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研究本國的民主制度或憲政體制時,大多係以外國制度及其理論作為分析與評價的典範。然而,我國在效法外國而建立「民主憲政」的過程中,對於外國制度或因受限於自身的文化與經驗,以致於產生了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或是雖了解外國制度設計的本意,但卻有所篩選與轉化而本無全盤移植的意圖。因此,探討我國自清末所逐漸形成的立憲理論,便無法忽視本國傳統的文化思想與制度。
本書對於我國立憲理論與1947年的憲政選擇之探討,並不陷入「文化改造論」的思維,而著重從本國的傳統文化思想與制度來理解。在本書的分析中,說明了清末已提出的「立憲」、「憲政」、「民主」、「民權」、「共和」、「議院」、「國會」及「責任內閣制」等主張,目前我們對其涵義的了解實已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並導致無法精確地認識我國的立憲理論,以及難以對1947年的憲政選擇給予公允的評價。
- 周陽山序(第i頁)
- 自序(第iii頁)
- 第一章 緒論(第1頁)
- 第一節 研究背景(第1頁)
-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4頁)
- 第三節 研究主題與範圍(第8頁)
-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第29頁)
- 第二章 從「議院」到「國會」的思想淵源(第37頁)
- 第一節 議院:「謀及庶人」及「通上下之情」(第38頁)
- 第二節 國會:代表國民意思或主權在國民(第56頁)
- 第三節 我國議會思想的淵源(第72頁)
- 第四節 小結(第88頁)
- 第三章 建立議院或國會的憲政觀(第91頁)
- 第一節 「民主」、「民權」與「共和」的涵義(第92頁)
- 第二節 無「憲政主義」的「立憲政體」(第106頁)
- 第三節 小結(第132頁)
- 第四章 過渡時期的憲政選擇與實踐(第135頁)
- 第一節 影響政治菁英憲政選擇的原因(第136頁)
- 第二節 實行「責任內閣制」的分析(第152頁)
- 第三節 民初議會的演變及其走向式微(第165頁)
- 第四節 小結(第179頁)
- 第五章 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憲政制度規劃(第183頁)
- 第一節 「訓政」與「約法之治」的辨析(第184頁)
- 第二節 追求善治的憲政理論(第212頁)
- 第三節 小結(第236頁)
- 第六章 我國憲政選擇的理論與侷限(第239頁)
- 第一節 國會權能在憲政選擇中的分化(第240頁)
- 第二節 「強總統」與「弱國會」的基本格局(第262頁)
- 第三節 小結(第298頁)
- 第七章 結論(第301頁)
- 第一節 我國憲政理論的形貌(第301頁)
- 第二節 我國實施「議會內閣制」的困境(第306頁)
- 參考文獻(第317頁)
- 壹、中文書目(第317頁)
- 貳、外文文獻(第333頁)
- 參、報紙文章(第338頁)
- 肆、網站資料(第339頁)
紙本書 NT$ 410
單本電子書
NT$
287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