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父輩的罪惡:德國如何面對歷史, 走向未來?
  • 點閱:364
    219人已收藏
  • 譯自: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race and the memory of evil
  • 作者: 蘇珊.奈門(Susan Neiman)著 , 張葳譯
  • 出版社:衛城出版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世界的啟迪:39
  • ISBN:9786267052426
  • EISBN:9786267052433 EPUB; 9786267052440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360000
  • 書籍難度(SR):685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二年級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
走出學術圍牆,走入歷史記憶現場
戰後德國、美國南方如何致力釐清過往?
德國轉型正義的漫長道路,怎樣塑造了更寬容多元的社會?



  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美國南方奴役黑人……
  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父輩的罪惡,今日人們應當如何看待?
  釐清過往,面對歷史上的錯,何以能幫助我們走向未來?

  ★誠品書店七月選書
  ★亞馬遜書店4.6顆星評鑑、Goodreads書評4.3顆星評鑑

  愛因斯坦論壇主席、前耶魯大學哲學教授蘇珊.奈門,是一位在美國南方出生長大,長年居住在德國的猶太白人。她童年生活在60年代的美國南方,正是美國民權運動方興未艾,但種族隔離勢力也劇烈反撲的時代。成年後,80年代她居住在柏林,作為一位猶太人,體驗了冷戰尚未結束、德國人對戰爭的罪惡仍然非常敏感的時期。

  當兩德統一後成立的愛因斯坦論壇,邀請奈門擔任主席時,首先出現在奈門心頭的是身為一位母親的考慮:她會讓自己的三個猶太孩子,在前納粹德國的首都生活長大嗎?

  經過觀察與思考,奈門的答案是肯定的。80年代的柏林或許還不是一個外國人和猶太人能自在生活的地方。但是2000年時的柏林已經徹底轉變。她三個孩子能在當地安然成長,絲毫不感到畏縮。

  這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多元文化、寬容的氣氛,如何成為當地的特質?這並不是由官方下一道命令,更不是一夕之間就能改變的。奈門身為研究「正義」的哲學家,想要瞭解面對過去、釐清過往,如何能幫助現在,為更好的未來鋪路。

  對這個問題,她決定不在書房中做抽象的哲學思辨,而是走出學院圍牆,實際在德國與美國南方進行了深度的訪談。通過與德國人的對談,奈門講述了德國人面對歷史真相,漫長而艱難的道路。在美國,她也採訪了許多不畏種族主義者挑釁,持續在南方進行教育、推動正義平權的社運人士。

  有人說,過去已經過去。然而釐清過往,不只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創造一個人們能誠實參與自身歷史、真實活在當下的世界,更是為了未來不會再受到過去的不平等所支配。

  面對歷史上的傷,那是治癒終將開始的地方!

  「釐清德國不道德的過往並不是一項學術任務,這是更為私密之事。這意味著當面質問你的雙親與老師、指出其權威的腐敗之處。……我並非中立的觀察者,這個故事中也有我的身影。不過,我決定使用第一人稱寫作不是因為我相信歷史的主觀性無可改變,而是因為這是種指認出個人主張背後之責任並且承擔起責任的做法。」——本書作者蘇珊.奈門

  「『密西西比是公民運動的百老匯,沒人會離開百老匯。』較不那麼戲劇性的說法是,如果你能改變密西西比社群,你也許就能改變任何人。站在原爆點上,知道你身處美國最糟糕的核心,是否帶來一種救贖感?傑西.傑克遜說:『我仍然認為密西西比州是治癒美國的關鍵,密西西比有種魔力。』」(引自本書第四章)

  釐清過往(Vergangenheitsaufarbeitung)、處理過往(Vergangenheitsverarbeitung)、克服過往(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紀念文化(Erinnerungskultur)等幾個詞彙,是德文中專門用來指稱對於納粹時期所造成的過錯與傷痛,試圖談論、澄清,進而修復、彌補傷痕的行動。不僅是以中文為主的臺灣,似乎連其他國家與語種也沒有完全對應這類行為的詞彙。而唯一比較接近於這項行為的稱呼,在臺灣或中文世界裡被稱作「轉型正義」。

本書特色

  蘇珊.奈門是一名當代活躍的公共知識分子與哲學家,也是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愛因斯坦論壇是在兩德統一後的1993年成立,願景是打造一個學術體制外,能讓眾學科與全人類對話的機構,總部設於德國波茨坦(Postdam)。成立以來邀請各領域學者專家訪問,舉辦深度知識講座。奈門自2000年以來擔任論壇主席至今。

  身為論壇主席,奈門非常注重如何讓一般人可以和學術思想交流,形成良性的互動。正如她在本書開頭所說:「位於生之起點的我,是個住在美國南方、活在種族隔離制度之中的白人女孩。位於生之終點的我,是個也許住在柏林的猶太婦女。」本書從她親身經歷出發,考察當代德國的轉型正義、釐清過往的努力,也為寫作本書而走訪美國南部,訪談許多為釐清過往而努力的人們。因此這本書有報導文學的紀實性質,文筆流暢好讀,更處處可見她充滿哲學洞見的分析,傳達人權的普世價值。

  無論是德國柏林還是美國密西西比,過去都曾發生可怕的惡行,當地的人們也曾難以改變。但是倘若能面對,促成真正的改變,則這些曾經生過歷史悲劇的地方,反而能誕生我們正在追尋的答案。


作者簡介

蘇珊.奈門(Susan Neiman)


  美籍猶太裔哲學家,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師從當代政治哲學大師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曾先後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現為愛因斯坦論壇的主席。


  蘇珊.奈門專研康德、理性、啟蒙。她將哲學思辨應用於對當代歷史與政治的思考。二○一○年她獲邀於著名的譚納講座(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發表「受難者與英雄」演說,二○一四年獲得國際斯賓諾莎獎,二○一八年當選美國哲學會會士。她的著作曾被譯成多種文字,並常在美國、德國和英國媒體撰寫文化與政治評論。專著包括:她對八○年代柏林的生活回憶《慢火:在柏林的猶太筆記》(Slow Fire: Jewish Notes from Berlin),以及多部道德哲學著作《理性的統一:重讀康德》(The Unity of Reason: Rereading Kant)、《現代思想中的惡:另類哲學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道德明晰:成年理想主義者的指南》(Moral Clarity: A Guide for Grown-Up Idealists),與《為什麼要長大?對巨嬰時代的顛覆性思考》(Why Grow Up? Subversive Thoughts for an Infantile Age)等書。現居柏林。

譯者簡介

張葳


  臺大外文系畢,相信字句之間殘存靈光、相信思辨可以企及真相。現為自由譯者,工作邀約請洽 amityweichang@gmail.com。


  • 封面
  • 目錄
  • 中文版導讀 我們必得和過去維持一種破敗的關係/陳嘉銘
  • 前言
  • 第一部 德國經驗
    • 第一章 歷史比較之運用與濫用
    • 第二章 父輩之罪
    • 第三章 冷戰記憶
  • 第二部 南方動盪
    • 第四章 密西西比的事眾所皆知
    • 第五章 失落的一戰
    • 第六章 艾默特.提爾的臉
  • 第三部 撥亂反正
    • 第七章 紀念碑
    • 第八章 權利與賠償
    • 第九章 暫作結論
  • 二○二○年版後記
  • 致謝
  • 參考書目
  • 圖片來源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680
單本電子書
NT$ 47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