台灣銀行其一)(第146頁)
- 十一 確立統一貨幣制度( 台灣銀行其二)(第149頁)
- 十二 確立台灣樟腦事業與專賣制(第151頁)
- 十三 確立食鹽與菸草、酒類的專賣制度(第154頁)
- 十四 上下水道工程與英國人技師巴爾頓、濱野彌四郎(第156頁)
- 十五 開辦總督府醫學校與培養台灣人醫師(第157頁)
- 十六 鴉片專賣與採用吸食鑑札制度(第158頁)
- 十七 制定罰金刑與笞刑處分令(第162頁)
- 十八 制定台灣紳章條規與饗老典、揚文會(第162頁)
- 第八章 第五任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祝辰巳及大島久滿次民政長官時代( 一九○六年四月十一日〜一九一五年五月一日)(第171頁)
- 一 修正總督府地方官制與採用三等級制(第172頁)
- 二 原住民族理番政策事業五年計畫及其極限(第173頁)
- 三 改革教育制度與擴充學校設施(第176頁)
- 四 開設總督府博物館、圖書館、中央研究所(第178頁)
- 五 整備台灣產業基盤與修築高雄港、開通縱貫鐵路、開發阿里山森林(第179頁)
- 六 糖業發展與大型製糖公司的加入(第183頁)
- 七 獎勵輸出台灣茶與日本資本的進入(第187頁)
- 八 改良稻米品種與新種蓬萊米的誕生(第190頁)
- 九 確立台灣農會制度(第192頁)
- 十 創設台灣產業組合制度(第193頁)
- 十一 移住事業與建設日本人村(第195頁)
- 十二 開始進行官營漁業移住獎勵事業與水產業現代化(第198頁)
- 十三 防疫思想普及與撲滅瘧疾、鼠疫(第200頁)
- 第九章 第六任 安東貞美總督、內田嘉吉及下村宏民政長官時代( 一九一五年五月一日〜一九一八年六月六日)(第209頁)
- 一 台灣總督府新廳舍上樑(第211頁)
- 二 舉辦總督府始政二十年紀念勸業共進會(第212頁)
- 三 南進政策與支援對岸地區的事業(第213頁)
- 四 延長鐵路與建設蘇花臨海道路、整頓環島交通機關(第216頁)
- 五 台灣中央山脈八仙山、太平山的森林開發(第217頁)
- 六 總督府河川調查會與實施護岸治水事業(第219頁)
- 第十章 第七任 明石元二郎總督、下村宏民政長官時代( 一九一八年六月六日〜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四日)(第225頁)
- 一 統一台灣學制與擴充實業教育、專門教育(第227頁)
- 二 設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與日月潭水力發電事業(第229頁)
- 三 開通東西橫貫公路與縱貫鐵路海岸線(第233頁)
- 四 恢復法院三審制度(第235頁)
- 六 創設台灣軍(第237頁)
- 第十一章 第八任 田健治郎總督、下村宏及賀來佐賀太郎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一九二三年九月二日)(第243頁)
- 一 台灣地方官制的大改革與五州三廳制度(第247頁)
- 二 委任立法六三法的明確化與新法的成立(第249頁)
- 三 台灣人的民主化鬥爭、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與林獻堂(第252頁)
- 四 台灣文化協會的設立與台灣人的政治運動(第256頁)
- 五 台灣總督府評議會與台灣人會員的參議(第258頁)
- 六 有關台灣籍人的對岸領事裁判權歸屬(第260頁)
- 七 有關內台人共婚問題的解決(第260頁)
- 八 台灣教育令的改革與內台共學制度的引入(第262頁)
- 九 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的創設、教育資源的自給自足(第264頁)
- 十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與研究調查機能一元化(第265頁)
- 十一 台灣產業組合協會的設立及其變遷(第266頁)
- 第十二章 第九任 內田嘉吉總督、賀來佐賀太郎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二三年九月六日〜一九二四年九月一日)(第275頁)
- 一 台灣正米市場與米穀移出(第277頁)
- 第十三章 第十任 伊澤多喜男總督、後藤文夫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二四年九月一日〜一九二六年七月十六日)(第283頁)
- 一 精簡總督府行政組織(第285頁)
- 二 台灣北部及東部鐵路線的開通、內台定期航路的增設(第286頁)
- 三 台灣青果株式會社與香蕉事業的獨占(第289頁)
- 四 鳳梨產業的現代化與獨占(第291頁)
- 第十四章 第十一任 上山滿之進總督、後藤文夫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二六年七月十六日〜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六日)(第299頁)
- 一 經濟恐慌與台灣銀行的救濟( 台灣銀行其三)(第300頁)
- 二 台北帝國大學的創立(第304頁)
- 三 台灣農民組合與全島大會(第308頁)
- 第十五章 第十二任 川村竹治總督、河原田稼吉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二八年六月十六日〜一九二九年七月三十日)(第313頁)
- 一 總督府台灣史料編纂事業(第314頁)
- 二 開始無線電廣播的試播與台灣廣播事業、外地連絡廣播(第316頁)
- 第十六章 第十三任 石塚英藏總督、人見次郎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二九年七月三十日〜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第323頁)
- 一 總督府臨時產業調查會的成立(第324頁)
- 二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與地方自治制度的修正(第325頁)
- 三 嘉南大圳工程與八田與一技師(第328頁)
- 四 霧社事件的發生與其背景(第331頁)
- 第十七章 第十四任 太田政弘總督、高橋守雄及木下信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六日〜一九三二年三月二日)(第339頁)
- 一 對原住民的理番政策重新檢討,制定行政大綱(第344頁)
- 二 日本全國中等學校棒球大賽與嘉義農林學校球隊的壯舉(第345頁)
- 三 台灣人獲准經營新聞與日刊報紙(第346頁)
- 四 估計一九五五年人口為六十萬人,進行台北都市計劃(第348頁)
- 第十八章 第十五任 南弘總督、平塚廣義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三二年三月二日〜五月二十七日)(第359頁)
- 一 總督府高層官員的大調動與阻止運動(第361頁)
- 二 總督府設置糖業試驗所(第362頁)
- 第十九章 第十六任 中川健藏總督、平塚廣義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三二年五月二十七日〜一九三六年九月二日)(第365頁)
- 一 台灣米穀限制移入問題與阻止運動(第368頁)
- 二 台灣中部發生大地震(第371頁)
- 三 台灣地方自治制度的改革與台灣人議員的增加(第374頁)
- 四 開設內台定期航空路線、空中超特急航班(第376頁)
- 五 開通內台無線通話、開設國際電話(第379頁)
- 六 總督府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大典、舉辦台灣博覽會(第381頁)
- 七 台灣博覽會南方館與大稻埕的居民(第383頁)
- 八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舉辦原住民族( 高砂族)青年代表懇談會(第386頁)
- 九 總督府熱帶產業調查會的設置與其目的(第387頁)
- 十 台灣拓殖株式會社的設立與業務內容(第389頁)
- 第二十章 第十七任 小林躋造總督、森岡二朗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三六年九月二日〜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第397頁)
- 一 皇民化運動與國語家庭的認定、改姓名運動(第401頁)
- 二 寺廟整頓運動與其始末(第404頁)
- 三 總督府設立臨時勞務部、確保與統制管理產業戰士(第406頁)
- 四 台灣地下礦物資源的調查與開採(第407頁)
- 五 日中戰爭與中國南部沿岸地區的軍事狀況(第408頁)
- 六 派遣台灣農業義勇團支援中國南部地區(第410頁)
- 七 台灣軍與海南島的攻略作戰(第411頁)
- 八 遂行戰爭任務,派遣台灣人軍屬及軍夫(第413頁)
- 九 台灣中部新高港的修築計劃(第414頁)
- 十 廢止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分設各種研究機關(第415頁)
- 十一 台灣米穀移出管理令與農產物統制的強化(第416頁)
- 第二十一章 第十八任 長谷川清總督、齋藤樹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三十日)(第421頁)
- 一 大政翼贊會運動與台灣皇民奉公會(第428頁)
- 二 全民儲蓄報國與捐獻運動(第430頁)
- 三 台灣米穀等應急措施令的公布與台灣食料營團(第432頁)
- 四 日美開戰前夜與違反治安維持法的取締(第434頁)
- 五 日美開戰與台南及高雄海軍航空隊基地(第436頁)
- 六 從台灣特別志願兵制度到實施徵兵制度(第437頁)
- 七 原住民族高砂義勇隊的活躍(第439頁)
- 八 台灣少年工的招募與新銳海軍航空機的增產(第441頁)
- 九 長谷川總督與莎韻之鐘(第445頁)
- 十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台灣人作家(第447頁)
- 十一 確保船舶與台灣重要物資營團的設立、計劃造船的始末(第449頁)
- 第二十二章 第十九任 安藤利吉總督、成田一郎總務長官時代(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第455頁)
- 一 美軍機對台灣實施轟炸(第458頁)
- 二 台灣的航空基地與特別攻擊隊的出擊(第461頁)
- 三 戰爭結束詔書的廣播與日本的戰敗(第463頁)
- 四 安藤總督的特別廣播、告知全體島民(第464頁)
- 五 安藤總督對在台日本人的告示(第465頁)
- 六 台灣獨立運動與挫敗(第467頁)
- 七 在戰爭剛結束後台灣的狀況( 島情其一)(第469頁)
- 八 日本人的遣返方針與留用問題(第470頁)
- 第二十三章 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接收台灣、遣返日本人( 一九四五年八月〜一九四六年四月)(第475頁)
- 一 台灣的戰後處理與中華民國台灣省(第478頁)
- 二 在南京中國戰區的受降簽署儀式(第482頁)
- 三 中國國民黨政府先遣隊抵達、發布台灣省通告第一號(第484頁)
- 四 台灣光復與歡迎準備委員會( 島情其二)(第486頁)
- 五 中國軍隊登陸基隆與進駐(第488頁)
- 六 陳儀長官來台與台灣區簽訂受降書儀式、接收台灣領土及人民(第490頁)
- 七 公共設施及日本財產的接收狀況(第491頁)
- 八 從內地人變成了日僑( 島情其三)(第496頁)
- 九 以德報怨與台灣人的報復( 島情其四)(第499頁)
- 十 日本人遣返業務的開始與完成(第501頁)
- 第二十四章 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教育制度與學校教育(第511頁)
- 一 領台以前,清國統治台灣時代的學制(第515頁)
- 二 日本領台初期,樺山總督的教育方針(第519頁)
- 三 芝山巖學堂與六學務部員的殉職(第521頁)
- 四 台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的公布與國語學校及國語傳習所的開設(第524頁)
- 五 教員的確保與師範學校的創設(第526頁)
- 六 台灣女子教育的開始(第530頁)
- 七 台灣人的初等教育與台灣公學校制度的創設(第532頁)
- 八 原住民教育與番人公學校制度(第536頁)
- 九 初等教育的擴充與內台共學制度的引進(第537頁)
- 十 廢止公學校與開始義務教育制度,國民學校的起步(第540頁)
- 十一 中等普通教育與中學校及高等女學校(第542頁)
- 十二 實業教育與實業補習學校、農林學校、商業學校、工業學校(第547頁)
- 十三 高等專門學校與高等商業學校、高等農林學校、高等工業學校(第553頁)
- 十四 台灣私立學校規則與私立學校(第559頁)
- 十五 台灣人子弟的內地留學(第562頁)
- 十六 戰局惡化與學生修業年限的臨時縮短措施(第564頁)
- 十七 國語普及擴大與各種國語教習所的開設(第565頁)
- 十八 日本統治末期各學校的狀況( 參考)(第567頁)
- 十九 青年學校及皇民鍊成所( 參考)(第571頁)
- 第二十五章 日本統治時代的主要抗日活動(第579頁)
- 一 林大北事件( 一八九五年)(第585頁)
- 二 陳秋菊、胡阿錦事件( 一八九六年)(第586頁)
- 三 劉德杓事件( 一八九六年)(第587頁)
- 四 陳秋菊、詹振的台北大稻埕襲擊事件( 一八九七年)(第588頁)
- 五 阮振事件( 一八九八年)(第589頁)
- 六 高乞、林少貓、林天福事件( 一八九八年)(第590頁)
- 七 黃茂松、詹阿瑞事件( 一九○一年)(第590頁)
- 八 北埔事件「蔡清琳事件」( 一九○七年)(第591頁)
- 九 林圯埔事件「劉乾事件」( 一九一二年)(第593頁)
- 十 土庫事件「黃朝事件」( 一九一二年)(第595頁)
- 十一 苗栗事件「羅福星事件」( 一九一三年)(第595頁)
- 十二 東勢角事件「賴來事件」( 一九一三年)(第597頁)
- 十三 大湖事件「張火爐事件」( 一九一三年)(第598頁)
- 十四 南投事件「陳阿榮事件」( 一九一三年)(第598頁)
- 十五 六甲事件「羅臭頭事件」( 一九一四年)(第599頁)
- 十六 新庄事件「楊臨事件」( 一九一五年)(第599頁)
- 十七 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 一九一五年)(第600頁)
- 第二十六章 日本統治時代的內地宗教(第605頁)
- 一 國家神道與神社(第608頁)
- 二 教派神道(第612頁)
- 三 內地佛教各派(第613頁)
- 第二十七章 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基督教(第619頁)
- 一 天主教公會(第624頁)
- 二 英國蘇格蘭長老教會( 台南)(第626頁)
- 三 加拿大長老教會與馬偕博士( 北部)(第631頁)
- 四 日本教區教會各派與日本基督教團台灣教區(第635頁)
- 五 東京台灣基督教青年會(第639頁)
- ﹝資料﹞一九四六年四月 臺灣統治完結報告書(第647頁)
- 後記(第661頁)
- 參考文獻及資料(第663頁)
- 參考資料.台灣的人口動態( 一八九五年〜一九四五年)(第666頁)
- 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年表(第781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08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7-08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